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1129章 西使见闻

巴图虎 第1129章 西使见闻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31 10:39:39 来源:全本小说网

1129 章:西使见闻

基辅驿馆的窗棂外,晨雾正缓缓笼罩着远处的教堂尖顶。萧虎坐在案前,铺开一叠特制的厚麻纸 —— 这是临行前翰林院特意准备的,防潮耐折,便于长途携带。他拿起狼毫笔,在纸页顶端写下 “基辅见闻录” 五个大字,墨色浓淡均匀,笔锋沉稳。“此次西使,除通好基辅,更要为中枢带回详实的风土记录,让中都知晓西域情状,为欧亚商路与文化交流提供依据。” 萧虎对侍立一旁的郭敬之道。

郭敬之捧着一叠空白纸册,应声答道:“将军放心,属下已按您的吩咐,将记录分为‘城郭、民俗、商贸、教务、工艺’五类,每类单独成册,方便后续整理。赵全负责商贸与饮食,孙和记录城防与交通,属下则协助您核对细节、补充注释。” 萧虎点头,翻开第一册 “城郭类”,提笔写下引言:“基辅为金帐汗国属臣重镇,西接波斯,北连北欧,城郭规制兼具草原与西域特色,兹详录之,以备中枢参酌。”

此时,赵全端来一碗温热的麦粥,见萧虎正专注落笔,轻声道:“昨日市集上,属下见基辅人多以黑面包为食,佐以发酵饮品,与中都饮食差异颇大,已将食材与做法记下,待将军空时过目。” 萧虎抬头笑道:“此类细节最是紧要,民生之本莫过于饮食,详实记录方能知其俗、通其情。”

孙和也从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草图:“将军,这是基辅北门的防御示意图,属下观察到其城门设有双重吊桥,城墙上有箭孔与了望台,与中都卫所的城门布局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特绘下来供您参考。” 萧虎接过草图,仔细端详,在纸边批注 “吊桥高度可测、箭孔间距需核”,叮嘱道:“明日再去核实细节,不可有误。”

次日辰时,萧虎带着郭敬之与孙和,漫步考察基辅城郭。整座城市依托第聂伯河而建,西岸是核心城区,东岸为码头与粮仓。城墙由夯土与石块混合筑成,高约三丈,顶部宽两丈,可供骑兵往来巡逻。“中都城墙多以青砖包砌,此处因石材易得,故以石为基、以土为墙,虽不及中都坚固,却更易修缮。” 萧虎用马鞭轻敲城墙,触感粗糙坚硬。

行至东门 “日出门”,只见城门由厚重的橡木制成,外包铁皮,门轴处涂有兽油,转动时声响低沉。城门内侧设有绞盘,控制着城外的吊桥,桥身由松木搭建,铺着防滑的木板。“此门每日辰时开启、酉时关闭,主要供商旅出入,故吊桥设计得比其他城门更宽,可容两辆马车并行。” 郭敬之向守门的士兵询问后,如实记录。

城区街道多为土路,雨后虽显泥泞,却均设有排水沟渠,渠边种植着榆树,既固土又遮阴。主干道 “王公街” 从东门直通王宫,宽约五丈,两旁排列着石砌的商铺与木屋民居,错落有致。“中都街道多呈棋盘状,此处则依地形而建,虽不规整,却更贴合河滨地势。” 萧虎对比着中都的布局,在册子上画出街道走向的简图。

城市核心处是王宫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王宫为石木结构,屋顶覆盖着铜瓦,在阳光下泛着淡绿色;教堂则是典型的穹顶建筑,穹顶外涂白色灰浆,顶端立着金色的十字架。“王宫与教堂相邻,可见其王权与神权的紧密关联。” 萧虎驻足远眺,让孙和测量两座建筑的间距与高度,详细记录在 “城郭类” 册子里。

考察途中,萧虎特意走进一家街边的食铺,观察基辅人的日常饮食。食铺老板是个络腮胡的中年汉子,见萧虎一行穿着异乡服饰,便热情地端来黑面包、烤肉与一壶琥珀色的饮品。萧虎拿起黑面包,触感紧实,咬下一口,略带酸香,“此面包以黑麦制成,发酵时间较长,耐储存,适合游牧与长途商旅。” 赵全立刻补充:“属下已问过,黑麦在基辅周边广泛种植,产量高于小麦,故为日常主食。”

那壶饮品名为 “格瓦斯”,由面包干发酵制成,口感酸甜清爽。萧虎浅酌一口,对赵全道:“此饮品可解暑,且制作简便,若能将技法引入草原,想必受牧民欢迎,可记录其发酵方法,带回中都试做。” 赵全连忙取出纸笔,详细询问老板发酵的时间、温度与配料,一一记下。

食铺外,几位身着皮毛长袍的妇人正坐在木凳上缝补衣物。她们的长袍多为灰色或棕色,领口与袖口镶着狐狸皮,腰间系着麻布腰带。“基辅冬季寒冷,故服饰多以皮毛为主,平民用羊皮、狐狸皮,贵族则用貂皮、紫貂皮。” 郭敬之翻译着妇人的话,萧虎则让孙和画出长袍的样式,标注材质与剪裁特点。

随后,萧虎又走访了一户普通民居 —— 木屋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住人,上层储物,屋内中央设有火塘,既可取暖又可做饭。火塘边铺着毡毯,家人围坐用餐、议事。“这种布局与漠南部落的毡房有相似之处,都是以火塘为中心,体现了对温暖的需求。” 萧虎摸着火塘边的石灶,感受着残留的温度,在 “民俗类” 册子里写下 “火塘为居宅核心,兼具暖、食、聚三大功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基辅的市集位于城中心,占地约十余亩,四周用木栅栏围起,设有四个出入口,由士兵值守查验货物。萧虎一行走进市集时,正是交易最热闹的辰时,商贩们的吆喝声、牲畜的嘶鸣声、金属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此处市集每日开放,每月初一、十五为‘大集’,周边部落与城邦的商人都会前来,交易量是平日的三倍。” 郭敬之向市集管理员询问后汇报。

市集内按商品种类分区:皮毛区摆满了狐狸皮、狼皮、羊皮,商人正用尺子丈量尺寸,讨价还价;食品区则堆着蜂蜜、咸鱼、腌肉,空气中弥漫着咸甜交织的气味;铁工区里,铁匠们挥舞着铁锤,打造马蹄铁、刀具与农具,火星四溅。“中都市集多按行业集中,此处分区方式与之相似,便于交易与管理。” 萧虎在 “商贸类” 册子里画下市集分区图,标注各区域的主要商品。

在一处售卖东方商品的摊位前,萧虎看到了来自波斯的丝绸、印度的香料与大元的青花瓷。摊主是个来自保加利亚的商人,见萧虎关注青花瓷,便介绍道:“大元的瓷器在基辅贵族中极受欢迎,一件中等青花瓷可换十张貂皮,或五十只羊。” 赵全立刻问道:“从大元运来的瓷器,沿途需经过哪些部落?关税如何?” 商人一一作答,赵全详细记录,萧虎则批注 “商路关税过高,需与沿途部落协商减免,以促流通”。

交易方式上,基辅市集既有货币交易(使用金帐汗国的银币),也有物物交换。一位牧民用两匹良马换了一把铁犁与十斤盐,双方还请市集管理员作证,写下交易凭证。“物物交换更适合草原部落,货币交易则多见于城邦商人,两种方式并行,兼顾了不同需求。” 萧虎让孙和抄录了一份交易凭证的样式,以备中枢参考。

午后,萧虎一行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观摩东正教的日常仪式。教堂门口的石阶上,信徒们正依次进入,每人都手持一支蜡烛,神情肃穆。一位神职人员身着黑色长袍,胸前挂着十字架,在门口迎接信徒,用手在他们额头轻点祈福。“这位是教堂的助祭,负责引导信徒、准备仪式用品,地位仅次于主教。” 郭敬之轻声解释。

走进教堂,内部空间宽敞高大,墙壁上绘着彩色的宗教壁画,描绘着圣经故事;穹顶下悬挂着铜制的吊灯,点燃着数十支蜡烛,光线昏暗而庄严。仪式在神父的带领下开始,信徒们跟着唱诗班哼唱圣歌,声音低沉而悠扬;神父手持圣经,用俄语诵读经文,不时抬手祈福。“东正教仪式注重集体参与,与我大元佛教的诵经仪式虽内容不同,却都强调庄严肃穆。” 萧虎在 “教务类” 册子里记录仪式流程,标注关键环节的含义。

仪式中途,有信徒上前向神父忏悔,神父侧耳倾听,随后轻声给予告诫与祝福。萧虎注意到,忏悔者既有平民,也有穿着华贵的贵族,神情均十分诚恳。“忏悔是东正教的重要仪式,信徒认为通过忏悔可洗清罪孽,这与佛家的‘忏悔业障’有相似之处。” 郭敬之翻译完神父的话,萧虎点头道:“虽教义不同,却都重视道德自省,此为共通之处。”

仪式结束后,神职人员向信徒分发 “圣餐”—— 一小块面包与一小口葡萄酒。信徒们双手接过,虔诚地吃下。萧虎向一位老信徒询问圣餐的含义,老人答道:“面包代表基督的身体,葡萄酒代表基督的血,吃下圣餐可与神亲近。” 萧虎让郭敬之准确记录原话,在旁批注 “圣餐为核心仪式,需尊重其宗教内涵”,避免主观评判。

为详细记录基辅的民居特点,萧虎特意征得一户贵族与一户平民的同意,分别考察其居所。平民民居为单层木屋,屋顶覆盖着茅草,屋檐伸出墙外,以遮挡雨水与阳光。屋门矮小,需弯腰进入,据说可抵御寒风;屋内分为两间,外间做饭、待客,内间睡觉,陈设简单 —— 一张木桌、几把木椅、一个铺着毡毯的土炕。“此类民居造价低廉,易于搭建,适合平民居住,但防寒性能有限。” 孙和用尺子测量墙壁厚度,记录道 “木墙厚约五寸,内填干草保温”。

贵族居所则为两层石木结构,底层用石块砌成,防潮防鼠;上层为木屋,设有宽大的窗户,窗棂雕刻着花纹。院内有独立的厨房、仓库与马厩,围墙外种植着果树与蔬菜。屋内陈设华丽,客厅摆放着雕花的木柜与绒面沙发,墙壁上挂着皮毛与地毯,火塘改为砖砌的壁炉,更易控制火势。“贵族民居兼顾舒适与体面,布局与中都的地主宅院有相似之处,只是材质更偏重石材与木材。” 萧虎对比着中都民居的特点,在册子上画出两种民居的剖面图,标注差异。

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民居,都设有 “神龛”—— 平民的神龛在火塘旁,摆放着十字架与简单的圣像;贵族的神龛则单独设在一间小屋里,装饰着金银饰品与彩色玻璃。“神龛是基辅民居的必备之物,体现了东正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郭敬之观察后道,萧虎补充记录 “神龛位置多在房屋东侧,朝向教堂方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考察完毕,萧虎对孙和道:“基辅民居的木材使用技巧值得借鉴,尤其是木屋的榫卯结构,无需铁钉,却十分坚固,可让中都的木工工匠学习,用于草原卫所的营房建造。” 孙和连忙记下,标注 “榫卯技艺可推广,降低营房建造成本”。

考察期间,萧虎恰巧遇上基辅的 “丰收节”,这是当地庆祝谷物丰收的传统节日,为期三天。第一天清晨,村民们身着盛装,抬着用麦穗编织的 “丰收女神” 雕像,在街道上游行,敲着鼓、唱着歌,气氛热烈。“丰收节是基辅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会参与,意在感谢神灵赐予丰收。” 郭敬之向一位老村民询问后,向萧虎解释。

游行结束后,广场上举行了竞技活动 —— 摔跤、赛马、射箭,参赛者多为年轻男子,围观者则大声喝彩。萧虎注意到,射箭比赛的靶心是用麦秸扎成的,射中者可获得一袋蜂蜜作为奖品。“此类竞技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邻里情谊,与中都的庙会竞技有异曲同工之妙。” 萧虎让孙和记录竞技的规则与奖品,在 “民俗类” 册子里写下 “丰收节竞技重实用,奖品多为食品与工具”。

傍晚,村民们在广场上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跳舞、烤肉。烤肉用的是羊肉与猪肉,涂抹着盐与香料,架在铁架上慢慢烤制,香气四溢。萧虎被邀请品尝烤肉,肉质鲜嫩,味道浓郁。“烤肉时需不断翻动,确保受热均匀,这种技法与漠南部落的烤肉方式相似,只是调料更丰富。” 赵全详细询问了调料的种类,记录下 “盐、胡椒、大蒜、迷迭香” 等配料。

节日的最后一天,有 “祈福仪式”—— 神父带领村民向神灵祈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随后村民们互相赠送丰收的谷物与水果,象征 “共享丰收”。萧虎看到一位妇人将一袋小麦送给邻居,笑着说 “愿你的麦田明年比我的更茂盛”,心中颇有感触:“无论何种习俗,‘祈福丰收、邻里互助’都是共通的主题,可记录此点,供中枢参考文化交流的切入点。”

基辅的手工业工坊集中在城西,萧虎一行逐一考察了制革、锻造、木工与纺织工坊。在制革工坊里,工匠们正将生皮浸泡在石灰水中脱毛,随后用树皮鞣制,使皮革变得柔软耐用。工坊主展示了鞣制好的皮革,既有用于制作衣物的软皮,也有用于制作铠甲的硬皮。“他们用的鞣制原料是柳树皮与橡树皮,浸泡时间约二十天,比中都常用的硝石鞣制更环保,且皮革更耐磨。” 萧虎让孙和收集了一些树皮样本,标注 “可带回中都试验,若可行则推广”。

锻造工坊里,铁匠们正打造马蹄铁与刀具。他们使用的风箱是双缸式的,风力更强,炉火温度更高,可锻造更坚硬的铁器。一位铁匠打造的马刀,刀刃锋利,刀身刻有简单的花纹,既实用又美观。“这种双缸风箱的设计值得借鉴,中都卫所的锻造坊若采用,可提高兵器打造效率。” 萧虎让铁匠演示了风箱的使用方法,孙和详细画出结构图。

木工工坊以制作家具与建筑构件为主,工匠们使用的锯子、刨子与中都相似,但榫卯结构更复杂,尤其是 “燕尾榫” 的使用,使家具拼接更牢固。工坊里陈列的木柜,无需铁钉,却能承重数百斤。“木工技艺精湛,尤其是榫卯结构,可让中都的木工与之一同交流,提升技艺。” 萧虎在 “工艺类” 册子里写下 “基辅木工榫卯精巧,建议中枢组织工匠互访”。

纺织工坊则以麻布与羊毛纺织为主,织机是手动式的,与中都的织机结构不同,织造速度虽慢,但花纹更精细。织出的羊毛毯,图案多为几何图形与植物纹样,色彩鲜艳。“羊毛毯保暖性好,适合草原部落使用,可与基辅达成协议,批量采购或引进纺织技艺。” 赵全核算了羊毛毯的价格与成本,记录下 “批量采购可降低单价,每毯约值两匹丝绸”。

为了解基辅的交通状况,萧虎考察了城外的驿路与渡口。基辅的主要驿路有三条:向西通往波兰,向北通往诺夫哥罗德,向东通往金帐汗国的萨莱城。驿路多为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但每隔十里设有一处驿站,驿站内提供马匹、干粮与住宿,供商旅与信使使用。“驿站的马匹多为本地品种,耐力好但速度较慢,信使传递紧急文书时,需中途换马。” 孙和向驿站驿丞询问后,记录下马匹的日行里程与换马频率。

在第聂伯河的渡口,萧虎看到数十艘木船正在摆渡,船身多为平底,适合浅水区航行,每船可载十余人或两辆马车。渡口设有收费处,按人头与货物重量收费,渡一次河需缴纳两枚银币。“渡口管理有序,但收费较高,且木船载重量有限,若要扩大商路,需改善渡船条件。” 萧虎让赵全记录收费标准与渡船运力,批注 “可建议中枢与基辅协商,降低商队渡河费用,同时引进更大吨位的渡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除了驿路与渡口,基辅城内还有简易的石桥,连接着河两岸的城区。石桥由石块堆砌而成,没有栏杆,桥面宽约三丈,仅供行人与马车单向通行。“石桥年代久远,承载力有限,大型商队需分批通过,易造成拥堵。” 孙和观察后道,萧虎补充:“可记录石桥的尺寸与承载力,若未来商路扩大,需协助基辅修缮或重建石桥。”

考察途中,萧虎偶遇一支来自波斯的商队,商队首领抱怨道:“从萨莱城到基辅的驿路常有盗匪出没,需雇佣护卫,增加了不少成本。” 萧虎立刻让郭敬之记录盗匪出没的路段,对孙和道:“此信息需重点标注,回中都后建议中枢与金帐汗国协商,联合清剿驿路盗匪,保障商路安全。”

离开基辅的前几日,萧虎将所有记录汇总整理,在驿馆内闭门着录。五本厚厚的册子已写满大半,每页都有文字、图示与批注,字迹工整,条理清晰。郭敬之协助核对翻译的准确性,赵全补充商贸数据,孙和完善图示与尺寸,三人分工协作,确保记录无遗漏、无差错。

萧虎在 “总序” 中写道:“基辅地处欧亚要冲,风俗兼草原与西域之特点,商贸活跃,工艺有长。此次记录,凡城郭、民俗、商贸、教务、工艺、交通,皆据实而录,不求文采,唯求详实,为中枢欧亚交流之参考。” 随后,他为每册写下 “按语”:“城郭篇可资卫所布局借鉴,商贸篇可为商路规划依据,工艺篇可促技艺交流,民俗与教务篇则助文化互鉴。”

在 “商贸篇” 的结尾,萧虎特别补充了建议:“其一,与基辅建立固定互市,每年春秋各一次;其二,协商降低沿途关税,简化通关流程;其三,联合金帐汗国清剿驿路盗匪;其四,组织工匠互访,学习制革、锻造技艺。” 这些建议均基于实地考察,贴合实务需求。

整理完毕,萧虎将册子用布包好,放入特制的木匣中,加锁封存。“此匣需妥善保管,回程时随身携带,不可有失。” 他对随员们道。郭敬之、赵全、孙和齐声应诺 —— 他们深知,这些记录不仅是萧虎的西使见闻,更是大元与欧亚交流的重要参考,承载着中枢对商路安稳、文化互通的期望。

驿馆外,基辅的晨钟再次响起,萧虎望着东方的天空,心中默念:“待归中都,定将此见闻呈于中枢,愿能为欧亚交流略尽绵薄之力。” 此时的他,已不再仅仅是退居二线的将领,更是连接大元与西域的文化信使,而这些详实的记录,便是他西使之行最珍贵的成果。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