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不同职业,同样精彩 > 第112章 面点大师——面影浮生

凌晨三点,厨房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铜制的钟摆摇晃出规律的节奏。林夏解开围裙,露出里面已经被汗水浸透的白衬衫,后背的盐渍在灯光下泛着细微的晶光。他伸手关掉轰鸣的和面机,金属齿轮停止转动的瞬间,整个空间陷入寂静,只有发酵箱的嗡鸣和窗外绵绵细雨声交织。

摘下防雾护目镜时,镜片上还凝结着面香氤氲的水汽。林夏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视线扫过案板上整齐排列的十二种不同面团——最左侧是用二十年陈年老面制作的传统面团,表面泛着自然的乳黄色;中间掺杂着竹炭粉的面团呈深邃的墨色,隐隐透出谷物清香;最右侧的玻璃碗里,用苹果、葡萄干培育了三天的天然酵母正在缓慢呼吸,细密的气泡如同沉睡的星河般缓缓上升。

夏哥,楼下早餐铺的蒸笼又出问题了。学徒小孟揉着惺忪睡眼推门进来,工装口袋里露出半本卷边的《中式面点工艺》,封皮上还沾着昨天揉面时留下的面粉痕迹,王师傅说蒸汽不均匀,第三屉的包子总发不好。

林夏抓起手电筒就往外跑。后厨通往早餐铺的通道堆满面粉袋,空气中漂浮着细小的粉尘,在光束里上下翻飞。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热浪裹挟着发酵的酸味扑面而来,蒸笼上方腾起的白雾几乎遮蔽了视线。七八个老师傅正围着操作台皱眉,最年长的王师傅用铜烟杆敲着斑驳的蒸笼:这蒸笼用了二十年,该换了。

林夏蹲下身,将手掌贴在蒸笼壁上感受温度。铁制蒸笼的接缝处果然漏着热气,底部的竹篾也有烧焦的痕迹。他想起上周在古籍《饮膳正要》里看到的唐代蒸笼改良法,突然眼睛一亮:把蒸笼拆了,在夹层里加层锡箔纸隔热,底部换成可调节的不锈钢篦子。

胡闹!王师傅的铜烟杆重重敲在案板上,震得旁边的擀面杖都跳了跳,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哪能用这些洋玩意儿?但林夏已经动手,他扯过面粉袋上的麻绳,开始测量蒸笼尺寸。晨光初现时,改良后的蒸笼重新上架,第一屉包子出笼的瞬间,雪白的雾气中,包子表皮呈现出诱人的光泽,褶皱如菊花般绽开,底部金黄酥脆。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米其林指南的编辑发来消息:林师傅,本月暗访已经开始。林夏望着窗外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想起三年前接手这家百年老店时的场景。那时店面濒临倒闭,招牌上的福庆斋三个字掉了半边,木质门框上的朱漆斑驳脱落。而如今,每天清晨六点,店外就排起了百米长队,有人甚至带着折叠凳,只为吃上一口这里的蟹粉小笼。

夏哥,有人找!小孟的喊声穿透后厨的蒸汽。大厅里,穿着笔挺西装的男人正在翻看菜单,身旁跟着扛摄像机的助理。男人皮鞋上的雕花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手中的相机镜头闪着冷冽的金属光。林大师,我是美食纪录片《匠心》的导演。男人递上烫金名片,我们想记录您研发百层面点的全过程。

林夏下意识摸了摸围裙口袋里的笔记本,那里密密麻麻记着他失败了三十六次的实验数据。这种面点需要将面皮擀至透光,再叠加七十二层不同馅料,光是面团的含水量控制就是个难题。他正要开口拒绝,目光扫过墙上的老照片——年轻时的师傅站在蒸笼前,腰间系着的蓝布围裙洗得发白,眼神却格外明亮。

可以拍摄,但要答应我一个条件。林夏说,把镜头多对准那些在幕后的师傅们。

拍摄当天,厨房里比往常更加忙碌。摄影灯的白光打在案板上,林夏开始演示传统抻面技艺。面团在他手中翻飞,如银蛇舞动,转眼间就拉出比发丝还细的龙须面,能轻易穿过针眼。但当镜头转向角落里揉面的学徒时,面团却突然在手中散开,黏在案板上不成形。

别紧张。林夏接过面团,指尖蘸了点薄面,你记住,揉面不是单纯用力,要感受面团的呼吸。他将学徒的手按在面团上,就像摸婴儿的皮肤,太干就补水,太黏就加粉,这叫看、听、闻、问、尝五感和面法。说着,他闭上眼睛,将脸凑近面团轻嗅:闻到了吗?正常发酵的面团有淡淡的麦香,如果发酸,就是酵母放多了。

拍摄间隙,林夏收到母亲的视频通话。画面里,母亲举着刚包好的饺子:你爸非说你教的褶子好看,非要我学。镜头一转,父亲的脸出现在屏幕里,两鬓斑白,戴着老花镜正在擀皮:店里忙就别回来了,我和你妈去看你。林夏望着二老眼角的皱纹,想起已经三年没陪他们过年,喉咙突然发紧。

就在这时,后厨突然传来惊呼。新招的学徒小李不小心打翻了辣椒油,红色的油汁正朝着发酵好的面团蔓延。林夏一个箭步冲过去,用案板挡住油流,自己的白衬衫却被染出大片红色。面团没事就好。他笑着安慰脸色煞白的小李,当年我师傅,还让我把掉在地上的面团捡起来重做呢。

其实他没说,那次掉在地上的面团,师傅是手把手教他如何通过二次揉面挽救,最终做成了外酥里嫩的烧饼。那段记忆被他珍藏在心底,就像珍藏着师傅留给他的那本手抄食谱,泛黄的纸页上,还留着油渍和修改的笔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深夜,林夏独自留在厨房。月光透过气窗洒在案板上,为面粉袋镀上一层银边。他取出珍藏的老面引子,那是个古朴的粗陶坛子,坛口用荷叶和麻绳密封。揭开盖子的瞬间,浓郁的酸香混合着时光的味道扑面而来。这团引子已经传承了五代人,师傅临终前颤巍巍地交给他:记住,面有面魂,人有人心。

林夏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小块引子,混入新面粉中,就像将历史揉进未来。他一边揉面,一边回忆白天拍摄时的场景——镜头里,王师傅教学徒包柳叶包的专注神情;小孟第一次成功拉出空心面时的欢呼;还有那些在幕后默默备料、烧水、打扫的身影。这些画面与面团一起在他手中翻滚,渐渐有了温度。

经过三个月的拍摄,纪录片终于杀青。播出当晚,林夏和店里的师傅们挤在员工休息室里观看。当镜头扫过凌晨三点的厨房,展示那些失败的面团和布满血丝的眼睛时,小孟突然红了眼眶:原来夏哥背后做了这么多。而当画面切换到王师傅讲述传统面点的故事时,这位向来严肃的老师傅,眼里也泛起了泪光。

但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米其林评审的反馈意见摆在林夏桌上:面点口感无可挑剔,但缺乏创新。林夏盯着窗外的霓虹灯,想起拍摄纪录片时一位老师傅说的话:手艺要守,也要变。他翻开古籍,在《东京梦华录》中看到宋代的灌浆馒头,又查阅现代分子料理资料,突然有了灵感。

接下来的日子,厨房里弥漫着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林夏将现代分子料理技术与传统面点结合,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制作可食用的,内馅是用老母鸡熬制三天的高汤,再加入金华火腿和干贝提鲜。实验初期屡屡失败,有时面球无法成型,有时汤汁漏出烫伤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当第一个实验品出笼时,雪白的馒头咬开后,金黄的汤汁如瀑布般流出,却又丝毫不漏外皮。成功了!小孟跳起来,打翻了旁边的面粉袋。林夏却蹲下身,仔细观察掉在案板上的面团:还不够,汤汁温度再降两度,面皮的碱量减少0.3克。他的笔记本上,新的实验数据正在不断累积,旁边还贴着母亲寄来的家乡面粉包装袋,上面写着鼓励的话语。

终于,米其林评审再次到访。林夏站在蒸笼前,看着评审员咬下第一口创新面点。当对方露出惊讶的表情时,他知道,这次赌对了。一周后,福庆斋摘下了米其林一星,这是百年老店历史上的第一次。庆功宴上,林夏将奖牌挂在师傅的遗像前,斟上一杯黄酒:师傅,您看到了吗?

店里的师傅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各种面点——有传统的鲜肉月饼、蟹黄汤包,也有创新的分子料理面点。王师傅难得地露出笑容,往林夏碗里夹了个包子:小子,没给咱老手艺丢人。小孟则举着手机直播,屏幕上不断弹出网友的留言:这才是真正的工匠精神!看得我都饿了!

夜深人静时,林夏又回到厨房。案板上,新的面团正在发酵。他取出母亲寄来的家乡面粉,想起小时候看母亲揉面的场景。那时家里穷,母亲总是把有限的面粉变出各种花样,面条、馒头、烙饼,每一口都充满温暖。

面粉在他手中翻飞,就像时光在流转。林夏知道,这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坚守。那些揉进面团里的汗水与泪水,那些在失败中积累的经验,那些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都化作了面点里独特的灵魂。

窗外,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但福庆斋的厨房永远亮着一盏灯,照亮那些揉进面团里的岁月,照亮在面影浮生中,永不熄灭的匠心。而在这灯火下,新的故事,正在面粉与水的交融中,悄然孕育。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