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715章 渔猎规制

巴图虎 第715章 渔猎规制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7-26 11:22:03 来源:全本小说网

715 章:渔猎规制(至元三十三年冬?贝加尔湖畔)

至元三十三年孟冬,渔官李渔带着船队沿贝加尔湖西岸勘察,船舱里堆满《渔情日志》—— 这是三年来渔民口述与实地记录的汇总。“每年四月冰融,细鳞鱼沿克鲁伦河洄游产卵;七月狗鱼最肥;十月哲罗鱼聚于深水区,” 李渔用木炭在木板上绘图,标注鱼类活动区域,“产卵期捕鱼,来年必减产,这是老渔民传的规矩。”

船队在湖心设 “观测点”,用铅锤测水深(每十里测一次),记录水温与鱼类踪迹。渔民老郑撒网试捕,收网后挑出小鱼放回:“您看这三寸长的细鳞鱼,都是鱼苗,现在捕了,夏天就没大鱼了。” 李渔在日志批注:“确定四月至五月为细鳞鱼禁渔期,七月至八月为狗鱼禁渔期,违者重罚。”

勘察结束后,李渔召集汉蒙渔民开座谈会,巴图部落的老渔翁阿古拉用蒙语补充:“冰下捕鱼要看‘冰花’,有冰花处是鱼群聚集区,但产卵季冰花最密,绝不能下网。” 这些一手资料成为制定渔期的核心依据,兼顾科学监测与部落经验。

白虎城议事厅内,脱脱与各族代表审议《贝加尔湖禁渔令》。李渔逐条讲解:“禁渔期分‘全禁’与‘半禁’—— 全禁期(四月至五月)禁止一切捕鱼活动;半禁期(七月至八月)允许每日捕鱼两时辰,且只许钓不许网。” 他展示《元史?食货志》记载:“国家岁赋于渔,必禁其幼,保其生,方可持续。”

禁渔令特别保护 “产卵场”,在克鲁伦河入湖口立 “禁渔碑”,碑刻汉蒙双语:“此为鱼产卵地,禁渔期内下网者,罚牛一头,没收渔具。” 兵卒每日巡逻,在禁渔区拉 “警示绳”(红绸缠木杆),绳上挂木牌:“犯禁者按《至元新格》治罪。”

为让渔民知晓,李渔命人将禁渔令抄在桑皮纸上,贴于市集与部落营地。汉商王茂自愿将铺子外墙辟为 “渔令栏”,张谦用双语书写:“禁渔非禁食,是为年年有鱼,今日少捕,明日多获。” 老渔民们点头称是:“朝廷想得长远,这规矩得守。”

军器坊内,李铁牛正按新规改造渔网 —— 网眼尺寸统一为三寸见方(用木制量规校准),小于三寸的旧网需加缝粗线扩大网眼。“网眼太小会捕幼鱼,” 他对来领新网的渔民说,“按军器监标准,每寸网眼需能通过三个铜钱,过不了的就是不合格。”

蒙古鱼叉也需改造,铁叉齿间距定为五寸,叉头重量限制在三斤以内(过重易伤大鱼内脏,影响食用)。李铁牛演示合格鱼叉:“叉鱼时刺入深度不超三寸,够分量的鱼才叉,小鱼放生。” 部落铁匠阿勒合不服:“我们祖辈用重叉,凭啥改?” 李渔拿出实测数据:“去年用重叉的渔民,小鱼死亡率比用轻叉的高五成,改了才能多留活鱼。”

校准后的渔具需刻 “准用” 印记,无印记者不得下水。李渔组织 “渔具检查队”,每日在湖岸抽查,对私藏小网眼的渔民,初犯警告,再犯没收渔具。老郑的旧网被查,他感慨:“刚开始心疼改网钱,现在捕的都是大鱼,反而划算。”

为平衡资源利用,李渔制定 “渔具分区制”:汉地渔网适用于开阔湖面(水深三丈以上),蒙古鱼叉限用于浅水区(水深一丈以内)。在湖岸立 “渔具分界碑”,碑东画渔网图案,碑西画鱼叉图案,避免工具冲突。

“渔网效率高,适合远湖;鱼叉灵活,适合近岸,” 李渔解释分区逻辑,“若远湖用叉,费时低效;近湖用网,易伤幼鱼,各用其长最合理。” 他在《渔具使用册》标注:“渔网区每日限网次三次,鱼叉区限叉鱼十条,超额者扣当日所得。”

有汉渔民偷到近岸下网,被巡逻兵卒查获,按令罚鱼十斤充公。脱脱在处理时强调:“分区不是歧视,是按渔具特性分配资源,汉人守网规,蒙古守叉规,谁违规都一样罚。” 公平执行让各族渔民无话可说,渔具冲突锐减。

使虎部落首领巴图与驻军千户帖木儿在界碑前划猎区 —— 以湖心界碑为中心,南至月牙河为驻军猎区,北至肯特山为部落猎区,中间设 “共享带”(宽十里,双方均可进入,但需提前通报)。李渔在《猎区图》上红线标注:“猎区边界每三里立石桩,桩顶刻部落图腾与军徽,一目了然。”

划界时争议激烈,帖木儿想占水草丰美的共享带,巴图寸步不让:“那是我部冬猎主战场,没了猎物,族人会饿死!” 脱脱调解:“共享带每月轮换使用,单月归部落,双月归驻军,猎获物按比例分润。” 他引用《元史?兵志》:“边地猎区,军民共守,疆界分明,方无纷争。”

界桩立好后,兵卒与部落武士联合巡逻,检查是否越界。巴图的侄子误闯驻军猎区,按令罚兽皮一张,巴图亲自送罚物:“规矩立了,就是亲侄子也不能破,不然谁还信界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各族猎人需持 “猎证” 出行,证上记录姓名、所属族群、猎区范围。每次狩猎归来,在入口处登记猎获:“日期、猎区、物种、数量、重量”,由登记官(汉蒙各一人)共同签字。李渔设计 “猎获牌”:“大兽挂木牌,小兽记竹简,牌上编号与猎证对应,可追溯来源。”

驻军猎获的黄羊、野猪需先报官,部落猎获的驯鹿、狐狸也需登记。帖木儿不解:“自己打的猎物凭啥登记?” 脱脱道:“登记不是要抢,是为统计数量,若某物种骤减,就需禁猎,保你们年年有猎可打。” 登记数据每月汇总,李渔在《猎情表》上标注:“十月驻军猎黄羊三十只,部落猎驯鹿二十头,均在合理范围。”

对未登记的 “黑猎”,惩罚严厉:驻军士兵扣俸禄,部落族人罚参与修路三日。这种溯源制度让猎区管理有了数据支撑,避免盲目捕猎。

脱脱与各族代表商议后,定下 “三三制” 分配方案:三成猎获入官(充军粮与官用),三成归猎人自用,四成纳入 “共享仓”(接济老弱、备荒年)。李渔算过账:“按去年产量,入官的够驻军两月粮,共享仓可济百人半年,自用部分也比往年多。”

分配由 “监分官” 监督,入官部分需选最肥美的鱼、最完整的兽皮;共享仓的鱼制成鱼干(用盐腌制,风干保存),兽肉煮熟后分装陶罐;自用部分可自由处置,但需按规定缴税(渔税纳鱼干,猎税纳兽皮)。汉渔民张三笑道:“以前打多了怕被抢,打少了不够吃,现在有规矩分,心里踏实。”

使虎部落担心共享仓管理不公,脱脱让巴图派族人参与看守:“仓门两把锁,汉官一把,部落一把,开仓需两人同时到场。” 透明的管理消除了疑虑,各族都愿按比例交赋。

为防分配中舞弊,议事厅设 “贡赋监督会”,由各族长老组成,每月检查共享仓账目。监督会有权开箱验物,核对入库数量与登记是否一致。有次发现入官的鱼干缺斤少两,监分官被问责,罚俸三月,由李渔重新指派公正者接任。

分配现场允许民众围观,汉蒙双语报数:“今日捕鱼三百斤,入官九十斤,自用九十斤,共享一百二十斤。” 报数声传遍市集,渔民可当场核对。巴图的族人检查兽皮入库:“这张黄羊皮有破损,不能算上等,需换一张。” 监分官立即更换,不敢含糊。

年终审计时,监督会将全年分配清单刻在石碑上,立于市集:“至元三十三年,共入官鱼干三千斤、兽皮百张;共享仓接济八十户;自用部分人均增收一成。” 公开透明让 “三三制” 深入人心,无人质疑不公。

每年秋分,李渔组织 “秋猎普查”,用 “样方法” 统计物种数量:在猎区设十个 “样方”(每方十里),派专人计数所见鱼类、兽类。渔民老郑懂 “鱼巢识别”,能通过水面气泡判断鱼群大小:“这片气泡密,鱼群至少百条;那边气泡稀,不过二十条。”

兽类普查靠 “足迹计数”,巴图带着猎手辨认足迹:“这是黄羊脚印,新鲜度不足一日,数量约十五只;那是驯鹿蹄印,有幼鹿踪迹,说明种群在繁殖。” 他们在《普查册》上画简图,标注物种、数量、健康状况,李渔用算盘统计总数:“细鳞鱼比去年增两成,黄羊增一成,狗鱼略减,需调整捕猎量。”

普查结果作为来年渔猎调整的依据:狗鱼减少则缩短捕猎期,黄羊增多可适当放宽限额。这种基于数据的管理,让渔猎既保生计,又护生态,避免竭泽而渔。

为强化生态保护,脱脱设立 “护渔护猎奖”:举报违规捕鱼者奖鱼五斤;发现新鱼巢上报者奖盐一斤;猎获幼兽主动放生者,免当月一成贡赋。汉渔民李四举报他人用小网眼,获奖励后逢人便说:“护鱼就是护自己饭碗。”

惩罚措施也毫不含糊:禁渔期捕鱼者,首次没收渔具,二次罚劳役(修补湖岸),三次驱逐出渔猎区。有蒙古猎手偷猎幼鹿,被部落长老当众批评,罚向共享仓补交鹿肉十斤,还需在禁猎碑前忏悔三日。

这些奖惩让 “生态平衡” 从口号变成行动。至元三十三年冬,李渔在年终总结中写道:“贝加尔湖鱼类种群稳中有增,兽类数量回升,渔猎规制初显成效。” 议事厅外的公告栏上,新贴的《生态公报》前围满各族民众,看着上面的数字,脸上露出安心的笑容 —— 这冰湖畔的渔猎,终将在规矩中代代相传。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