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956章 儒堂蒙生

巴图虎 第956章 儒堂蒙生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2 16:08:12 来源:全本小说网

956 章:儒堂蒙生(至元四十四年秋的左廷子弟习儒事)(至元四十四年秋?右廷崇文学堂与北馆蒙古那颜议事)

右廷崇文学堂的匾额刚挂上,萧虎便在白虎殿召集群臣议事。案上摊着《双廷人才册》,蒙古子弟栏里多是 “善骑射、缺治世理” 的批注,汉地子弟栏则标着 “通儒术、少草原知”。萧虎指着册子道:“双廷共治,缺的是‘懂双法’的人 —— 左廷子弟只知草原勇武,右廷子弟仅通汉地文治,若能让蒙古子弟学儒、汉地子弟习骑,方能育出真治世才。”

耶律楚材立刻附和,递上《儒术治世疏》:“儒家‘仁政’与草原‘护民’相通,比如《论语》‘仁者爱人’,就是草原千户护牧民、保草场;教蒙古子弟学儒,不是要改其根,是要补其治世之缺。” 周显却担忧:“蒙古那颜向来重武轻文,怕是不愿送子弟入学。” 萧虎早有盘算:“我已让人传信北馆,入学子弟将来优先入双廷议事司 —— 利益所驱,他们会动心。”

消息传到北馆时,合丹王正与那颜们饮马奶酒。听左右说 “入学可入双廷议事司”,合丹王手指摩挲着腰间狼牙符,冷笑道:“萧将军是想让咱草原子弟学汉人的软骨头?” 阿勒泰却放下酒碗:“将军,若子弟能得君心、入议事司,将来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话语权,总比现在只守着牧场强。” 帖木儿沉默良久,道:“先看看其他那颜怎么动,再做决定。”

三日后,左廷千户们的态度渐明:巴图主动提出送弟弟巴特尔入学(巴特尔年方十五,对汉学好奇),说 “学儒也能懂治世,没什么不好”;几个中小千户也愿送子弟,想借入学攀附双廷。合丹王见势,最终松口:“送帖木儿台去 —— 他前番科场舞弊被废,若能学好儒术,或许能再得机会。” 萧虎得知后,对李默道:“第一步成了,接下来要看学堂怎么教,让他们觉得学儒是利,不是亏。”

崇文学堂的布置暗藏巧思。教室正中立着孔子画像,两侧却挂着草原 “护牧图”(画着千户护羊群、定牧界的场景);课桌椅按 “蒙汉相间” 排列,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放着小皮垫(草原习惯),汉地子弟的座位旁备着算筹(汉地工具),互不干涉却显和谐。

教材选用《论语》,却由耶律楚材牵头,加了蒙古文注释:“仁者爱人” 注 “如千户护牧民、保草场,不让羊饿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 “不夺他人草场,不抢他人羊群”—— 用草原熟悉的事解释儒理,避免蒙古子弟觉得 “疏远”。耶律楚材还特意删去《论语》中 “夷狄之辨” 的章节,只留 “治世”“仁政” 相关内容,说 “学儒是学治世,不是学分别”。

师资选的是 “双通” 之人:主讲儒术的是汉地老儒卢景裕(曾帮王恂编《虎历》,懂草原事),辅教骑射的是蒙古百户博罗(前番写《射雕赋》的蒙古考生,通汉文)。萧虎特意嘱咐:“卢老儒讲课时多举草原例,博罗教骑射时带汉地子弟一起,别分彼此。”

课程安排也兼顾双廷:上午学《论语》(配蒙古文注释),下午练骑射(蒙古子弟带汉地子弟),傍晚加 “治世讨论”—— 比如 “如何定牧界才合‘仁’”“怎样收粮才显‘义’”,让子弟们结合自身经历谈,不搞单向灌输。卢景裕还让工匠做了 “儒术草原解” 木牌,刻着 “仁 = 护民、义 = 公平、礼 = 守规”,挂在教室墙上,方便子弟们记。

开学前一日,耶律楚材带着卢景裕、博罗检查学堂。见蒙古子弟的座位旁没放皮垫,耶律楚材立刻让人补上:“细节不到位,子弟们坐不住,学不进去。” 卢景裕也调整了《论语》注释,把 “君子不器” 注为 “草原勇士不只会射箭,还会护民;汉地书生不只会读书,还会治世”—— 确保每一句儒理,都能让蒙古子弟找到草原的对应处。

巴特尔接到入学消息时,正在骑射场练箭。巴图拍着他的肩:“去学堂不是让你丢草原的本事,是让你学汉人的治世理,将来帮着管双廷事,比只当武士强。” 巴特尔攥着弓,眼睛亮了:“学了儒术,能像王状元那样帮百姓吗?” 巴图点头:“能,还能帮草原定牧界、设互市,让牧民日子更好。” 次日,巴特尔背着《论语》(蒙古文注释版)和蒙古角弓,早早去了学堂。

帖木儿台却满肚子不满。合丹王把他叫到府邸,沉声道:“你前番舞弊丢了资格,这次入学若学好,萧将军或许会给你机会;若学不好,以后就只能守着牧场过活。” 帖木儿台踢着地上的石子:“学汉人的东西,会被其他那颜笑话!” 合丹王却道:“笑话算什么?若能入双廷议事司,将来草原的事你能说了算,比笑话值钱。” 帖木儿台虽不服,还是带着不情愿去了学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他蒙古子弟的入学也各有缘由:阿勒泰的儿子阿勒赤,是因 “想跟巴特尔一起练骑射”;中小千户的子弟,则多是 “父母想让他们得君心”。入学当日,学堂外挤满了送子弟的蒙古那颜,有的叮嘱 “别丢草原的脸”,有的嘱咐 “多学真本事”,汉地百姓路过,见蒙古子弟背着《论语》,都好奇地张望 —— 这是中都第一次有这么多蒙古子弟学儒,新奇又让人期待。

卢景裕在学堂门口迎接,见帖木儿台一脸不情愿,便递给他一块 “儒术草原解” 木牌:“这上面的‘仁 = 护民’,跟你合丹王叔护草原是一个理,不是丢脸的事。” 帖木儿台接过木牌,瞥了眼上面的蒙古文,没说话,却把木牌揣进了怀里。巴特尔则主动跟汉地学生打招呼:“我叫巴特尔,会骑射,以后下午可以教你们!” 汉地学生们笑着应下,气氛渐渐热络。

上午的《论语》课,卢景裕讲 “仁者爱人”。他指着墙上的草原 “护牧图”:“你们看,千户不让牧民的羊饿死,就是‘仁’;就像汉地官员不让农民的粮歉收,也是‘仁’—— 草原和汉地的‘仁’,是一样的。” 巴特尔听得认真,还举手问:“那我帮牧民修羊圈,也是‘仁’吗?” 卢景裕点头:“是,这就是‘仁者爱人’的真意。”

帖木儿台却在下面走神,手里把玩着狼牙符,时不时瞥一眼窗外的骑射场。卢景裕察觉后,没批评,反而问:“帖木儿台,你觉得草原的‘勇’是什么?” 帖木儿台立刻坐直:“是拉满弓、射大雕,是护牧场!” 卢景裕笑道:“《论语》里说‘勇者不惧’,不是不怕死,是不怕为护民吃苦 —— 你护牧场是勇,若能再学治世,帮更多牧民,是更大的勇。” 帖木儿台愣了愣,手里的狼牙符停住了。

下午的骑射课,博罗带着子弟们去骑射场。巴特尔拉满蒙古角弓,一箭射中靶心,汉地学生们齐声叫好;阿勒赤也不甘示弱,射中靶心旁的红圈。博罗笑着道:“你们骑射好,汉地子弟儒术好,互相学,将来都是治世才。” 他让蒙古子弟教汉地学生拉弓,汉地学生教蒙古子弟认《论语》生字,骑射场里的笑声盖过了之前的隔阂。

傍晚的治世讨论,主题是 “如何定牧界”。帖木儿台想起前番帮合丹王定牧界的事,忍不住道:“定牧界要公平,不能抢别人的草场 —— 这是不是‘义’?” 卢景裕点头:“是‘义’,《论语》说‘义者宜也’,就是该做的事,公平定牧界就是该做的事。” 巴特尔也道:“还要帮牧民修水渠,让草场长得好 —— 这是‘仁’。” 汉地学生们纷纷赞同,说 “汉地定田界也要公平、修水利”,讨论从 “各说各的” 变成了 “互相认同”。

放学时,巴特尔主动跟帖木儿台走在一起:“哥,学儒术也挺有意思,不是软骨头。” 帖木儿台没反驳,只是摸了摸怀里的木牌 —— 上面的 “仁 = 护民”,好像真的跟草原的理没什么不一样。

合丹王在北馆召集那颜议事,刚提到 “子弟入学”,就拍了桌子:“萧将军这是想让咱草原子弟忘本!学那些‘之乎者也’,能护得了草场吗?” 帖木儿(左廷官员)却道:“将军,昨日我去学堂看,子弟们下午还练骑射,没丢草原本事;再说,萧将军说了,学好的子弟能入双廷议事司,将来草原的事也能多些话语权。”

阿勒泰放下酒碗,道:“我觉得阿勒赤说得对,学儒术能懂治世,比如《论语》的‘公平’,定牧界时用得上;而且,若子弟能得君心,将来咱草原也能多得些好处,比如借汉地的粮、铁。” 几个中小千户也附和:“是啊,以前咱只靠勇武,总跟右廷争;若子弟懂儒术,能跟汉臣说上话,办事也方便。”

合丹王脸色稍缓,却仍嘴硬:“就算能得好处,也不能丢了草原的根!” 正说着,帖木儿台的随从来报:“帖木儿台少爷今日在学堂讨论‘定牧界’,被卢老儒夸了,说他懂‘义’。” 合丹王的手指顿了顿,没再骂,只是道:“让他好好学,别给草原丢脸。” 众人心里都明白,合丹王的不满,已被 “得认可、有机会” 的念头压了下去。

北馆外,几个那颜私下议论。一个千户道:“合丹王嘴上不满,心里怕是也盼着帖木儿台得君心;咱们送子弟去,也是想沾光。” 另一个千户道:“以前觉得学儒是汉人的事,现在才知,能帮着治世、得君心,学什么都值。” 这些话被路过的李默听到,回去禀报萧虎:“那颜们虽有不满,可看着子弟能得好处,态度已软了。” 萧虎笑道:“只要他们觉得‘学儒有用’,这事就成了一半。”

几日后的《论语》课,卢景裕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问蒙古子弟:“若别人抢你们的草场,你们愿意吗?” 子弟们齐声答:“不愿意!” 卢景裕道:“那你们也别抢别人的草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汉地农民不愿别人抢他们的粮,跟你们不愿别人抢草场是一个理。” 巴特尔立刻道:“我之前帮牧民调解过草场纠纷,就是这么说的!” 帖木儿台也想起前番科场舞弊的事,脸微微发红 —— 他之前总想靠特权,没想着 “公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骑射课上,汉地学生赵文弱,拉弓总拉不满。巴特尔主动过去,教他 “用腰腹发力,不是靠胳膊”—— 这是巴图教他的草原射法。赵文感激道:“谢谢你,我教你认《论语》里的‘勇’字吧,这个字跟草原的勇很像。” 两人互相教学,成了好朋友。阿勒赤也帮汉地学生修弓箭,汉地学生帮他改《论语》的蒙古文注释,课堂外的互动,比课堂上更显融合。

帖木儿台也渐渐转变。一次讨论 “如何护粮”,他说:“去年江南粮运到草原,路上丢了不少,若按《论语》‘信’字,让驿卒守信用,别私吞,粮就不会丢。” 卢景裕赞道:“说得好!‘信’就是守规矩,草原的《大扎撒》讲‘偷盗罚牛’,跟汉地的‘信’是一个理。” 帖木儿台听了,心里竟有些得意 —— 这是他第一次因学儒术被夸。

耶律楚材偶尔来学堂听课,见蒙古子弟能用草原的事解释儒理,汉地子弟能跟着练骑射,笑着对卢景裕道:“你这‘双向适配’教得好,没让儒术成了‘外来物’,反而成了‘共通理’。” 卢景裕道:“都是按将军的意思,学儒不是要改他们的根,是要让他们多些治世的本事。”

萧虎常借 “巡查学堂” 之名,观察子弟们的学习情况。一次,他看到巴特尔教汉地学生骑射,动作标准,还耐心讲解,便走上前,拍着他的肩:“好样的!既没丢草原的本事,又懂帮人 —— 将来定是双廷的好人才。” 巴特尔听了,练得更起劲,回去还跟巴图说:“萧将军夸我了,说我能当治世才!”

见帖木儿台学习渐认真,萧虎特意在学堂召见他,递给他一本《论语》(蒙古文注释版):“你前番科场犯错,若能学好儒术,懂‘仁’‘义’‘信’,将来仍有机会入双廷议事司,帮合丹王叔管草原事。” 帖木儿台接过书,躬身道:“谢将军,我一定好好学!” 萧虎的激励,让他彻底没了抵触 —— 他知道,这是他重拾机会的唯一办法。

萧虎还让李默把子弟们的学习情况,定期报给北馆的那颜们:“巴特尔帮汉地学生练骑射,获卢老儒赞”“帖木儿台讨论‘护粮’,得耶律楚材认可”。合丹王看到帖木儿台的名字,虽没明说,却让人给帖木儿台送了新的皮袍;阿勒泰见阿勒赤进步快,也送了他一把新的蒙古角弓 —— 那颜们的态度,在 “子弟得认可” 中悄然转变。

一次双廷议事,萧虎特意提了学堂的事:“左廷子弟学儒,右廷子弟习骑,将来双廷议事,就不会再因‘不懂彼此’争执 —— 这才是治世的长远计。” 合丹王听了,没再反对,反而道:“若子弟真能成治世才,草原也愿支持。” 耶律楚材在旁道:“这就是将军的深意,用学堂连双廷,比用刀枪更管用。”

阿勒赤在学堂的骑射课上,教汉地学生射中靶心,被萧虎看到,当场赏了他一块银锭(非银饰,草原常用赏赐)。阿勒泰接到消息,立刻去学堂看儿子,见阿勒赤正跟汉地学生一起读《论语》,笑着道:“你做得好,比只在草原练箭强 —— 以后有机会,爹再送你弟弟来。” 回去后,阿勒泰还在北馆说:“学儒真能得君心,咱们别再抵触了。”

合丹王的态度转变更明显。帖木儿台把学堂讨论的 “定牧界新策”(结合《论语》“公平” 与草原《大扎撒》)讲给合丹王听,合丹王听后,拍着他的肩:“这策比之前的好,既公平,又护草原 —— 看来学儒真有用。” 他还让人给学堂送了十匹壮马,说 “给子弟们练骑射用”—— 这是蒙古那颜第一次主动支持学堂。

其他那颜见状,也纷纷行动:有的送羊皮(给子弟做坐垫),有的派武士去学堂教骑射,有的甚至请汉地老儒去北馆,给自家子弟补儒术。北馆的氛围渐渐变了,以前讨论 “学儒丢本”,现在多是 “子弟学了什么、得了什么夸”,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少,羡慕 “得君心” 的话越来越多。

周显看到这变化,对萧虎道:“将军这步棋走得妙,用学堂让那颜们看到好处,比强推儒术管用多了。” 萧虎道:“治世不能只靠强压,要让他们觉得‘学儒对自己好、对草原好’,才会真心支持。” 此时的崇文学堂,已不再是 “汉地学堂”,成了双廷子弟 “互学互长” 的地方,蒙古那颜的支持,让学堂的根基更稳。

秋日的一个清晨,巴特尔在学堂外遇到一个汉地老农,正愁麦种不够。巴特尔想起《论语》“仁者爱人”,便回去跟巴图说:“哥,老农麦种不够,咱们草原的互市有多余的麦种,能不能送些给他?” 巴图点头,让他带了两石麦种送去。老农感激道:“你这蒙古小哥,学了儒术,心真好!” 巴特尔笑着道:“这是《论语》教的,要帮人。”

帖木儿台也用儒术解决了草原的事。合丹王的牧场与邻近千户的牧场因边界争执,帖木儿台道:“《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咱们按《大扎撒》定界,再互相让三尺,既公平,又不伤和气 —— 这就是‘礼’。” 合丹王采纳后,争执果然平息,千户还特意来道谢:“帖木儿台少爷学了儒术,就是不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学堂的汉地学生也受蒙古子弟影响,开始学草原事。赵文跟着巴特尔去草原,见牧民修羊圈,主动帮忙,还学了 “如何看草色定转场时间”。回去后,他在治世讨论中说:“草原和汉地的事,其实能通 —— 修羊圈和修水渠,都是帮百姓。” 卢景裕听了,赞道:“你们现在懂‘双廷共治’的真意了。”

萧虎得知这些事后,对耶律楚材道:“学堂没白办,子弟们已懂‘互相帮、共办事’,这就是我要的治世才。” 耶律楚材道:“将来这些子弟入双廷议事司,定能帮着调和双廷,比咱们现在费力协调管用多了。” 此时的崇文学堂,已不仅是学儒的地方,成了双廷治世理念萌芽的土壤。

崇文学堂已有二十余名蒙古子弟、三十余名汉地子弟,形成了 “蒙汉互学、文武兼修” 的氛围。萧虎下旨,将学堂定为 “双廷子弟学堂”,每年选拔左廷子弟入学,右廷子弟也需习骑射、懂草原事 —— 这成了大元的定例,为后续双廷培养了大批 “懂双法” 的人才。

蒙古那颜们彻底没了不满,反而以 “子弟入学” 为荣。合丹王在北馆说:“帖木儿台学了儒术,将来能入双廷议事司,比只当武士强;你们有子弟的,都送去学,别落后。” 阿勒泰更是让两个儿子都入了学,说 “得君心、懂治世,才是草原的长远计”。

王恂编《虎历》续编时,特意加了 “学堂习儒” 的内容,标注 “蒙古子弟学儒、汉地子弟习骑,皆为治世”,还把巴特尔、帖木儿台的事写进去,作为 “互学互长” 的例子。郭守敬看后,道:“这学堂的事,比历法更能连双廷 —— 将来百姓都会知道,大元的治世,是双廷一起学、一起办的。”

冬日的崇文学堂,蒙古子弟与汉地子弟围在一起,读《论语》、练骑射、议治世,笑声在寒风中格外响亮。萧虎站在学堂外,看着这一幕,对李默道:“你看,用学堂育人才,用儒术连人心,比任何权谋都管用。” 李默点头:“将来这些子弟长大了,双廷自然能合,大元的治世也能长远。”

而学堂的孔子画像与草原 “护牧图”,在冬日的阳光下相映,像两盏灯,照亮了双廷共治的路 —— 蒙古子弟学儒,不是丢了草原的根,是给草原的根添了治世的枝;汉地子弟习骑,不是忘了汉地的本,是给汉地的本加了勇武的叶。这种 “互济而非替代” 的成长,正是大元治世最该有的模样,也为后续的双廷融合,埋下了最坚实的伏笔。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