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58章 兴学固基

巴图虎 第958章 兴学固基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58 章:兴学固基(至元四十四年秋的虎都书院筹设)(至元四十四年秋?右廷崇文学堂与白虎殿)

崇文学堂的晨课刚至 “农治” 章节,卢景裕手持《农桑辑要》,正讲江南 “修渠防涝” 的经验:“去年平江府按此法修渠,稻产增两成,这就是‘治世需循法’的道理。” 话音刚落,蒙古生野利合就嗤笑出声,手里的蒙古刀鞘在桌角磕出脆响:“汉人修渠是怕水淹,草原哪有这麻烦?学这些还不如练骑射实在!”

同桌的汉地学生赵文涨红了脸,攥紧手里的算筹:“草原虽少涝,可贺兰山一带常有雪灾,若学汉地‘储草法’,能救不少羊!” 野利合却梗着脖子:“我们靠草色定储草,不用算!汉人就是喜欢把简单的事搞复杂。” 周围的蒙古生纷纷附和,汉地学生们则沉默低头 —— 这样的争执,近半个月已发生五次。

王恂恰在窗外巡查,将争执听得真切。他没贸然闯入,只在廊下驻足,看着帖木儿台把《论语》抄本翻到 “仁者爱人”,却对着蒙古文注释皱眉:“‘爱人’就是护牧民,跟汉人有什么关系?” 王恂的心沉了沉 —— 这些蒙古生并非恶意,却因 “汉法与草原无关” 的认知,将儒术与治世割裂,这比单纯的抵触更危险。

课后,他找巴特尔谈话。巴特尔是少数愿听汉法的蒙古生,曾帮赵文学骑射。“你觉得汉法真的没用吗?” 王恂递过《虎历》草原版,指着 “雪灾储草测算”:“这是用汉地算学算的,去年帮云州牧民少损失三百只羊 —— 这就是汉法的用。” 巴特尔看着历书,小声道:“可他们都说,这是‘蒙古的历’,不是汉法。” 王恂忽然明白,问题的根源是 “汉法没被贴上草原的标签”,蒙古生看不见其中的关联。

当晚,历法司的烛火亮至三更。王恂将崇文学堂的 “轻汉法记录” 与双廷议事司的 “治世争议册” 并置案上,用红笔圈出关联处:野利合嘲笑的 “修渠法”,恰是去年江南护粮时蒙古千户拒用的技术,致粮船误期三日;帖木儿台质疑的 “爱人”,对应着草原千户不愿借马助耕的矛盾 —— 课堂上的轻视,早已是朝堂上的隐患。

他想起编《虎历》时,巴图主动提供草原转场数据,才让历书被牧民接纳;虎榜能推行,也因蒙古科与汉科 “交错排榜”,显了公平。可若蒙古生始终觉得 “汉法是汉人专属”,将来入双廷议事司,会如何对待汉地的税则、仓管、水利之策?“科场选贤是‘选苗’,” 王恂在纸上写,“兴学明理才是‘培土’,苗没土养,长不高也扎不深。”

郭守敬深夜来访,见他愁眉不展,便凑过来看文书。“你看这里,” 王恂指着 “燕云屯田减收” 的记录,“蒙古千户拒用汉地‘播种密度测算’,说‘草原人种地不用算’,结果麦苗太密,减产一成 —— 这就是没懂汉法的用。” 郭守敬摸着算筹,道:“历书要让草原认,得用草原的草色、转场说事;汉法要让蒙古生认,也得把汉法装进草原的‘壳’里,让他们看得见好处。”

次日,王恂去云州千户所核实。老牧民帖木尔正按《虎历》储草,却不知道 “储草量测算” 是汉地算学;千户用汉地 “驿站登记法” 管驿马,却说是 “草原的记账法”。王恂问:“若有人说这是汉法,您还会用吗?” 帖木尔愣了愣:“若好用,管它是谁的法!” 这话让王恂更坚定 —— 必须设一所书院,不只教 “汉法是什么”,更教 “汉法能帮草原做什么”。

王恂带着两份文书走进白虎殿时,萧虎正批阅高丽送来的《虎历推行奏报》。王恂没直接提书院,先将 “蒙古生轻汉法记录” 递上:“将军请看,野利合笑汉地修渠无用,帖木儿台说‘爱人’与草原无关 —— 这些子弟将来入双廷,怕是会抵触《虎历》的农时测算,反对汉地的治策。” 萧虎翻着记录,指尖在 “拒学储草法” 的条目上停顿,脸色渐沉。

接着,王恂递上 “治世争议册”,指着 “燕云屯田减收”“江南护粮误期”:“去年因蒙古千户拒用汉法,损粮五千石;今年汉臣不懂草原骑兵调度,误了军需 —— 这些不是个案,是‘互不认法’的病根。科场选贤只是第一步,若不教他们懂‘双法互济’,选来的人才也难成纽带。” 他刻意不提 “蒙汉”,只说 “双法”,避开族群对立的表述。

萧虎放下文书,问:“你想如何解决?” 王恂这才亮出筹谋:“臣请设‘虎都书院’—— 非只教儒术,要教‘汉法牧用、草原法农用’。比如用草原护牧的事解《论语》‘仁’,用汉地算学算牧群饲料;既教骑射,也教农耕,让子弟们知道,双法不是对立的,是能一起帮百姓的。” 他怕萧虎顾虑 “兴汉学”,又补道:“书院由双廷共管,蒙古那颜与汉臣各掌一半事,课程也按‘双法各半’设,绝无偏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虎盯着案上的《虎历》样本,忽然想起前番高丽求历、西夏学榜的事:“中都要成文化中心,先得让自家双廷子弟懂互济。这书院若能成,比十道协调令都管用。” 他当即拍板:“准了!你牵头筹备,耶律楚材、巴图辅助,所需人力物力,户部优先拨付。” 王恂躬身谢恩时,萧虎又道:“记住,书院是‘固基’的,不是‘分野’的,别让它成了汉臣或蒙古那颜的私地。”

萧虎召耶律楚材与李默议事时,将王恂的书院筹谋铺开在案上。“这书院,表面是兴学,实则是给双廷‘搭桥梁’。” 萧虎指着 “双廷共管” 的条款,“蒙古那颜怕汉学压草原,汉臣怕草原轻儒术,让他们各掌一半,谁也别想独占;课程双法各半,子弟们一起学、一起练,自然少了隔阂。”

李默担忧:“合丹王向来抵触汉学,怕是会反对。” 萧虎却早有盘算:“你去北馆传信,说书院设‘草原牧政课’,由蒙古百户任教,还能选那颜子弟任‘牧学督’—— 给他个面子,他不会真拦着。再说,帖木儿台在崇文学堂已有转变,合丹王也盼他能成治世才,不会因书院驳了儿子的机会。”

耶律楚材补充道:“还可借书院推‘双法治世案例库’,把燕云屯田减收、江南护粮误期的事编成教材,让子弟们自己辨对错 —— 比咱们空说‘互济’管用。” 萧虎点头:“就这么办。另外,让户部拨十匹壮马、五十亩屯田给书院,供子弟们练骑射、学农耕,让他们看得见双法的实利。”

次日,李默去北馆传旨。合丹王果然皱着眉:“又是汉人的学堂?” 李默却笑着递上 “牧学督” 的任命状:“将军说,合丹王您懂草原牧政,若选您的人任牧学督,定能教好子弟。再说,帖木儿台若能在书院学好双法,将来入双廷议事司,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话语权。” 合丹王看着任命状上的 “蒙古那颜专管牧政课” 条款,脸色渐缓:“若真能这样,我不反对。”

王恂与巴图筹备书院时,首当其冲的是选址之争。汉臣提议选右廷崇文馆旁,方便借师资;蒙古那颜却要选左廷骑射场附近,离草原近。王恂折中:“选朱雀街中段,既挨崇文馆,也近骑射场,中间还能留块空地做屯田,一举三得。” 巴图去北馆说和时,特意强调:“空地能练骑射,还能种草原的大麦,子弟们不用跑远就能学牧事。” 蒙古那颜们这才松口。

教材编选更费周折。卢景裕想多选《论语》《孟子》,合丹王的亲信却坚持要加《大扎撒》《草原牧歌》。王恂提议:“每门课配‘双法教材’,比如‘仁政课’,左边印《论语》‘仁者爱人’,右边印《大扎撒》‘护民如护羊’,中间加案例对比 —— 云州牧民按《虎历》储草是‘仁’,千户护牧界也是‘仁’。” 这个方案让双方都满意,合丹王的亲信还主动找来草原老千户,提供 “护牧案例”。

师资选拔也讲究 “双通”。儒术课选卢景裕(懂草原事),牧政课选博罗(通汉文),算学课由郭守敬的弟子李平(会蒙古语)任教,骑射课由巴图的部将(学过汉地射法)负责。王恂特意定了条规矩:“任教者需先学对方的法,卢老儒要学草原转场,博罗要懂《论语》,不然教不了双法互济。” 卢景裕为备课,还特意去云州住了十日,跟着牧民学认草色。

书院的匾额也暗藏巧思。赵德海刻 “虎都书院” 四字,汉文在上、蒙古文在下,字宽相同;边框刻简化虎纹(汉地瑞兽)与狼纹(草原象征),爪牙皆收,线条缠绕 —— 既显双廷元素,又无主次之分。合丹王来看时,摸着狼纹道:“这匾额,没丢草原的脸。” 王恂笑着道:“是双廷共有的脸。”

阿勒泰最初对书院也有抵触,觉得 “子弟学汉法会变软”。直到巴图带他去崇文学堂,见阿勒赤正用汉地算学算牧群饲料:“爹,用算筹算完,咱们能少浪费三成草料!” 阿勒泰接过算稿,看着上面的数字,又看儿子熟练的样子,心里动了 —— 若学汉法能帮着管牧群,也不是坏事。

合丹王的转变更具代表性。帖木儿台在书院筹备中,主动提出 “用草原护牧案例解《论语》”,还写了篇《护牧与仁政》的短文,说 “千户不让牧民饿肚子,就是《论语》说的‘爱人’”。合丹王看后,对亲信道:“这孩子没白学,比只练骑射强。” 他还让人给书院送了二十套蒙古皮袍,说 “给子弟们冬天穿”—— 这是蒙古那颜首次主动给汉学相关的机构送物资。

更意外的是中小千户的热情。云州千户帖木尔,主动申请去书院教 “草原转场课”,说 “要让汉地子弟知道,咱们草原也有好法子”;燕云千户则捐了五十只羊,供书院屯田的子弟练 “牧羊术”。王恂在筹备册上写道:“那颜们的转变,非因认同汉学,是因看见‘双法能帮草原’—— 这正是书院的初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北馆的议事氛围也变了。以前讨论汉学,多是 “抵触”“反对”,现在却常说 “书院的课怎么设”“子弟选什么课”。合丹王甚至提议:“让书院每季度给那颜们讲次课,教咱们算牧群饲料、定转场时间 —— 咱们也得学双法,不然要被子弟们落下了。” 这话引来一片附和,连之前最抵触的千户都点头。

虎都书院的课程设置,彻底跳出 “汉学单向灌输” 的模式,分 “双法通识”“专项实践”“案例研讨” 三类,每类都贯穿 “实用” 二字。“双法通识课” 上,卢景裕讲《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举 “草原不抢牧场、汉地不夺粮” 的例子;博罗教《大扎撒》“偷盗罚牛”,会对比汉地 “偷盗先教后罚”,说 “都是不让人做坏事,只是法子不同”。

“专项实践课” 更具特色。上午,蒙古子弟带汉地学生练骑射,教他们 “看草色辨方向”;下午,汉地学生教蒙古子弟用算筹,算 “牧群过冬饲料量”“屯田播种密度”。巴特尔帮赵文拉满蒙古角弓,赵文则帮巴特尔算 “五十只羊需储多少干草”,两人边学边练,比在崇文学堂时融洽多了。

“案例研讨课” 是书院的亮点。王恂将 “燕云屯田减收” 编成案例:“蒙古千户拒用汉地算学,麦苗太密减产;若用算学算密度,能增收一成 —— 这不是汉法比草原法好,是双法要一起用。” 野利合以前总笑汉法无用,这次却举手:“我知道了,草原种麦也要算,就像牧群要算饲料一样!” 王恂趁机道:“对,双法就像马的两匹鞍,少了哪个都不稳。”

书院还设 “治世实践周”,每月让子弟们去云州牧场或江南稻田实习。帖木儿台跟着老牧民按《虎历》储草,用汉地算学核对饲料量,发现 “比草原的老法子省一成”;赵文跟着蒙古千户管驿马,用草原的 “狼牙符” 做信誉标记,丢马率比以前降了四成。实习回来,子弟们的讨论不再是 “汉法好还是草原法好”,而是 “这事用双法怎么做得更好”。

虎都书院落成仪式在朱雀街举行。萧虎亲自主持,耶律楚材与合丹王分列两侧,双廷大臣、蒙古那颜、汉地乡绅及书院子弟齐聚广场,场面比龙虎榜放榜时更热闹。

仪式第一项是 “双廷揭牌”。萧虎邀请合丹王与周显共同揭下匾额上的红绸,“虎都书院” 四个蒙汉双语大字在阳光下泛着光。合丹王摸着匾额上的狼纹,周显抚着虎纹,两人对视一眼,虽没说话,却少了往日的隔阂 —— 这是双廷首次共同为 “兴学” 揭牌,意义非凡。

第二项是 “双法献礼”。蒙古子弟献上 “草原牧政图”,上面画着按汉地算学测算的转场路线;汉地子弟献上 “农耕算解册”,里面添了草原 “看草色定农时” 的经验。萧虎接过献礼,对众人道:“这礼不是给我的,是给大元治世的 —— 双法互济,才能育出真人才,才能安天下百姓。”

第三项是 “子弟宣誓”。巴特尔与赵文带头,领着全体子弟念:“学双法,不是忘本,是为护本;懂互济,不是妥协,是为共治。不负书院,不负大元!” 誓词没提 “蒙古”“汉地”,只说 “双法”“共治”,却让在场的双廷人士都红了眼眶 —— 这正是萧虎与王恂想看到的 “无畛域” 的治世初心。

仪式结束后,合丹王主动拉着周显的手,去书院参观课堂。见蒙古子弟与汉地子弟一起算筹、一起谈案例,合丹王笑道:“以前总怕汉学压草原,现在才知,一起学,才能一起好。” 周显点头:“这书院,是双廷的根,根扎得深,大元才能长得稳。”

书院开课一月,子弟们的转变远超预期。野利合不再嘲笑汉法,反而在 “牧政课” 上提出:“用汉地算学算饲料,能少浪费,咱们草原也该推广。” 他还主动找赵文学算筹,说 “要帮爹算牧群饲料量”—— 那个曾嗤笑 “汉人把事搞复杂” 的蒙古生,如今成了 “双法互济” 的支持者。

帖木儿台的转变更令人惊喜。他在 “案例研讨课” 上,用《论语》“义者宜也” 分析草原 “定牧界”:“按《大扎撒》定界是‘义’,给邻千户让三尺草场也是‘义’,这样才不打架 —— 这就是双法的理。” 合丹王听说后,特意去书院听他讲课,课后拍着他的肩:“你比爹懂治世,没白来书院。”

汉地子弟也有成长。赵文跟着巴特尔去草原实习,学会了 “看草色定转场”,还在《农耕算解册》里添了 “草原草色对应农时” 的条目:“浅绿草色对应清明,适合播种;黄褐草色对应霜降,适合收粮。” 卢景裕看后赞道:“这才是真懂双法,不是只学表面。”

王恂每月都会整理 “子弟转变记录”,里面记满了这样的小事:阿勒赤用算学帮牧民算储草,减少损失;李恪(高丽寒门士子,借读书院)用草原护牧经验帮汉地老农防牲畜啃麦 —— 这些小事,比任何文书都更能证明书院的 “培土” 作用。耶律楚材道:“以前双廷子弟是‘各走各的路’,现在是‘同走一条路’,这就是书院的功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虎都书院的影响已慢慢辐射开来。双廷议事司里,年轻的官员多是书院子弟,讨论 “草原借马助耕” 时,会主动用汉地算学算 “借马数量与农时匹配”;商议 “江南水利” 时,会结合草原 “护水源” 的经验 —— 双法互济不再是口号,成了实际行动。

高丽、西夏的使者来中都时,特意去书院参观。金允文见蒙古子弟与汉地子弟共同学习,叹道:“中都的兴学,比虎榜、《虎历》更能显治世之功 —— 高丽也该学,设‘双法书院’。” 嵬名仁礼也道:“西夏蕃汉二司若能让子弟一起学,矛盾定能少很多。” 萧虎趁机提议:“中都可派书院教师去高丽、西夏指导,帮你们设院兴学。” 这提议让使者们大喜,也进一步巩固了中都的文化中心地位。

王恂在书院年终总结里写道:“兴学不是为了让谁同化谁,是为了让双廷子弟懂‘双法都是治世的工具’—— 用汉法帮草原,用草原法助农耕,才是大元的治世之道。” 萧虎看后,在末尾批了 “固基” 二字 —— 这两个字,既是对书院的肯定,也是对大元长远治世的期许。

冬日的虎都书院,课堂里传来子弟们讨论双法的声音,操场上是他们一起练骑射的身影。王恂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想起当初面陈萧虎的场景 —— 从课堂的认知冲突,到书院的双法互济,这条路虽难,却走得值。而这书院,就像冬日里的火种,不仅温暖了中都的双廷,更照亮了大元治世的长远路 —— 唯有兴学育真才,双廷才能真共治,天下才能真安定。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