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65章 临安议婚

巴图虎 第965章 临安议婚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65 章:临安议婚(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南宋和战之争)(至元四十四年秋?南宋残余政权临安皇宫与史府)

临安皇宫的大庆殿,早已没了往日的恢宏。殿角的琉璃瓦缺了一块,漏下的雨痕在金砖上洇出深色印记;案上的烛台是铜制的,边缘生了绿锈,与中都白虎殿的鎏金烛台判若云泥。“理宗”(南宋残余政权奉理宗赵昀后裔为君,仍沿尊号)坐在龙椅上,手里攥着一份《粮储册》,册中 “临安存粮仅够五月”“禁军老弱占六成” 的批注,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他刚处理完地方奏报:平江府粮荒,流民涌入临安;温州守军哗变,索要粮饷。贴身太监李忠端来送茶,茶盏是粗瓷的,茶汤里飘着两片碎叶 —— 这是南宋残余政权的常态:自元军破临安后,宗室南迁又回迁,兵力折损、粮道断绝,只剩临安及周边三州之地,苟延残喘。

“陛下,元廷使者还在驿馆等答复,” 李忠低声道,“史相公说,需早定主意,不然使者要走了。” 理宗抬头,看着殿外灰蒙蒙的天,叹了口气:“定什么主意?战,没兵没粮;和,怕落个‘辱国’的骂名 —— 祖宗的基业,要毁在我手里了。” 他的手指在《粮储册》上摩挲,指甲缝里还沾着批阅时的墨痕,显露出无力与焦虑。

殿外传来脚步声,是史宅之的亲信送来的《元廷动向报》,上面写着 “中都虎卫营增兵燕云,似有南下之意”。理宗看完,将册页扔在案上:“元廷这是逼咱们表态!可咱们…… 拿什么跟人家谈?” 李忠不敢接话,只能默默收拾散落的册页 —— 他知道,陛下的犹豫,不是怕元廷,是怕扛不住内部的骂名,更怕保不住宗室的最后一点体面。

元廷使者带着虎纹婚书抵达临安皇宫时,理宗正召集史宅之、徐清叟(徐党核心)等大臣议事。使者捧着楠木婚书盒,一步步走上大庆殿,盒上的蓝布在昏暗的殿内格外显眼 —— 这是中都送来的 “金符婚契”,是南宋残余政权与元廷的首次 “正式接洽”。

使者打开盒子,金箔婚书在烛火下泛着柔光,七颗宝石折射出的光点,落在大庆殿的金砖上,像星星一样闪烁。理宗的目光先落在汉文 “亲如一家” 上,又移到蒙文 “永结盟好”,最后停在中央的虎符半片上 —— 青铜虎符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显非新制,他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这…… 这是萧虎的随身虎符?”

史宅之上前,小心翼翼地拿起婚书,指尖触到金箔的薄软,又摸了摸虎符的凹槽:“陛下,婚书用江南库金制,虎符是萧虎早年戍边之物,元廷这次是有诚意的 ——‘亲如一家’,没提‘臣服’,给足了咱们体面。” 他特意将婚书翻到 “汉地乳养” 的角落,虽不懂蒙古文,却道:“弘吉剌部献鞍刻萧母善举,元廷连这等小事都记着,可见不是虚情假意。”

徐清叟却上前一步,指着婚书道:“陛下!这婚书是‘糖衣炮弹’!元廷拿‘亲如一家’当幌子,实则是想借和亲收编咱们的宗室,瓦解咱们的抵抗 —— 金箔再亮,也掩不住‘和亲辱国’的本质!” 他的声音洪亮,震得殿内烛火微微晃动,不少主战派大臣纷纷附和:“徐大人说得对!宁死不辱国!”

理宗看着争论的大臣,又看了看婚书上的虎符,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先把婚书收起来,容朕想想…… 也容你们议议。” 他没敢立刻表态 —— 史宅之的 “诚意论” 让他心动,徐清叟的 “辱国论” 又让他忌惮,而案上的《粮储册》,则时时刻刻提醒他:没资格犹豫太久。史宅之回到府邸,立刻召来亲信议事。他的书房陈设简单,案上摆着南宋旧《临安城防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元军可能进攻的路线;旁边放着元廷送来的《虎历》江南版,书页上写满了批注 —— 史宅之的 “虚与委蛇”,并非真的想和元廷结盟,而是想借和亲争取时间,暗中储粮练兵。

“元廷使者说,萧玉(萨仁帖木尔)还在临安驿馆,” 史宅之对亲信道,“你们去驿馆,表面上跟使者谈‘和亲细节’,比如婚期、宗室礼遇,暗地里探他们的虚实 —— 问清楚中都虎卫营的兵力,燕云粮运的路线,还有萧虎对咱们的底线是什么。” 他拿起一支狼毫笔,在《城防图》上圈出 “东门粮仓”:“若元廷真有诚意,会帮咱们护粮;若只是虚晃一枪,定会回避这些问题。”

亲信担忧:“徐党那边怕是会阻挠,他们已经在朝堂上骂咱们‘通敌’了。” 史宅之冷笑一声,将《元廷动向报》扔给亲信:“徐清叟只会喊‘主战’,却拿不出一兵一粮 —— 咱们就借他的‘骂声’,跟元廷讨价还价:‘内部反对声音大,需时间安抚’,这样既能拖延,又能让元廷觉得咱们不是‘轻易屈服’。” 他还嘱咐:“给驿馆的使者送些江南特产,比如新采的茶叶、手工织的麻布,别送贵重之物,免得落人口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晚,史宅之亲自去驿馆见元廷使者。他没提 “是否接受和亲”,只拉着使者谈 “萧母的‘融’字训”,说 “南宋宗室也重恩义,只是需时间说服大臣”。使者拿出萧玉带来的《双廷治世录》,史宅之翻到 “融和案”,故意道:“元廷能处理好草原与汉地的纠纷,咱们若结盟,也该按这法子处理江南的事 —— 不能只听元廷的,也得听咱们的。” 这番话,既显 “合作的意愿”,又暗设 “条件”,是典型的 “虚与委蛇” 之术。

史宅之回到府邸时,已是深夜。他站在书房窗前,看着临安城的灯火 —— 大部分百姓家早已熄灯,只有少数官宅还亮着烛火。“虚与委蛇,是为了让这灯火多亮几日,” 他对自己道,“至于将来…… 先熬过眼前再说。”

徐清叟在徐党议事会上,将元廷婚书扔在案上,婚书的金箔被摔得微微变形。“诸位看看!” 他指着 “亲如一家” 四字,声音因愤怒而沙哑,“元廷占了咱们的半壁江山,现在送个婚书,就想让咱们‘亲如一家’,这不是辱国是什么?当年汉高祖与匈奴和亲,还遭后世骂;咱们南宋若跟元廷和亲,祖宗的牌位都要在太庙哭!”

徐党成员多是南宋旧臣,有的曾随文天祥抗元,有的家人死于战乱,对元廷恨之入骨。徐清叟的侄子徐允之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份《战报》:“温州守军虽哗变,但若朝廷下令,我愿去招募流民为兵,死守临安!元廷有虎卫营,咱们有百姓 —— 只要不投降,就有希望!” 其他成员也纷纷附和,有的说 “愿捐家产充军饷”,有的说 “愿去地方组织民壮”,议事厅里的气氛格外激昂。

次日朝堂,徐清叟带着徐党成员,跪在大庆殿外,手里举着 “和亲辱国,宁死不从” 的木牌。理宗派人传旨 “起来议事”,徐清叟却道:“陛下若不拒婚书,臣等就跪死在殿外!” 他还拿出《宋史?忠义传》,当着众臣的面读:“岳飞曰‘还我河山’,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 咱们若和亲,有何颜面见这些忠臣?”

徐党还在临安街头张贴告示,写着 “元廷婚书是‘亡国契’,和亲就是‘卖祖宗’”,百姓们围着告示议论纷纷。有老农说 “若和亲能少打仗,也不是坏事”,立刻被徐党成员反驳:“元廷现在跟你谈和亲,将来就会夺你的地、抢你的粮 —— 哪有什么‘亲如一家’!” 街头的争论,渐渐从 “和战” 变成 “是否信元廷”,显露出南宋内部的分裂。

史宅之得知后,对亲信道:“徐清叟这是‘借民声压陛下’!咱们不能硬拼,得让百姓知道 —— 咱们不是要‘和亲’,是要‘借和亲保百姓’。” 他让人在街头贴出《粮储告民书》,写着 “临安存粮仅够五月,若开战,百姓恐无粮可食”,试图用民生痛点抵消徐党的 “辱国论”—— 朝堂的争斗,渐渐蔓延到了临安的街头巷尾。

理宗在大庆殿的偏殿里,独自对着祖宗的牌位发呆。牌位是临时用松木做的,没刷漆,显露出粗糙的木纹 —— 这是南宋残余政权仓促回迁临安时,从废墟里找回来的,是宗室最后的念想。他手里拿着史宅之送来的《和亲利弊析》和徐清叟送来的《战守策》,两个册子都被他翻得卷了边,却仍没拿定主意。

史宅之的《利弊析》里写着 “和亲可保宗室祖祠不毁,借元廷粮储渡荒,还能争取时间练新兵”,还附了一份《元廷粮援承诺》(元廷使者口头承诺,史宅之记录成文);徐清叟的《战守策》里写着 “招募流民为兵,死守临安,再向温州、台州调兵,若能撑到明年秋收,便有转机”,却没提 “粮从哪来、兵怎么募”。

理宗叹了口气,对李忠道:“史宅之的‘利’,是实实在在的;徐清叟的‘策’,是空的 —— 可‘和亲’这两个字,太沉了,我担不起骂名啊。” 他想起昨日徐党跪在殿外的场景,想起街头百姓的议论,又想起元廷使者送来的虎符婚书 —— 金箔再亮,也抹不去 “亡国残余” 的身份,更抹不去 “和亲辱国” 的可能。

他让人召来赵孟頫、赵与芮(宗室核心),想听听宗室的意见。赵孟頫道:“陛下,史相公说得对,先保宗室,再图将来 —— 若开战,宗室恐无存身之地;” 赵与芮却道:“陛下,老臣活了八十岁,见过靖康之耻,和亲就是另一种‘耻’—— 就算保了宗室,也没脸见祖宗。” 两人的话,让理宗更犹豫了,他挥挥手让他们退下,独自留在偏殿,烛火将他的影子映在祖宗牌位上,显得格外孤独。

当晚,理宗做了个梦,梦见太祖赵匡胤站在大庆殿上,问他 “祖宗的基业,你要怎么守”。他想回答 “和亲保宗室”,却张不开嘴;想回答 “开战保尊严”,又怕说出口就是谎言。梦醒后,他坐在龙床上,看着窗外的天一点点亮起来 —— 争论还得继续,可临安的粮,却一天比一天少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次朝堂辩论,史宅之先开口:“陛下,元廷婚书没提‘臣服’,只说‘亲如一家’,还愿借粮援,这是咱们的机会!临安存粮仅够五月,若不借元廷的粮,百姓就要饿死 ——‘保民’比‘保名’重要,这是祖宗的教诲!” 他还拿出《虎历》江南版,翻到 “农时注”:“元廷连江南的农时都算得这么细,若结盟,咱们的百姓能少遭灾,这难道不是好事?”

徐清叟立刻反驳:“史相公说得好听!元廷借粮是‘诱饵’,借完粮就会逼咱们‘臣服’—— 当年金人也给过‘和平承诺’,结果呢?靖康之耻,还历历在目!” 他指着婚书上的虎符:“萧虎把随身虎符嵌在婚书里,不是显诚意,是显实力 —— 这是‘先给糖,再拿刀’!” 主战派大臣纷纷点头,有的还拿出元军早年攻城的画稿,说 “元廷的话,不能信”。

史宅之不急不躁,道:“徐大人说‘不能信’,可咱们有什么资本不信?禁军老弱占六成,温州守军哗变,台州调兵迟迟不到 —— 就算招募流民,流民也得吃饭,粮从哪来?” 他的话戳中了南宋的痛点,朝堂上瞬间安静下来,不少中立派大臣低下头,不再附和徐党。

徐清叟却不肯退让,道:“粮可以向地方乡绅借!兵可以招募义士!臣愿去平江府借粮,臣的侄子徐允之愿去温州招兵 —— 只要陛下拒婚书,臣等就算拼了命,也能守住临安!” 他的声音带着哭腔,跪在地上磕了个响头,额头都渗出血来:“陛下!别让南宋的最后一点骨气,毁在‘和亲’上!”

理宗看着地上的徐清叟,又看了看案上的《粮储册》,道:“借粮招兵,需要时间 —— 先让史相公跟元廷使者谈着,徐大人去平江府试试借粮,咱们…… 再议。” 他的决定,是典型的 “和稀泥”,既没拒婚,也没答应,却让和战双方都有了 “继续努力” 的理由 —— 争论,从这一刻起,开始了漫长的拉锯。

史宅之知道徐清叟去平江府借粮,立刻派亲信去平江府 “搅局”。亲信找到当地乡绅,说 “徐党主战是为了争权,若开战,元廷会屠城,乡绅的家产也保不住”,还拿出《元廷护乡绅承诺》(伪造的元廷文书),吓得乡绅们不敢借粮给徐清叟。

徐清叟在平江府待了十日,只借到不足百石粮,气得他拍案:“史宅之这是‘通敌误国’!” 他派人回临安,暗中监视史宅之的动向,发现史宅之的亲信常去元廷驿馆,便立刻写了《史宅之通敌状》,递交给理宗 —— 状子里写着 “史宅之与元廷使者密谈,似有‘献临安’之意”,还附了亲信画的 “密谈图”(虽不清晰,却能看出两人私会)。

史宅之得知后,也不甘示弱,让人搜集徐党 “虚报兵力” 的证据。原来徐允之在温州招募流民,只招到三百人,却上报 “三千人”,想借此邀功。史宅之将证据整理成《徐党欺君状》,也递交给理宗,说 “徐党为争权,连兵力都虚报,若真开战,必败无疑”。

理宗看着两份状子,头疼不已。他知道史宅之 “通敌” 是假,“想借和亲保权” 是真;徐党 “欺君” 是小,“想借主战争权” 是真 —— 南宋残余政权的内部,早已不是 “和战之争”,而是权力之争。他将两份状子压在案下,没做任何处理:“你们斗吧,只要别逼我做决定,只要能让宗室多撑几日,斗就斗吧。”

私下的博弈还蔓延到了地方。史宅之让亲信控制临安的粮道,只给徐党控制的温州、台州送少量粮;徐党则让地方将领 “缓调兵”,借口 “需守地方,不能轻易离开”—— 双方的互相牵制,让南宋的 “战守准备” 几乎停滞,只有临安的粮,在一天天减少。

赵孟頫见理宗犹豫,史宅之与徐党争斗,便主动去元廷驿馆,想亲自了解元廷的底线。使者拿出萧虎的《宗室待遇承诺》,上面写着 “若南宋宗室附元,可保留祖祠,宗室子弟可入双廷议事司,参与江南治世”,还附了虎榜取士的蒙古子弟任职案例,说 “宗室子弟也能像他们一样,靠本事入仕,不是靠世袭”。

赵孟頫心动了。他想起自己在临安的日子,虽掌宗室文书,却被史宅之、徐党夹在中间,毫无实权;若附元,既能保宗室,又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回到宗室府,对赵与芮道:“伯父,元廷的承诺是真的 ——‘亲如一家’,不是‘臣服’,咱们宗室能保住,百姓也能少遭灾,这比什么都重要。”

赵与芮却摇头:“孟頫,你太年轻,没经历过靖康之耻。元廷现在说得好听,将来就会变卦 —— 祖宗的基业,是靠打下来的,不是靠‘和亲’换来的。” 他拿出自己珍藏的南宋旧《舆地图》,上面画着南宋全盛时期的疆域:“你看,当年咱们有半壁江山,现在只剩三州之地,若再和亲,就真的成了‘亡国奴’,有何颜面见祖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宗室子弟也分成两派。年轻的子弟多支持赵孟頫,觉得 “附元能有出路”;年老的子弟多支持赵与芮,觉得 “和亲辱国,不能忍”。两派在宗室府争论,甚至动了手 —— 年轻子弟说 “老辈守着虚名,不顾死活”,年老子弟说 “小辈忘了祖宗,贪图富贵”。

赵孟頫看着分裂的宗室,叹了口气:“咱们自己都争成这样,还怎么跟元廷谈?还怎么跟史宅之、徐党斗?” 他将《宗室待遇承诺》放在宗室府的案上,道:“愿意附元的,跟我去见元廷使者;不愿意的,跟伯父去见陛下 —— 宗室的路,自己选吧。” 宗室的分歧,像一把刀,将南宋最后的 “团结” 割得粉碎。

第一个月,理宗倾向史宅之的 “和亲论”。因为徐清叟在平江府借粮失败,温州、台州调兵也迟迟不到,《粮储册》上的数字一天天减少,理宗不得不考虑 “借元廷粮援” 的可能。他让史宅之与元廷使者谈 “和亲细节”,比如 “婚期定在明年春,元廷需先借粮五千石”,元廷使者答应了,史宅之立刻将消息传遍临安,说 “元廷有诚意,和亲可保百姓平安”。

第二个月,徐党反击,理宗又倾向 “主战论”。徐清叟虽然没借到粮,却找到元廷 “增兵燕云” 的证据 —— 元廷虎卫营确实增兵了,却不是为了南下,是为了防备北方部落。徐党却夸大其词,说 “元廷增兵是为了逼咱们投降,若和亲,元廷会立刻攻城”,还让徐允之带着三百招募的流民,在临安街头 “操练”,营造 “有兵可战” 的假象。理宗被吓得不轻,又让史宅之 “暂停谈和亲”,说 “需再观察元廷动向”。

第三个月,双方僵持,理宗彻底 “摆烂”。史宅之谈不成和亲,徐党也募不到兵、借不到粮,临安的粮储只剩不足两月。朝堂上,史宅之和徐清叟每天都争论,从 “和亲利弊” 到 “权力归属”,甚至互相骂对方 “误国”;朝堂下,百姓们开始逃荒,临安的人口比三个月前少了三成。理宗看着这一切,不再主持议事,每天只在偏殿对着祖宗牌位发呆,连奏报都懒得批阅 —— 他知道,争论不出结果,南宋的日子,不多了。

元廷使者见南宋争论三个月不决,也失去了耐心,派人回中都禀报:“南宋内部分裂,理宗软弱,史宅之虚与委蛇,徐党主战无实,恐难达成和亲。” 萧虎接到禀报后,道:“南宋的犹豫,是因为没被逼到绝境 —— 再等一个月,若还不表态,就按原计划,准备南下。” 临安的命运,在争论的僵持中,渐渐走向了注定的结局。

三个月的争论,让南宋残余政权的内部彻底分裂。史宅之的主和派控制了临安的粮道,却没能力储粮;徐党的主战派控制了地方的少量兵力,却没能力练兵;宗室分成两派,互相敌视;百姓们大量逃荒,临安的经济几乎停滞 —— 南宋就像一艘破船,在和战的风浪中,一点点下沉。

地方官员也开始 “观望”。温州守将不再听徐党的调遣,说 “需守地方,不能去临安送死”;台州守将则偷偷派人与元廷接触,想 “献城降元,保自身平安”。史宅之的亲信去地方催粮,却被守将挡在城外:“史相公连临安的粮都保不住,还来催咱们的粮 —— 自己想办法吧!”

临安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粮价飞涨,一石粮从五贯涨到二十贯,不少百姓只能吃树皮、草根;街头的流民越来越多,饿死的人也越来越多,理宗派李忠去赈灾,却连赈灾的粮都拿不出来 —— 李忠只能带着人,将饿死的百姓埋在城外,回来后对理宗道:“陛下,再这样下去,不用元廷来打,临安自己就垮了。”

徐清叟看着临安的惨状,也开始动摇。他在平江府借不到粮,在温州募不到兵,私下对侄子徐允之道:“或许…… 史宅之说得对,和亲能保百姓活下来 —— 可‘辱国’的骂名,我扛不住啊。” 徐允之也道:“叔叔,咱们招的流民,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打仗?不如…… 跟元廷谈谈?” 徐党的动摇,让主战派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变得渺茫。

至元四十四年秋末,临安皇宫的大庆殿,再也没了往日的议事声。理宗坐在龙椅上,看着空荡荡的殿内,只有李忠陪在身边。案上的虎纹婚书,早已蒙上了一层灰尘;《粮储册》上的数字,只剩下 “不足一月”。他轻声道:“传旨…… 让史宅之去跟元廷使者谈吧,就说…… 南宋宗室,愿按婚书所言,‘亲如一家’。” 李忠刚要起身,殿外传来消息:“元廷虎卫营已过燕云,正向临安赶来 —— 使者说,不用谈了,要么降,要么战。” 理宗的身体,瞬间瘫软在龙椅上 —— 三个月的争论,最终换来的,是元廷的最后通牒,和南宋残余政权的最后一点体面,彻底破碎。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