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北雄 > 第2111章 父子

北雄 第2111章 父子

作者:河边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18:04:41 来源:全本小说网

大朝结束,意味着元贞九年走到了末尾。

这一年的大唐收获颇丰。

首先是科举渐渐度过了不断完善,几乎一年一改的阶段,进入了一个平稳期,一年一度是乡试道试,两年一次大考,也就是京试。

聚拢人才的效果虽然还没有显现,可站在长安城门上,李破也能感慨的来上那么一句,天下英才尽入掌中矣。

因为这年月识文断字的人本来就少,各地书院收拢了一批精英,年纪还都不大,他们如今陆续已经开始走入科考仕途。

另外一些不是书院出身的,也身不由己,必须进入这套论才体系以求前程。

到了元贞九年这个时节,没有经过乡试道试的人,想要出来做官基本上只能沉于下僚,留给他们争取七品官位的途径只会越来越窄。

再过上一些年,科举必然会被视为官场正途。

科举到了后来,不管它显露出怎样的僵化腐朽,但它的优势是非常明确的,比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先进的不是一点半点。

一套正规,可行的论才体系,所具备的生命力毋庸置疑,历代王朝经过上千年的沿革,才找到这么一条路子。

这东西不是谁一拍脑门,或是灵光一闪就能出现的,而是经过无数的教训才在隋唐之际被大举推行。

而在这之前,其实南朝就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举措,除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直接受益者,其他几乎所有人都对旧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于是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它起源于南朝的官试,试行于前隋,到了大唐这里,不说拿来就用吧,却也非是大唐创举。

…………

李破用了七八年的时间,从开设长安书院始,再到大力推行科举之制,循序渐进,终于初步得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起码在世族中人眼中,科举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不再像以前那般,生下来便锦衣玉食,只需等待成年,由家中长辈兄弟安排,就能顺利的进入仕途、

他们面前多了一道门槛,虽说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世族子弟优势依旧,可他们也必须面对来自其他世族子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到了大唐开国十年这个阶段,当初面对的阻力已然土崩瓦解,没人再会对科举之制指手画脚,品头论足。

因为大部分人都已明白,废除九品中正制这么多年,必然要有替代,科举制度的适时出现,确实是个能够保证各方的利益法子。

受损的其实也只是家中不求上进的废物,但凡有点仕途上的追求,在科举制度之下都不至于无官可做。

这可以变相的帮助大大小小的各个家族,挑选出更为优秀的子弟来进行培养,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以嫡庶亲疏来论高低。

所以说如今最为拥护科举制度是不是其他什么人,更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世族中向来不受重视的庶子以及旁支的子弟们。

当他们在选试当中,凭借才学死死压住以往那些在自己面前趾高气扬的同族兄弟的时候,所产生的愉悦感是无法形容的。

比平民百姓把豪门门前的大树砍了都要自豪骄傲。

而当他们不用祈求家族的推荐,人情,只凭借自己的本事便走上仕途的时候,他们也便成为了科举制度最直接的受益者,反过来也必然极力维护这种制度。

大势所趋,滚雪球效应,形容的正是这种故事。

…………

而在元贞九年,辽东将士也用一场大胜结束了东边延宕多年的战争。

从大唐应新罗所请,以吴王李伏威为帅领兵登陆朝鲜半岛开始,一直到恢复整个辽东,在李破看来,其实都属于是隋末战乱的延续。

天下近二十年的纷乱,人心思变,戾气横生,在乱世当中杀红了眼的军人们并不是天下归于一统就能改变的了的。

他们需要一个宣泄口,同样的,乱世当中杀出来的精锐若是顾忌太多而弃之不用,实数不智。

所以在权衡之下,李破选择了奄奄一息的高句丽为目标,既让军人们有了用武之地,顺便也解决了平定诸侯遗留下来的一些麻烦。

如今中(和谐)央权威渐渐不可动摇,镇守河北的军中上将,一纸诏书便能召回长安,在军中也没引发什么动荡,就是最好的体现。

…………

今年除了宫中宣布明年要举行采选,还有立储之事也被提了出来。

明年很可能就要立下储君。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一件事情,皇帝对如何稳固江山社稷,是心里有数的,一步步走下来,不骄不躁。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都清晰明了,是那种自古以来都很少有的明君。

所以年关之前按例举行百官朝宴的时候,臣下们终于纷纷向皇帝表明姿态,对立秦王为储君的事情大加肯定。

李原在宴后就悄悄问父亲,“儿晋储君,是不是要搬回宫里居住?”

前些日他因为背后说母亲“坏话”,最终没有逃掉母爱,翌日参加完贵妃的生辰宴后,就出宫找舅舅抱头痛哭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北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后来跟着父亲去祭祀祖宗,得了父亲许诺晋位储君,过后元朗给他设宴庆贺的时候,无意中说了一句,你才搬出来一年多吧?新建的秦王府怎么办?

所以他才有今日一问。

储君是要居住在宫中的,前隋的储君杨勇,就住在两仪殿东侧的承元殿,也被人称之为东宫,春宫,储宫。

自古以来,皇帝寝宫东侧为太子居是惯例,所以人们都称储君为东宫太子。

随着时代更迭,皇宫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说法其实已经不太准确,太子不会再和皇帝嫔妃混居。

其居停,处理政务的地方,也开始变成了外朝和内宫交接之处,一应规制也和外朝无异,关起门来,就相当于一个小朝廷。

…………

听儿子这么一问,李破也愣了愣神,他还真没考虑这些事情。

他在宴上喝了不少,不过神智还算清明,看了儿子一眼,心说不会是看老子喝多了,想要钻空子吧?

还行,确实没醉,脑子转的还是那么快速而又刁钻。

稍微想了想才说道:“舍不得你那秦王府?”

李原缩了缩脖子,下意识的左右瞧瞧才道:“不瞒阿爷,儿才脱了阿娘管束不久,不想自投罗网……”

看着儿子贼头贼脑的样子,李破不由哈哈大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人生不如意事常**,可与人言者不过二三。

世上哪有什么尽善尽美之事?阿爷今天教你个乖,碰到好事莫要太贪,容易适得其反,遇到坏事也不要慌,能让坏事变得不那么糟糕就是本事。

求全责备要不得。

当了储君就要有个储君的样子,哪能还怕阿娘管束?

学学你阿爷,做什么都要理直气壮,就算气的你娘七窍生烟她又能奈我何?”

李原斜眼看向父亲,这话他听着都觉着亏心……

不过他还是给父亲竖起了大拇指,“阿爷教导的是,我一定记在心里,不跟阿娘说……那我什么时候搬回来?”

李破被儿子小小的揶揄了一下,也没放在心上,他和李碧打打闹闹了这么多年,儿子才多大?能晓得个什么?

没有李碧在他身后维持经营,他一路上哪能走的如此稳当?

也就是喜欢动拳脚,谁让她嘴笨呢……

…………

“等过了正月再说吧,你先让人过来选个地方,收拾收拾,差不多了……待朝中宣诏就搬过来吧。”

见父亲丝毫没有一点反悔的迹象,李原也很高兴。

他和父亲有些地方还是挺像的,此时就矫情的叹了口气道:“可惜儿那座秦王府,刚有了些摸样……”

李破忍不住一巴掌拍在儿子脑袋上,笑骂道:“少来这套,将来正好给你阿弟留着,眼瞅着二郎也能跑会跳了,眨眼估计就要出宫别居,你说给你阿弟封个什么王号?”

“啊?”这个弯绕的有点大,李原觉得和父亲比起来,他待人确实可以称得上一声宽厚仁慈。

此时父子两个身处两仪殿中,宴后李破就到这里吃茶醒酒,两天后就是年关,他算是能彻底清闲几天了。

李原跟过来,说是服侍父亲,可他那点小心思在李破眼里,和透明的没什么区别,不过也只是在心里有些感慨,儿子眼瞅着长大了啊。

所以李破想着,以后应该给儿子造成一种时刻接受考验的氛围,最好能让他顾不上胡思乱想?

他笑眯眯的看着儿子没说话,让李原下意识的摸起了下巴上刚刚冒出来的绒毛。

最后他苦着脸道:“儿若刚搬出来,阿爷就让阿弟住进去,也太迫不及待了,这会让别人怎么看?”

李破哼了一声,“说的什么话?他才多大?你回去之后,给你阿弟想个王号出来,过几年就由你来给他敕封。”

李原转了转眼珠,终于明白了阿爷的意思,当即起身肃立道:“阿爷用心良苦,儿自知之,阿弟与我一母同胞,儿定会照顾他一生一世……”

接着他就一屁股坐下,嬉笑道:“其实……阿爷也是多虑了,儿生的好,阿弟晚来一步,哈哈,将来只能跟在我身后吃吃喝喝了。”

李破……

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北雄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