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78章 鞍述母德

巴图虎 第978章 鞍述母德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78 章:鞍述母德(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蒙古诸部议事)(至元四十四年秋?中都草原议事大帐与白虎殿)

中都草原的议事大帐,毡帘外寒风卷着枯草,帐内却因诸部首领的争执显得燥热。大帐中央的案上,摊着《江南粮道图》与《南征兵力估算册》,萧虎(元廷核心)坐在主位,指尖轻叩案角,听着诸部首领的分歧 —— 南征的提议刚提出,便陷入僵局。

合丹王(左廷蒙古那颜核心)率先表态支持:“江南已无抵抗之力,南征是统一天下的必然,咱们蒙古诸部当同心协力!” 他麾下的千户们纷纷附和,却遭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反驳:“合丹王说得轻巧!去年雪灾,咱们部的羊少了三成,若南征,粮草从哪来?士兵冻饿,谁来负责?” 帐内立刻分成两派:支持南征的多是与元廷协作深的部落(如弘吉剌部),犹豫的多是小部落或刚归附的部族(如额勒只斤部)。

札剌亦儿部首领巴图(曾与弘吉剌部争水源)则持观望态度:“萧将军,南征若成,诸部能得什么实利?若败,咱们的牧界会不会被元廷收回?” 他的话戳中了诸部的核心顾虑 —— 草原部落重实利、怕损失,若无足够的 “大义” 与 “实利” 支撑,绝不会轻易出兵。

萧虎心里清楚,单纯靠 “元廷威压” 或 “兵力威慑”,只会激化诸部不满,甚至引发叛乱。他需要一个能 “串联诸部情感、统一意志” 的载体 —— 这便是他提前准备的 “萧母关联马鞍”。“诸部首领,” 萧虎抬手压下争执,“今日议事,不急着定南征之策,先看一件东西 —— 它能告诉咱们,为何要南征,为何咱们能同心。” 他的话,让帐内瞬间安静,诸部首领的目光,都投向了帐外 —— 那里,李默(萧虎亲信)正捧着一个蒙着青布的物件,缓步走来。

李默捧来的,是一具历经岁月却依旧完好的草原马鞍 —— 这不是普通的马鞍,而是萧母(萧虎之母)四十余年前救济弘吉剌部时用过的 “救命鞍”,后来弘吉剌部按陈那颜为感恩,在鞍上增刻纹饰,回赠萧母,现由萧虎珍藏在恩义阁。

马鞍的细节满是 “实务与恩情” 的印记:鞍桥用整块桦木制成,因常年使用已磨出温润的包浆,外侧刻着草原传统的卷草纹(象征生机),内侧却贴着一层薄薄的江南麻布(当年萧母怕马鞍磨伤马匹,特意让人缝制);鞍垫是羊毛与麻混纺的,边缘绣着三株禾苗(萧母教草原部落种青稞的印记);鞍镫是后来按陈那颜添加的,用青铜打造,刻着 “雪灾济民” 四字蒙古文 —— 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萧母跨族群救济的往事。

萧虎为展示马鞍,提前做了细致准备:前一日,他亲自从恩义阁取出马鞍,用细布擦拭每一处纹饰,尤其是 “雪灾济民” 四字,他反复摩挲,回忆母亲当年的话:“草原的马要喂饱,汉地的苗要种好,百姓的日子才能好。” 他还让工匠检查马鞍的牢固性,确保展示时不会出纰漏 —— 这具马鞍,是他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的关键,容不得半点差错。

他还特意让按陈那颜提前知晓马鞍的事:“按陈那颜,明日议事,我会展示母亲当年的马鞍,你若想起往事,可帮着说说 —— 诸部信你,也信母亲的德。” 按陈那颜听后,激动得彻夜未眠,翻出当年萧母送的储草木牌,决定次日带在身上,与马鞍呼应,增强说服力。

准备的最后一步,是 “氛围铺垫”:萧虎让侍从在议事大帐中央设一个 “木台”,铺着红色羊毛毯(草原喜庆与庄重的象征),木台两侧摆着两盏青铜灯(汉地礼器,象征光明与治世)—— 他要让马鞍的展示,既符合草原传统,又显元廷的治世格局,让诸部首领在情感与认知上都能接受。

议事当日,诸部首领陆续抵达中都草原议事大帐,每个人的神态与心思,都透着对南征与马鞍的复杂态度。

弘吉剌部按陈那颜带着次子帖木儿,早早来到大帐。他手里攥着储草木牌,目光不时望向帐外,盼着马鞍早点出现 —— 对他而言,萧母的马鞍是 “恩义的象征”,他坚信萧虎能借马鞍统一诸部意见。“阿爸,萧将军真能靠一具马鞍让大家支持南征?” 帖木儿疑惑道。按陈那颜拍着他的肩:“你不懂,那不是普通的鞍,是你萧奶奶(萧母)救咱们部落的见证,诸部谁没受过她的恩惠?”

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带着侄子达鲁(负责部落粮储)而来,脸上满是犹豫。他心里算着账:南征需派两千骑兵,按 “每兵每月一石粮” 计算,需耗粮六千石,部落现存粮仅够自身过冬,若再出兵,恐引发牧民不满。“达鲁,” 帖木格低声道,“等会儿看萧将军怎么说,若他不能保证粮草,咱们绝不出兵。” 达鲁点头,目光警惕地盯着帐中央的木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札剌亦儿部首领巴图则带着 “观望” 心态。他身后跟着亲信千户,手里捧着部落的 “牧界文书”—— 若萧虎能承诺南征后扩大札剌亦儿部的牧界,他便支持;若不能,便以 “粮不足” 为由拒绝。“萧将军惯用实务拉拢部落,” 巴图对亲信道,“马鞍的恩情虽重,却不如牧界实在,咱们别被感动冲昏了头。”

还有些小部落首领,如额勒只斤部首领阿古拉(年轻首领,刚归附元廷),则显得紧张。他们的部落实力弱,既怕得罪元廷,又怕南征损失过大,只能 “看大部落的眼色”—— 弘吉剌部、兀良哈部支持,他们便支持;若有大部落反对,他们也敢跟着附和。阿古拉坐在大帐角落,手里搓着羊毛绳,眼神不停在萧虎与按陈那颜之间打转。

合丹王作为支持派核心,则主动与诸部首领交流,试图提前化解分歧:“帖木格首领,元廷已与江南织坊约定,南征粮草由江南供应,不会动咱们草原的粮;巴图首领,南征后牧界划分会优先考虑参战部落,萧将军从不说空话。” 但帖木格与巴图仍未松口 —— 他们需要的,不仅是承诺,更是能 “触动人心” 的理由,而这理由,正藏在即将展示的马鞍中。

辰时过半,萧虎见诸部首领到齐,便对李默点头:“请马鞍。” 李默捧着蒙着青布的马鞍,缓步走到帐中央的木台旁,在萧虎的示意下,轻轻揭开青布 —— 阳光透过大帐的天窗,洒在马鞍上,卷草纹、禾苗绣、青铜镫,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诸部首领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帐内鸦雀无声。

萧虎起身,走到木台前,亲手捧起马鞍,动作轻柔,像是捧着稀世珍宝。“诸部首领,” 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情感,“这具马鞍,陪了我母亲四十三年,它见过草原的雪灾,也见过汉地的麦田;它驮过救济的粮草,也调解过部落的纠纷 —— 今日把它带来,是想跟大家说说,我母亲当年是怎么让草原与汉地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

他先指向鞍桥的卷草纹:“这卷草纹,是弘吉剌部按陈那颜的父亲当年刻的。四十三年前,草原遭大暴雪,弘吉剌部的羊冻死大半,牧民断粮,我母亲带着这马鞍,驮着三千石青稞,从汉地赶来 —— 这马鞍的鞍桥,就是当年驮粮时磨出的痕迹,按陈那颜,你还记得吗?” 按陈那颜立刻起身,声音哽咽:“萧将军,老臣记得!当年雪齐腰深,是萧奶奶的马鞍帮咱们运粮,救了百户牧民的命!” 他举起手中的储草木牌:“这木牌,就是萧奶奶当年教咱们储草时送的,跟马鞍一样,都是老臣的命根子!”

萧虎又指向鞍垫的禾苗绣:“这三株禾苗,是我母亲教汉地农户种青稞后,江南老织匠绣的。当年汉地遭蝗灾,百姓没粮吃,我母亲把草原的青稞种带去,教他们‘浅种深灌’,又让织匠把禾苗绣在鞍垫上,提醒大家‘农桑为本’—— 后来,这些青稞种也传到了草原,咱们部落的羊,冬天也能吃上青稞秸秆,少冻饿了多少?” 这番话,让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心里一动 —— 他部落的青稞种,正是当年从元廷领的,这几年牧民的日子确实好了不少。

最后,萧虎指向青铜镫上的 “雪灾济民” 四字:“这四个字,是札剌亦儿部的老首领(巴图的父亲)刻的。当年弘吉剌部与札剌亦儿部争水源,快刀兵相见,是我母亲骑着挂这马鞍的马,赶到两部落之间,说‘水源是草原的血,不是用来打仗的’,后来定了‘轮牧取水’的规矩,既护了水源,又没伤两部落的和气 —— 巴图首领,你父亲当年是不是说过,这马鞍是‘草原的和事佬’?” 巴图愣住了,他小时候听父亲说过这段往事,却没想到就是眼前这具马鞍,心里的防线渐渐松动。

马鞍的展示,没有空洞的道理,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往事 —— 诸部首领看着马鞍上的每一处细节,都能联想到自己或部落受过的萧母恩惠,情感的共鸣,悄然取代了之前的争执。

萧虎放下马鞍,坐在木台旁的毡垫上,开始讲述萧母的德治事迹 —— 他不讲 “融合”,只讲 “实务”;不讲 “大义”,只讲 “百姓”,让诸部首领从具体往事中,体会萧母的治世理念。

“当年草原雪灾,我母亲不仅送粮,还教弘吉剌部‘储草法’,” 萧虎道,“她让牧民把夏天的草晒干,藏在地下窖里,冬天再取出来喂羊 —— 按陈那颜,你们部落现在是不是还在用这法子?” 按陈那颜点头:“是!每年夏天,咱们都按萧奶奶的法子储草,这几年雪灾,羊的损失少了六成!” 萧虎接着道:“她不是只帮弘吉剌部,兀良哈部当年缺牧种,她从汉地调了五百只良种羊;札剌亦儿部缺农具,她送了百套铁制镰刀 —— 诸部首领,你们说说,我母亲做这些,是为了什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帐内沉默片刻,弘吉剌部帖木儿大声道:“是为了让咱们草原百姓有饭吃、有羊放!” 萧虎点头:“没错。后来汉地遭灾,我母亲又把草原的牧法带去 —— 她教汉地农户‘田边种麻’,麻能织布,麻秆能喂牛;教他们‘稻麦轮作’,土地不贫瘠,收成还能多一成。她常说,‘草原的马要喂饱,汉地的苗要种好,不是因为草原和汉地不一样,是因为百姓的日子都要过好’。”

他又讲起萧母调解部落纠纷的往事:“当年额勒只斤部与弘吉剌部争牧界,我母亲没派兵,而是带着这马鞍,在两部落之间搭了个毡房,让两边首领坐下喝马奶酒 —— 她说,‘牧界是死的,人是活的,今天你占一寸,明天他占一寸,最后大家都没地方放马’,后来定了‘按人口分牧界’的规矩,额勒只斤部的阿古拉首领,你父亲是不是跟你说过这事?” 阿古拉起身,有些不好意思:“萧将军,老臣父亲说过,是萧奶奶让咱们部落有了安稳的牧界,不然咱们早散了。”

萧虎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都是诸部亲身经历或听闻的往事。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想起当年部落缺粮,是元廷送的青稞救了急;札剌亦儿部首领巴图想起父亲说的 “萧母是草原的恩人”;小部落首领们则想起归附元廷后,牧界稳定、粮援不断 —— 萧母的德,不是空泛的 “恩”,而是实实在在的 “好日子”,这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诸部首领,” 萧虎最后道,“我母亲一辈子没说过要‘统一天下’,却一辈子都在让天下百姓过好日子。现在江南百姓遭粮荒,南宋宗室软弱,流民没饭吃、没衣穿,咱们南征,不是为了抢地盘,是为了把我母亲的法子带去江南,让那里的百姓也能种上青稞、织上暖毯 —— 这,就是咱们南征的理由。” 他的话,让帐内的情感共鸣,升华为对 “南征大义” 的认同。

萧虎的讲述刚结束,弘吉剌部按陈那颜第一个起身,走到木台前,对着马鞍躬身行礼:“萧将军,老臣代表弘吉剌部,愿派三千虎贲骑兵随您南征!萧奶奶的德,咱们不能忘;江南百姓的苦,咱们不能不管!” 他的次子帖木儿也跟着道:“我愿带队出征,保证护好江南粮道,不丢草原的脸!” 弘吉剌部的表态,像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引发诸部的连锁反应。

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看着马鞍,又想起部落种的青稞、养的良种羊,心里的犹豫渐渐消散。他起身道:“萧将军,老臣之前怕粮草不足,现在听您说南征是为了救百姓,又有江南粮援,兀良哈部愿派两千骑兵,再出一千石青稞,支援南征!” 他的侄子达鲁也道:“咱们部落的牧民说了,只要是为了百姓好,出兵出粮都愿意!”

札剌亦儿部首领巴图沉默良久,终于起身:“萧将军,我父亲当年说,萧母的马鞍是‘草原的和事佬’,今天看来,这马鞍也是‘天下的定心石’。札剌亦儿部愿派一千骑兵,还愿派牧师教江南百姓养马 —— 南征若成,只求萧将军别忘了咱们部落的牧界,让牧民能安稳放马。” 萧虎立刻道:“巴图首领放心,南征后牧界划分,参战部落优先,我萧虎说话算话!” 巴图听后,彻底放下心来,对着马鞍行了个草原礼。

小部落首领们见大部落都支持,也纷纷表态:额勒只斤部阿古拉道:“咱们部愿派五百骑兵,听萧将军调遣!” 其他小部落首领也跟着附和:“愿随萧将军南征!” “救江南百姓,也是救咱们草原的脸面!” 帐内的气氛,从之前的争执,变成了热烈的支持,连之前最犹豫的首领,也成了南征的拥护者。

合丹王看着这一切,笑着对萧虎道:“将军,您这马鞍,比十万大军还管用!诸部同心,南征必成!” 萧虎也笑了,他知道,马鞍的作用不仅是唤醒恩情,更是让诸部明白:南征不是元廷的 “命令”,而是延续萧母德治、救民于水火的 “共同使命”—— 这种基于 “情感与实务” 的共识,远比 “威压” 更牢固。

共识达成后,议事进入 “南征细节议定” 阶段 —— 萧虎趁热打铁,与诸部首领敲定兵力、粮草、协作方案,确保南征筹备能快速推进。

兵力部署上,按 “部落实力与意愿” 分配:弘吉剌部出三千虎贲骑兵(按之前互济约定,由豁阿台带队),负责 “临安外围攻坚”;兀良哈部出两千骑兵(由帖木格侄子达鲁带队),负责 “粮道护卫”;札剌亦儿部出一千骑兵(由巴图之子也速带队),负责 “江南牧场管理”(防止南征时草原牧群无人照料);中都虎卫营出五千精锐(由阿古拉带队),作为 “南征主力”;其他小部落共出一千骑兵,负责 “后勤运输”—— 总兵力一万二千人,既满足南征需求,又不影响草原防务。

粮草供应按 “江南为主、草原为辅” 的原则:江南织坊与农耕试点负责提供 “士兵口粮”(每日每人一斤粮、半斤肉),由史宅之(南宋主和派)协调运输;草原诸部负责提供 “战马草料”(每马每日十斤干草、两斤青稞),由按陈那颜统一调度;元廷驿路负责 “粮草转运”,在燕云、扬州、平江府设三级粮站,确保粮草能及时送往前线。萧虎特意强调:“粮草要优先保障士兵与战马,不许任何人截留,若有违反,按草原军法处置!” 诸部首领纷纷点头,承诺会管好各自部落的粮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协作机制上,设立 “南征议事司”:由萧虎任总帅,合丹王任副帅,按陈那颜、帖木格、巴图任 “部落协作官”,负责协调诸部骑兵与元廷虎卫营的配合;设立 “情报共享机制”:诸部派亲信千户加入元廷情报网络,及时传递江南动向;设立 “战后奖惩机制”:南征成功后,参战部落按 “出兵出粮多少” 分配江南粮种、农具,表现突出的部落首领,可入中都双廷议事司,参与治世。

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还提出 “骑兵训练” 的需求:“萧将军,咱们部落的骑兵虽勇,却不熟悉江南地形,能不能请元廷派熟悉江南的将领,教咱们骑兵‘山地作战’与‘水网行军’?” 萧虎立刻同意:“派王恂(右廷汉臣,熟悉江南地形)负责训练,十日内在燕云草原设‘江南地形模拟场’,确保骑兵能适应江南作战。”

细节议定后,萧虎让李默拿出《南征协作文书》,由诸部首领一一签字(按草原传统,用拇指蘸朱砂按印)。文书上写道:“诸部同心,共赴江南,救民于水火,延萧母之德,南征必胜,天下必安。” 签字时,诸部首领的手都很坚定 —— 他们知道,这不仅是一份 “作战文书”,更是一份 “延续德治、救民济世” 的承诺。

尽管多数首领支持南征,但仍有个别小部落首领(如额勒只斤部阿古拉)有 “后顾之忧”—— 他们的部落人口少、实力弱,担心南征后草原防务空虚,遭其他部落侵扰。阿古拉犹豫再三,还是鼓起勇气对萧虎道:“萧将军,咱们部出了五百骑兵,草原只剩老弱,若有盗匪或其他部落来抢牧群,咱们该怎么办?”

他的话,让其他小部落首领也跟着担心起来:“是啊,萧将军,草原不能没人守!” “咱们小部落,经不起折腾!” 帐内的气氛又有些紧张,萧虎却早有准备 —— 他知道小部落的顾虑,也想好了解决方案。

“诸部首领放心,” 萧虎道,“草原防务,元廷已做安排:中都虎卫营留五千精锐,由合丹王坐镇,负责‘草原治安’;设立‘部落互助机制’:弘吉剌部、兀良哈部、札剌亦儿部各留一千骑兵,负责‘邻近小部落护牧’—— 比如弘吉剌部护额勒只斤部,兀良哈部护其他小部落,确保南征时草原安稳。” 他还补充:“元廷会给留草原的老弱送粮援,每户每月两斗青稞,不让大家饿肚子。”

阿古拉听后,心里的顾虑彻底打消:“萧将军考虑周全,老臣再无异议!” 其他小部落首领也纷纷点头:“有合丹王与大部落护着,咱们放心!” 萧虎还特意对阿古拉道:“你部的牧群,可暂时迁到弘吉剌部的冬牧场,那里水草好,也安全 —— 等南征回来,再迁回自己的牧界。” 阿古拉感动得躬身行礼:“谢萧将军!咱们部定好好参战,不辜负您的照顾!”

还有个别首领担心 “南征时间过长,影响草原春耕”。萧虎回应:“南征定在明年春天(至元四十五年春),那时江南气候转暖,适合作战;草原春耕由元廷农官负责指导,诸部留居的牧民可跟着学种青稞,不会耽误春耕 —— 等南征回来,正好赶上草原青稞收获,大家既能立功,又能丰收,岂不两全?” 这番话,彻底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帐内再无反对声音。

合丹王看着萧虎从容应对,心里暗自佩服:“将军不仅能借马鞍凝聚人心,还能细致解决诸部的顾虑,这才是治世者的本事!” 诸部首领也明白,萧虎的南征计划,不是 “只顾前线、不顾草原”,而是 “前线与草原兼顾、战功与民生两全”—— 这样的计划,没人再敢反对,也没人愿意反对。

细节议定后,萧虎提议 “以马鞍为盟”—— 按草原传统,用马奶酒洒在信物上,宣誓遵守约定,这既是对萧母德治的致敬,也是对南征使命的承诺。

侍从们端来马奶酒(从弘吉剌部特意调来的 “陈年奶酒”,象征醇厚的恩情),萧虎亲手拿起一碗,走到木台前,将马奶酒缓缓洒在马鞍上,酒液顺着卷草纹流下,像是在唤醒马鞍中的往事。“我萧虎,以母亲的马鞍为誓,南征必救江南百姓,必护草原诸部,若违此誓,天地不容!” 他的声音庄重,回荡在大帐内。

合丹王跟着拿起一碗马奶酒,洒在马鞍上:“我合丹,以草原那颜的名义誓,必助萧将军南征,必护草原安稳,若违此誓,永失牧界!” 按陈那颜、帖木格、巴图等诸部首领也依次上前,洒酒宣誓,誓言虽不同,却都围绕 “南征、救民、护草原” 的核心 —— 马奶酒洒满马鞍,草原传统的盟约,与南征的使命,紧紧绑定在一起。

宣誓后,萧虎将马鞍交给按陈那颜:“按陈那颜,这马鞍你先保管,南征时,你带着它走在最前面 —— 让江南百姓看看,这是救过草原的马鞍,也是来救他们的马鞍;让诸部士兵看看,这是萧母的马鞍,也是咱们的‘胜利鞍’!” 按陈那颜双手接过马鞍,激动道:“老臣定不负将军所托,带着马鞍,带着萧奶奶的德,南征必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诸部首领还按草原传统,“共饮一碗马奶酒”—— 一碗酒从萧虎开始,依次传给合丹王、按陈那颜、帖木格、巴图…… 最后传到阿古拉手中,每个人都喝了一口,象征 “诸部同心、不分彼此”。阿古拉喝完酒,道:“这酒,比咱们部落的奶酒还香,因为它装着萧奶奶的德,装着咱们的同心!”

盟约缔结后,议事大帐内响起热烈的欢呼,诸部首领纷纷举杯,庆祝南征共识的达成。萧虎看着这一切,又望向木台上的马鞍 —— 他知道,这具马鞍,已从 “萧母德治的见证”,变成了 “诸部同心南征的象征”,它将陪着南征大军,走进江南,走进治世的新篇章。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诸部按议事约定,开始南征筹备:弘吉剌部豁阿台训练虎贲骑兵,教士兵 “江南山地作战”;兀良哈部达鲁整理粮草,将青稞运往燕云粮站;札剌亦儿部也速安排牧群管理,确保南征时草原牧群不受影响;小部落首领们则组织牧民,协助元廷驿路运输粮草 —— 草原上下,都为南征忙碌着,没有一丝懈怠。

元廷方面,萧虎让耶律楚材协调江南情报网络(萨仁、楚兰、老周),收集临安最新动向;让王恂制定 “南征路线图”,避开江南水网密集区,减少士兵伤亡;让户部尚书准备 “战后安抚物资”(粮种、农具、织机),确保南征后能快速推进江南治世 —— 南征筹备,在 “草原诸部与元廷” 的协作中,高效落地。

议事的长远影响,更体现在 “德治理念的传承” 上:诸部首领在训练士兵、筹备粮草时,都会给部民讲 “萧母的德” 与 “马鞍的故事”,让草原百姓明白 “南征不是打仗,是救民”。弘吉剌部牧民在给骑兵送粮草时,会说:“跟着马鞍走,跟着萧奶奶的德走,不会错!” 兀良哈部牧民在种青稞时,会说:“这青稞种是萧奶奶带来的,咱们要种好,给南征士兵做粮草!”

对江南而言,议事的影响也间接显现:萨仁通过元廷情报网络,得知诸部同心南征的消息,更加坚定了 “推进双法、稳定临安” 的决心 —— 她加快流民织坊扩点,教更多流民女子织法,为南征后的 “农织互济” 做准备;赵孟頫则向理宗进言,建议 “提前与元廷沟通,避免战乱伤害百姓”,为江南和平统一埋下伏笔。

最深远的影响,是 “萧母德治理念的传承”。南征后,萧虎将 “马鞍的故事” 与 “萧母的德” 写入《双廷治世录》,作为元廷治世的核心理念:“治世之要,在德不在威,在民不在地 —— 萧母以一马鞍,济草原,助汉地,今诸部以马鞍为盟,救江南,皆此理也。” 这一理念,影响了元代后续的治理,无论是草原部落管理,还是江南治世推进,都以 “实务济民” 为核心,而非 “威压与掠夺”。

至元四十五年春,南征大军从燕云出发,按陈那颜捧着萧母的马鞍,走在最前面。大军过江南时,百姓们看到马鞍上的卷草纹、禾苗绣,又听士兵讲 “萧母的德” 与 “南征救民” 的使命,纷纷放下抵抗,迎接南征大军 —— 南征,最终以 “和平统一” 告终,这其中,马鞍与萧母德治的作用,功不可没。

这场至元四十四年秋的 “蒙古诸部议事”,最终以 “马鞍为盟、诸部同心” 收场,它不仅为元廷南征奠定了基础,更将 “萧母德治、实务济民” 的理念,深深烙印在草原与江南百姓心中。萧虎晚年回忆时,曾说:“南征的成功,不是因为兵力强,是因为马鞍里装着母亲的德,装着诸部的同心 —— 这,才是治世的根本。”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