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北雄 > 第2002章 远行

北雄 第2002章 远行

作者:河边草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30 17:30:21 来源:抖音小说网

“都库部应该就是在这附近游荡,只是现在冬天还没过去,他们过冬的地方不太好找……”

高句丽向导胆战心惊的解释着,其他几个高句丽人一声不吭,做了缩头乌龟,谁让他以前的身份最高呢。

他们都是从被俘的高句丽人中挑选出来的幸运儿。

近百万的高句丽人被唐人像赶羊一样带回了中原,大部分壮劳力分散到北方各处做起了修建道路,水利设施,修缮城池,挖矿之类的苦工。

从去年开始,大批的高句丽战俘被押送到关西,准备修建从长安到榆林的道路,另外还有一部分被送去了张掖。

高句丽战俘在大唐的地位,还不如倭人,因为双方有着血海深仇,高句丽人当年的反复无常也让人分外痛恨。

所以两三年下来,高句丽人的伤亡一直居高不下,而大唐从官府到民间百姓对此都无动于衷。

其实也不是百姓们冷血,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就是经历了大业年间各种堪称疯狂的大工程,唐初天下方定,官府又开始搞工程建设。

中原百姓都有点麻木了,工程当中死些人不是很正常吗?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大概就是此类的想法。

只不过这次死的是高句丽人和倭国人而已,百姓们甚至很有点喜闻乐见的意思,对官府的作为褒扬居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数百年来,高句丽人确实成为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主人,他们比其他部族更懂经营之道,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之一。

徐世绩远赴朝鲜之际,请张亮在高句丽战俘中挑选了一些人出来,作为将来辽东都护府的爪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徐世绩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在来朝之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想要做一个和其他几个倒霉的大都护不一样的大都护。

之所以用倒霉这样的字眼,是出于大唐的都护府都建立在偏远之处,说是边塞都有点勉强。

除了李年这位朝鲜大都护,去年进兵辽东兵败之外。

东海大都护刘仁轨奉诏在扶桑设下东海都护府。

这两年都在岛上的山林和岛屿中搜拿倭人,元贞七年的时候,朝廷在岛上探明了银山,于是刘仁轨如今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监督倭人开矿。

另外扶桑适合种植水稻,产量虽说不高,品质却还不错,所以扶桑的稻米成为了贡品,刘仁轨这个大都护还得组织倭人积极种田。

东海大都护刘仁轨忙的不行,可到底是在海外,与中原来往不便,日子过的怎么样不用问都清楚。

比刘仁轨更倒霉的是南海大都护李道宗,和中原隔着个岭南,罪囚流放到岭南都是九死一生,何况是交州南边的林邑了。

李道宗之所以没有死在任上,至少现在还活着,只能说明一件事,他的命很硬。

…………

徐世绩不想像他们一样,勉勉强强的过日子,辽东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那里部族众多,能够放牧,也能够耕种,就是冬天长了一点罢了。

皇帝也告诉他,那里有很多珍贵的特产,商队会很乐意来往于中原和辽东之间,比去西域和海外要平安的多,却同样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需要辽东都护府自己来经营……毕竟高句丽占据辽东有些年了,他们对辽东更加熟悉,也更懂得怎么跟辽东的部族打交道。

徐世绩跟这些挑选出来的高句丽人聊过,在他们的口中,辽东各个部族的复杂程度远超徐世绩的想像。

在很早以前,靺鞨只是人们对辽东辽西一些山林野人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来自于传说中的东胡部族,然后由东胡分裂成无数的东北部落。

另外匈奴,柔然,鲜卑,以及他们的附属部落,在内部或者外部的斗争中失败,逃亡到山林之中,逐渐混入靺鞨人当中,让所谓的靺鞨诸部壮大的同时,血缘脉络也更为难以追寻。

如今靺鞨人当中最为强大的粟末部,白山部和黑水部等等,都是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靺鞨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

他们广泛的散布在大陆东北部的山林当中,确实不如契丹人联合的那么紧密,可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生活的地域到底有多广阔。

就像是寻相率兵击溃的黑山部,他们只是黑水靺鞨的一个分支而已,当黑山部在遭到重创并迅速分裂消亡之后,很快就会有其他靺鞨人部落占据他们的地盘。

如果说契丹诸部在当下是可以被完全消灭的,那么靺鞨诸部就完全不同。

当你以为山林中的野人部落被杀光了,驱赶走了,可隔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又有野人冒了出来,就像田地里的杂草,除之不尽,烧之又生。…………

这次徐世绩派人出来寻找的都库部,就是属于粟末靺鞨的一个小部落,他们游荡在粟末水上游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了。

高句丽人对此非常警惕,因为这里曾经也是扶余人的蛰伏之地,粟末靺鞨被赶走之前,同样声称这里是粟末靺鞨的游牧之地。

都库部是高句丽高氏王朝后期从北边迁移过来的,人数虽然不多,可却象征着粟末靺鞨很可能卷土重来。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粟末靺鞨的部落随后就陆续出现在了太白山的山林当中,和白水部厮杀争夺,几年之后才安静下来,没有更多的粟末靺鞨部落南迁了,可能是他们和白水部达成了约定。

在高句丽败亡的今天,高句丽人也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有所变化,所以这趟行程对于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是一段恐惧和希望并存的旅程。

游牧部落的过冬地点离不开水源,靺鞨人自然不会像真腊人一样,很早就形成了打井的习惯。

不然也不会有逐水草而居这句话。

沿河而行,就有很大几率能找到游牧的靺鞨部落,麻烦的地方在于,这条大河有不少的支流。

…………

窦旬并不缺乏耐心,可时间确实有限,大将军给了他两个月的时间,无论有没有结果五月必须返回。

因为那个时候大军很可能已经过江,靺鞨诸部的动向关乎大军行止,却也没那么重要,就像之前徐世绩和李年交谈时说的那样,这不是短期之功。

窦固的祖父是前隋陈国懿公窦荣定,父亲是伪唐晋阳长史窦静,殁于当年皇帝南下时的雁门之战。

当时消息传回家中,窦固作为家中长子还在少年,只能勉强出来支撑门户。

伯父窦衍不是什么良善之人,想接窦固到自己家中抚养,窦固心知肚明,这也许是伯父看上了侄儿家中的资财和爵位了。

于是窦固带着两个幼弟,还有母亲姨娘一大家子投奔了弘农杨氏,那是窦氏的姻亲之家,窦固的祖母就出身杨氏。

那会杨广失国,弘农杨氏的日子也不好过,可总比伯父的嘴脸要强上许多。

至于叔父窦诞……那在窦固兄弟几个眼中,和仇人差不多。

窦静之所以身死,是在兵败之时和齐王李元吉换了衣物,代齐王而死,据说这个主意就是窦诞出的。

而在窦静于晋阳任职期间,叔父窦诞也在李元吉身边,兄弟两人多有不和不说,关键时候窦诞弃兄而去,随李元吉逃回了长安。

由此愈得李氏欢心,屡任要职,还娶了李氏的女儿为妻,窦固深恨之。

大家族就是这个样子,光鲜的外表之下,藏着无数的龃龉,兄弟不和,父子成仇的事屡见不鲜。

窦固从军之后,经过了夺潼关之战,平定河南的战事,后来一直在左武候卫府效力,又经表舅刑部尚书杨恭仁暗中推举,年纪轻轻便官至左武候卫卫府司马参军。

本来杨恭仁是想让他立下些军功,转头去户部任职的,因为户部侍郎武士彟是杨氏的女婿,窦固要管他叫上一声表姑父的。

在六部任职也好照顾,左右腾挪上几年,三十多岁一个四品官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至于能不能晋三品,那就不单单是家世和能力的问题了,还要有机缘才成。

但杨恭仁很是笃定,窦固在弘农杨氏门中长成,将来一定出息……只要能冒头,入了皇帝的眼,一个三品官又算得了什么?

也就是他自己年纪大了,不然说什么也要巴望一下三省的宰相之位,嗯,他们杨氏生发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窦固不知道这些,可他的名字没叫错,人有些固执,不愿听从表舅的安排,留在了左武候卫府,准备仿效祖父用军功换个大将军回家。

当然了,他之所以不愿去户部,还是因为那会叔父窦诞任职户部侍郎,他可不愿意去看那位叔父的脸色行事。

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他那叔父娶了李渊的女儿,怎么就能在大唐立国之后,还能平步青云,把官越做越大的?皇帝瞎了眼吗……

伯父窦衍倒是正常的很,把他们这一支的家主之位给丢了,被弟弟窦诞赶出长安,灰溜溜的去洛阳任职。

窦固跟着徐世绩到洛阳的时候,远远的见了伯父一面,却没有半点上前相见的意思。

倒是在洛阳的时候,见到了表兄武元庆,这位表兄也挺有意思,见面之后说了些闲话,竟然说自己看上了城中一座牡丹园,想让他给说句话,把那处牡丹园盘下来。

窦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