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巴图虎 > 第1091章 殿求兵权

巴图虎 第1091章 殿求兵权

作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29 09:56:25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二步是 “话术的反复演练”。刘秉忠模拟萧虎可能提出的质疑,与忽必烈进行 “问答演练”:若萧虎问 “三万兵需多少军费”,忽必烈便答 “漠南屯田可供应半数粮草,仅需朝廷拨付三成军费,比禁军驻守节省五成”;若问 “如何应对草原诸王”,便答 “本王在漠南有情报网络,可与白虎堂草原细作营协同,情报共享,行动同步”;若问 “宗室掌兵恐生异心”,便答 “本王愿将家眷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以示忠诚”。这些话术既务实,又能打消顾虑,忽必烈反复演练,直至应答流畅自然。

第三步是 “盟友的提前联络”。忽必烈深知,仅靠自己的奏疏与话术,难以说服朝廷,需争取中枢官员的支持。他提前拜访了枢密院判官王大人 —— 王大人与忽必烈曾在漠南有过交集,对其治理实绩颇为认可。“王爷若能掌漠南兵,既可减轻禁军压力,也能制衡其他宗室,” 王大人道,“届时老夫可在枢密院会议上为王爷进言,但王爷需承诺,掌兵后不干预枢密院的军务调度。” 忽必烈当即应允,两人达成默契。此外,他还让刘秉忠拜访了户部尚书,承诺掌兵后会 “优先使用漠南屯田粮,减少朝廷的粮草拨付”,争取到户部的默许。

第四步是 “应对意外的预案”。忽必烈与谋士们预想了两种最坏情况:一是朝廷直接拒绝,二是仅给少量兵权(如五千人)。针对第一种情况,预案是 “退而求其次”,请求 “参与漠南军务谋划”,不直接掌兵,先积累更多实绩;针对第二种情况,预案是 “以五千人为基础”,通过剿灭盗匪、安抚流民,展示能力,再请求增兵。“求兵如治水,需顺势而为,不可强争,” 刘秉忠道,“王爷只需展示诚意与能力,朝廷自会权衡。”

求见前一日,忽必烈再次翻阅《漠南军务疏》,确认每一项数据都准确无误,每一个承诺都切实可行。刘秉忠为他整理锦袍,道:“王爷明日赴殿,只需秉持‘务实、谦逊’二字,不求一步到位,但求让朝廷看到王爷的价值。” 忽必烈点头,目光望向窗外的漠南方向 —— 那里有他五年的心血,也藏着他的抱负,明日的白虎殿之行,将是实现这一切的关键一步。

忽必烈赴白虎殿的途中,既注重 “宗室礼仪”,又刻意保持 “低调务实”,通过仪仗的规模、与沿途官员的互动,传递 “求兵非为争权,而是为守边” 的信号;同时,他也借机观察中都的动向,尤其是禁军、白虎堂的布防,为后续掌兵后的协同做准备。

忽必烈的仪仗从 “漠南王府” 出发,规模远小于其他宗室 —— 仅十名护卫,均身着玄色皮甲,腰佩短刀,无旌旗招展,无鼓乐随行,只有一辆载着《漠南军务疏》与少量文书的马车。“本王求兵,是为做事,不是为摆谱,” 出发前,忽必烈对护卫统领道,“沿途若遇百姓、商贩,不可惊扰,若有官员问询,便说本王赴殿议事。” 护卫们齐声应诺,队伍行进缓慢而有序,与中都街道上的人流和谐相融,无半点宗室的张扬。

行至 “枢密院前街” 时,遇到禁军巡逻队 —— 领队的禁军小校见是忽必烈的仪仗,立刻上前躬身行礼:“王爷安好,末将奉命巡逻,敢问王爷是否需要护送?” 忽必烈掀开车帘,微笑道:“不必了,本王自行前往即可,你们专注巡逻,守护中都安稳,便是大功。” 他特意提及 “守护中都”,既肯定禁军的职责,也暗示自己求掌兵的目的与禁军一致。小校闻言,心中对忽必烈多了几分好感,躬身退后,让出路来。

途经 “白虎堂侧门” 时,忽必烈特意让队伍停下,目光扫过侧门的暗卫 —— 暗卫们身着便服,却身姿挺拔,腰间的短刃隐约可见,显然是白虎堂的精锐。刘七恰好在此巡查,见忽必烈驻足,便上前道:“王爷可是在看白虎堂的布防?” 忽必烈点头:“刘统领治军严谨,暗卫们个个精神,有你们在,中都安稳无忧。”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白虎堂的认可,也暗含 “若本王掌兵,愿与白虎堂协同” 的意味。刘七闻言,心中微动,道:“王爷过誉,白虎堂只是尽职责,若王爷日后掌兵,咱们定能好好协同。” 两人的短暂对话,虽未明说,却已达成初步的默契。

行至 “白虎殿广场” 时,忽必烈让队伍停在广场边缘,而非直接到殿门 —— 他看到广场上禁军正在操练,动作整齐划一,士气高昂。“萧大人治兵有方,禁军的战力比三年前强多了,” 忽必烈对刘秉忠道,“日后若能与禁军协同守漠南,定能事半功倍。” 刘秉忠点头:“王爷这话,明日在殿内可说与萧大人听,他定能明白王爷的诚意。” 忽必烈深以为然,待禁军操练暂停,才率队伍走向殿门,避免打扰禁军的训练,也向萧虎传递 “尊重军方” 的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赴殿途中的每一个细节,忽必烈都精心设计 —— 低调的仪仗展示务实,与禁军、白虎堂的互动传递协同意愿,观察布防为后续合作做准备。这些细节虽小,却让沿途的官员、护卫感受到他的诚意与能力,为明日的觐见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忽必烈抵达白虎殿后,殿外的觐见礼仪与初步互动,既遵循元代 “宗室朝见” 的规制,又暗藏 “权力试探”—— 从卸下兵器到与刘七的对话,再到进入殿内的步伐节奏,忽必烈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宗室的尊严,又展现出对中枢权力的尊重,为殿内的正式谈判奠定基础。

元代宗室朝见中枢重臣,虽无需行跪拜礼,却需 “卸兵、整冠、趋步” 三礼 —— 忽必烈抵达殿门后,首先解下腰间的玉柄弯刀,递给身后的护卫,动作从容,无半点犹豫。“宗室入殿议事,卸兵是规矩,本王岂会例外?” 忽必烈对刘七道,目光坦然。刘七接过弯刀,示意暗卫检查 —— 暗卫仅看了一眼便退回,弯刀虽精致,却无锋利刃口,显然是礼仪用刀,非实战兵器。刘七心中暗道:“忽必烈果然谨慎,连随身兵器都做了准备,避免引起猜忌。”

接着是 “整冠”—— 忽必烈取下头上的亲王冠,用锦帕轻轻擦拭冠上的灰尘,再重新戴上,动作缓慢而庄重。这一动作既是礼仪要求,也暗含 “尊重殿内议事” 的意味。刘秉忠在一旁捧着《漠南军务疏》,目光低垂,不与殿外的暗卫、禁军对视,恪守谋士的本分。此时,殿内传来萧虎的声音:“请王爷入殿。” 忽必烈整理了一下锦袍的下摆,深吸一口气,迈步向殿内走去。

进入殿内的步伐需 “趋步”—— 即小步快走,既显急切,又不失礼仪。忽必烈的步伐不快不慢,每一步都踩得沉稳,目光始终平视前方,不左顾右盼。殿内的陈设简洁庄重:主位后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案上摊着草原舆图,两侧的烛台燃烧着粗大的蜡烛,空气中弥漫着檀香与墨香。萧虎端坐主位,身着紫色公服,腰间系着平叛时获赐的金带,目光平静地看着忽必烈,无明显的喜怒。

忽必烈行 “宗室礼”—— 双手交叠于胸前,躬身三十度,道:“拖雷第四子忽必烈,见过萧大人。” 萧虎起身,微微颔首:“王爷不必多礼,请坐。” 他示意侍从为忽必烈与刘秉忠奉上奶茶 —— 奶茶是草原传统饮品,萧虎特意用此招待,既显亲切,也暗含 “认同草原宗室身份” 的意味。忽必烈接过奶茶,轻轻抿了一口,温度刚好,甜度适中,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萧大人费心了,” 忽必烈道,“这奶茶的味道,与漠南的颇为相似,让本王想起了在漠南的日子。” 他借奶茶自然地引入 “漠南”,为后续谈军务做铺垫。

初步互动中,两人都未提及 “求兵”,却通过礼仪、饮品、闲聊,传递着彼此的态度 —— 萧虎的谨慎与尊重,忽必烈的务实与诚意,在这短暂的互动中逐渐清晰。刘秉忠捧着《漠南军务疏》,始终沉默,却在心中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为后续的对话提供参考。殿内的气氛虽平静,却暗藏着权力博弈的张力,一场关乎漠南兵权的谈判,即将正式展开。

殿内的正式谈判中,忽必烈以《漠南军务疏》为核心,条理清晰地陈述 “自身实绩” 与 “掌兵诉求”—— 既用数据证明能力,又用承诺打消顾虑,每一句话都紧扣 “为朝廷守边” 的核心,避免被视为 “争权夺利”,符合元代宗室 “以实绩求权” 的传统。

忽必烈首先从 “漠南治理实绩” 说起,他让刘秉忠将《漠南军务疏》递给萧虎,自己则站在舆图旁,指着漠南的邢州、怀孟两地:“萧大人请看,这两处是本王五年前到漠南时的荒地,如今已开垦出二十万亩良田,去年收获粮食三十万石,可供应三万军队半年的粮草。” 他顿了顿,又指向京兆:“这里收纳了草原流民十万,其中五万编入民兵,经三年训练,已能熟练使用弓箭、弯刀,去年冬月,便是这支民兵击退了袭扰驿路的盗匪,缴获马匹三百匹,保护了中都至漠北的驿路畅通。” 这些数据具体详实,萧虎翻看疏中的粮册、流民登记册,与忽必烈的陈述一一对应,心中对其实绩多了几分认可。

接着,忽必烈分析 “漠南的战略重要性”:“漠南北接草原,南连中都,是中都的第一道屏障。如今脱欢余党虽除,草原诸王仍有异动 —— 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集结,窝阔台系与西域商队往来频繁,若漠南无重兵驻守,一旦诸王南下,中都便会直面威胁。” 他指着舆图上的漠南防线:“当前漠南仅驻禁军五千,分散在三地,难以形成合力,若遇战事,难以及时响应。本王在漠南经营五年,熟悉当地的地理、民情,若能掌兵驻守,可快速应对草原异动,为中都争取准备时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后,忽必烈提出 “具体的掌兵诉求”:“本王不求掌中枢兵权,只求掌漠南三万兵 —— 其中一万为现有民兵,两万从宗室军队中抽调,驻守邢州、怀孟、京兆三地。这三万兵,将受枢密院节制,日常训练由禁军派教官指导,情报与白虎堂草原细作营共享,作战时需经枢密院下令,本王绝不独断专行。” 他特意强调 “受节制”“共享情报”,打消萧虎对 “宗室专权” 的顾虑。

为进一步展示诚意,忽必烈还提出 “三项承诺”:一是 “家眷迁中都”,将自己的妻儿从漠南王府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以示忠诚;二是 “军费自筹半数”,漠南屯田的粮食供应军队半数粮草,仅需朝廷拨付三成军费,剩余两成由漠南的商税补充;三是 “每季度奏报军务”,定期向枢密院、白虎堂汇报军队训练、边境动向,接受监督。“萧大人,” 忽必烈目光诚恳地看着萧虎,“本王求掌兵,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朝廷守好漠南,为萧大人分担草原防务的压力。”

萧虎听完忽必烈的陈述,并未立刻表态,而是继续翻看《漠南军务疏》,疏中不仅有数据、计划,还有漠南民兵的训练手册、驿路防护的方案,甚至包括应对草原异动的预案,可见忽必烈确实做了充分准备。“王爷的准备很充分,” 萧虎缓缓开口,“但掌兵是大事,本王需与枢密院商议,再奏请陛下,不能立刻答复王爷。” 忽必烈早有预料,点头道:“萧大人谨慎行事,本王理解,只求大人能尽快商议,漠南的冬季不等人,若开春前不能完成军队部署,恐难应对草原的春季异动。”

面对忽必烈的求兵诉求,萧虎并未轻易表态,而是从 “军务需求、朝局平衡、宗室制衡” 三个维度进行权衡 —— 既要考虑漠南防务的实际需要,也要兼顾朝廷对宗室的态度,还要避免兵权过度集中或分散,每一个决定都关乎中都与草原的安稳,需谨慎再慎。

首先是 “军务需求的考量”。萧虎深知,漠南防务确实存在短板 —— 当前禁军主力集中在中都与漠北,漠南仅五千禁军,且多为新兵,缺乏实战经验;白虎堂的草原细作营虽能提供情报,却无作战能力,若草原诸王真的南下,漠南的防线很可能被突破。忽必烈的漠南民兵有实战经验,且熟悉当地情况,若能整合为正规军,确实能填补漠南的防务空白。“三万兵的规模不算大,且受枢密院节制,” 萧虎在心中盘算,“若能配合禁军与细作营,漠南的防务会更稳固,朝廷也能减少对漠南的军费投入,这对军务而言是有利的。”

其次是 “朝局平衡的考量”。元代自开国以来,便存在 “宗室与重臣” 的权力平衡 —— 宗室掌边兵,重臣掌中枢兵,相互制衡,避免一方独大。脱欢事件后,萧虎因平叛有功,兵权日重,朝中已有官员私下议论 “权臣专权”,若此时拒绝忽必烈的求兵诉求,很可能被视为 “独揽兵权”,引起皇帝与其他宗室的猜忌。“让忽必烈掌漠南兵,既能分散兵权,也能堵住悠悠众口,” 萧虎心想,“朝廷需要宗室参与防务,以显示‘宗室与朝廷一心’,这对朝局稳定是必要的。”

再者是 “宗室制衡的考量”。当前草原诸王中,察合台系、窝阔台系对朝廷仍有二心,拖雷系作为 “支持朝廷的宗室”,若能掌有漠南兵权,可对其他宗室形成制衡 —— 忽必烈的漠南军队,既能防备草原诸王南下,也能牵制其他宗室的势力,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朝廷。“拖雷系与朝廷的利益一致,忽必烈又是拖雷系的核心人物,让他掌兵,比让其他宗室掌兵更可靠,” 萧虎分析道,“且忽必烈愿将家眷迁中都,作为质子,这进一步降低了他‘叛乱’的风险。”

不过,萧虎也有顾虑:一是忽必烈的 “汉法倾向”—— 忽必烈在漠南推行汉法,重用汉臣,这与部分蒙古贵族的主张不符,若让他掌兵,恐引起蒙古贵族的不满;二是军队的 “协同问题”—— 忽必烈的民兵与禁军、白虎堂的协同是否顺畅,能否做到情报共享、指挥统一,仍是未知数。“这些顾虑需在后续的商议中解决,” 萧虎对自己道,“可先同意忽必烈参与漠南军务,再逐步推进掌兵事宜,观察他的表现后再做最终决定。”

权衡再三,萧虎对忽必烈道:“王爷的诉求,本王大致清楚了。漠南防务确实需要加强,王爷的实绩也值得认可。但掌兵需经枢密院会议商议,再奏请陛下批准,本王无法独自决定。不过,本王可先奏请陛下,让王爷暂代‘漠南军务提调’一职,参与漠南的军务谋划,协助禁军训练民兵,待开春后,再根据王爷的表现,商议正式掌兵事宜。” 这一决定既给了忽必烈机会,又保留了控制权,兼顾了军务、朝局与制衡的需求。

忽必烈与萧虎在殿内谈判时,殿外的中都已暗流涌动 —— 其他宗室、中枢官员、甚至草原诸王的眼线,都在密切关注白虎殿的动向,他们的反应与态度,既影响着朝廷对忽必烈求兵的最终决策,也为后续的权力博弈埋下伏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首先是 “宗室的复杂反应”。在中都的宗室中,态度分为三类:支持派以拖雷系的宗室为主,如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此时在中都养病),认为 “忽必烈掌兵可提升拖雷系的地位”,旭烈兀甚至让幕僚去联络其他拖雷系宗室,准备在枢密院会议上为忽必烈发声;反对派以阿里不哥(忽必烈的弟弟,专注于草原部落联络)为首,他认为 “忽必烈推行汉法,偏离草原传统,若掌兵会损害宗室利益”,阿里不哥的眼线在白虎殿外徘徊,试图打探殿内的谈判结果,以便提前应对;中立派则以窝阔台系、察合台系的宗室为主,他们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是观望局势,若忽必烈掌兵,便考虑与他合作,若被拒绝,便趁机争取朝廷的信任,谋求其他职位。

其次是 “中枢官员的讨论”。枢密院的官员们在 “枢密院偏厅” 等候消息,王判官(此前与忽必烈有默契)首先发言:“忽必烈在漠南的实绩有目共睹,让他掌漠南兵,可减轻禁军压力,节省军费,是好事。” 但禁军统领却有顾虑:“民兵与禁军的训练方法不同,协同作战恐有困难,需先经过磨合,不可贸然让他掌兵。” 户部尚书则关注军费:“若忽必烈能自筹半数军费,户部支持;若仍需朝廷全额拨付,户部难以承担。” 官员们的讨论各有侧重,却都认可 “漠南需加强防务”,只是对 “谁来掌兵”“如何掌兵” 存在分歧。

再者是 “草原诸王的眼线活动”。察合台系、窝阔台系的眼线在中都的 “西域商栈” 聚集,讨论忽必烈求兵的影响 —— 一名察合台系的眼线道:“忽必烈若掌漠南兵,对咱们可不是好事,他在漠南治理得好,流民都归附他,咱们想拉拢流民就难了。” 窝阔台系的眼线则道:“咱们得尽快把消息传回草原,让贵族们提前准备,若忽必烈真掌兵,恐怕会对咱们的牧地动心思。” 这些眼线还试图贿赂白虎堂的暗卫,获取殿内的谈判细节,却被暗卫拒绝 —— 刘七早已下令,加强对宗室与草原眼线的监控,严禁泄露消息。

此外,“中都百姓的议论” 也不容忽视。在中都的闹市、茶馆,百姓们对 “忽必烈求兵” 的消息已有耳闻 —— 一名曾在漠南屯田的百姓道:“忽必烈王爷在漠南待百姓好,不抢粮,不抓壮丁,若他掌兵,定不会苛待士兵,也不会扰害百姓。” 但也有百姓担心:“宗室掌兵,会不会又像脱欢那样叛乱?” 这些议论虽不起眼,却通过驿卒、商贩传递到中枢官员耳中,间接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 官员们深知,民心向背是政权稳定的基础,若百姓支持忽必烈,朝廷便更易批准他的诉求。

殿外的这些暗流,虽未直接进入殿内,却如无形的丝线,缠绕着忽必烈的求兵之路。萧虎与忽必烈都清楚,殿内的谈判只是第一步,后续还需应对宗室的压力、官员的分歧、草原的反应,才能最终实现掌兵的目标。

萧虎提出让忽必烈暂代 “漠南军务提调” 后,忽必烈虽未获得正式兵权,却也抓住这一机会,迅速展开行动 —— 从 “熟悉军务” 到 “协调各方”,再到 “制定预案”,每一步都务实高效,既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向朝廷证明 “暂代” 的价值,为后续正式掌兵积累资本。

首先是 “熟悉漠南军务细节”。忽必烈接受暂代职务后的次日,便带着刘秉忠前往 “漠南军务司”(中枢负责漠南军务的临时机构),与司内的官员、禁军教官逐一交谈,了解当前漠南的军队部署、训练进度、粮草储备。他让官员们详细汇报每一处驿站的防卫、每一支民兵的训练情况,甚至亲自查看民兵的武器 ——“这弯刀的刃口不够锋利,需重新打磨,” 忽必烈拿起一把民兵的弯刀,对禁军教官道,“草原盗匪的兵器虽差,但也需做好万全准备,不能因武器问题吃亏。” 他的细致让军务司的官员们颇为惊讶,也逐渐认可他的专业能力。

其次是 “协调禁军与民兵的协同”。忽必烈深知,民兵与禁军的协同是漠南防务的关键,他主动邀请禁军统领前往漠南,实地考察民兵的训练:“咱们可让禁军教官常驻漠南,按禁军的标准训练民兵,每月进行一次协同演练,熟悉彼此的战术。” 禁军统领起初有些犹豫,担心 “宗室干预禁军训练”,但忽必烈承诺 “仅提供场地与粮草,不干预教官的具体教学”,统领才同意。次月,漠南便举行了第一次 “禁军 - 民兵协同演练”,演练内容为 “抵御草原盗匪袭扰驿路”,民兵与禁军配合默契,成功 “击退” 盗匪,演练效果远超预期,禁军统领对忽必烈的协调能力也多了几分认可。

再者是 “制定漠南春季防务预案”。忽必烈根据草原细作营传回的情报,结合漠南的地理特点,制定了 “春季防务三策”:一是 “驿路加强防卫”,在漠南的十条主要驿路各增派五十名民兵,配备弓箭与猎犬,提高预警能力;二是 “牧地巡查”,与草原归附部落合作,定期巡查漠南边缘的牧地,防止盗匪藏匿;三是 “粮草储备”,提前将漠南屯田的粮食运往各驻军点,确保春季粮草充足。他将预案呈给萧虎与枢密院,预案中详细列出每一项措施的负责人、时间节点、所需资源,可操作性极强,枢密院很快批准了预案的实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外,忽必烈还 “安抚漠南流民与归附部落”。他派刘秉忠前往漠南,向流民宣布 “暂代军务提调后,不会增加流民的赋税与劳役,反而会扩大屯田,提供更多耕地”;同时,他亲自写信给漠南的归附部落首领,承诺 “朝廷会尊重部落的习俗,若遇盗匪袭扰,会第一时间派兵保护”。这些举措稳定了漠南的民心与部落关系,也为后续军队的部署减少了阻力 —— 一名归附部落的首领甚至主动提出 “派部落勇士协助巡查牧地”,进一步增强了漠南的防务力量。

忽必烈的这些行动,既务实又高效,仅一个月便让漠南的军务有了明显改善:民兵的训练水平提升,禁军与民兵的协同更顺畅,春季防务预案落实到位,漠南的安定局面也得到巩固。这些变化被枢密院的官员们看在眼里,王判官在枢密院会议上道:“忽必烈暂代提调以来,漠南军务进步显着,可见他确有能力掌兵,朝廷可考虑提前批准他的正式诉求。” 萧虎也将忽必烈的表现奏报给皇帝,为后续的正式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忽必烈暂代 “漠南军务提调” 一个月后,萧虎与枢密院将忽必烈的表现、漠南的变化、以及正式掌兵的建议奏报给皇帝,皇帝结合 “朝局平衡、军务需求、宗室态度”,最终做出批复,同时制定了 “正式掌兵的具体安排”,确保权力交接平稳,不引发新的矛盾。

首先是 “皇帝的批复内容”。皇帝在批复中明确:“准忽必烈正式掌漠南三万兵,任‘漠南总兵官’,受枢密院节制,驻军邢州、怀孟、京兆三地;军队编制为‘一万禁军、两万民兵’,禁军从中枢抽调,民兵从漠南现有民兵中选拔;军费由朝廷拨付三成,漠南屯田供应五成,剩余两成由漠南商税补充;忽必烈的家眷需迁往中都居住,作为质子,每年可返回漠南一次。” 批复既满足了忽必烈的核心诉求,也通过 “受节制”“质子”“军费分担” 等条件,对其权力进行制衡,符合元代 “宗室掌兵需制衡” 的原则。

其次是 “正式掌兵的仪式安排”。朝廷决定在白虎殿举行 “授兵仪式”,仪式规模中等,邀请中枢重臣、部分宗室参加,不邀请草原诸王的代表,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关注。仪式流程包括 “授印、授符、训话” 三步:授印为 “漠南总兵官印”,由枢密院判官王大人授予;授符为 “调兵符”(分为两半,一半由忽必烈保管,一半由枢密院保管,调兵需两半合符),由萧虎授予;训话由皇帝的代表(中书省丞相)进行,强调 “忠君、守边、协同” 三大原则,提醒忽必烈 “不可专权,不可扰民”。

再者是 “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朝廷在忽必烈正式掌兵后,还制定了三项制衡措施:一是 “枢密院派监军”,向漠南派一名枢密院监军,负责监督军队的训练、作战与粮草使用,监军有 “直接向皇帝奏报” 的权力;二是 “白虎堂情报独立”,草原细作营向漠南传递的情报,需同时抄送枢密院与忽必烈,避免忽必烈垄断情报;三是 “军队轮换”,漠南的一万禁军每两年轮换一次,避免禁军与忽必烈形成过度绑定。这些措施既确保忽必烈能正常行使兵权,又防止其权力过大,兼顾了 “效率” 与 “安全”。

此外,朝廷还 “安抚其他宗室与官员”。对反对忽必烈掌兵的阿里不哥,朝廷任命他为 “草原部落联络使”,负责与漠北部落的沟通,给予其一定的政治地位,减少他的不满;对支持忽必烈的旭烈兀,朝廷赏赐其 “漠南良田千亩”,表彰其 “支持朝廷决策”;对中枢官员,朝廷则强调 “漠南掌兵是为朝廷整体利益,非为某一宗室”,要求官员们 “配合忽必烈的军务,不得因私怨设置障碍”。这些安抚措施有效缓解了各方的矛盾,为忽必烈正式掌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皇帝的批复与后续安排,既体现了对忽必烈能力的认可,也展示了朝廷对权力平衡的掌控。忽必烈接到批复后,立刻前往白虎殿谢恩,对皇帝的 “信任与制衡” 表示理解:“本王定不负陛下与朝廷的信任,守好漠南,协同禁军与白虎堂,为中都与草原的安稳尽绵薄之力。” 萧虎也对忽必烈道:“王爷正式掌兵后,咱们更需紧密协同,草原的安稳,离不开中枢与漠南的一心。” 两人的对话,标志着忽必烈求掌兵权的过程基本结束,漠南的防务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忽必烈正式掌兵漠南后,不仅改变了漠南的防务格局,也对中都的中枢权力、草原的部落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 形成了 “中枢 - 漠南 - 草原” 的新平衡,既巩固了朝廷对漠南的控制,也为后续应对草原异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埋下了宗室权力斗争的新伏笔。

首先是 “漠南防务格局的改变”。忽必烈掌兵后,迅速落实 “禁军 - 民兵协同” 机制:在漠南的三地各设一座 “军务大营”,禁军与民兵混编驻扎,每日共同训练,每月进行一次协同演练;同时,他按之前制定的预案,加强驿路防卫与牧地巡查,仅半年时间,漠南的草原盗匪便减少了八成,驿路通行效率提升,流民归附者也增加了三万余人。漠南的安定,不仅减轻了中都的防务压力,也为朝廷节省了大量军费 —— 户部尚书在年度奏报中提到:“漠南军费较去年减少四成,屯田粮食却增加两成,宗室掌兵的成效显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其次是 “中枢权力平衡的调整”。忽必烈掌兵后,中枢的 “宗室 - 重臣” 权力平衡更加稳固:萧虎仍掌中枢禁军与白虎堂,负责中都与漠北防务;忽必烈掌漠南兵,负责漠南防务,两人分工明确,又相互制衡 —— 漠南的重大军事行动需经枢密院批准,中枢的草原政策也需参考忽必烈的漠南情报,形成了 “中枢决策、漠南执行、相互反馈” 的机制。这种平衡既避免了 “权臣专权”,也防止了 “宗室乱政”,枢密院的官员们普遍认为:“当前的权力格局,是开国以来最稳定的时期之一。”

再者是 “草原部落关系的变化”。忽必烈掌兵漠南后,对草原部落采取 “分化拉拢” 策略:对归附朝廷的部落,提供粮草与保护,支持其发展;对有异动的部落,如察合台旧部,采取 “情报监控 军事威慑” 的方式,派草原细作营密切关注其动向,同时在漠南边缘增派军队,形成威慑。这种策略效果显着 —— 半年内,有三个草原部落主动向朝廷归附,察合台旧部的迁移也变得更为谨慎,不再轻易靠近漠南边界。不过,这也引起了阿里不哥的不满 —— 他认为忽必烈 “过度拉拢汉人与归附部落,损害蒙古传统”,开始暗中联络草原保守部落,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此外,“汉法与草原传统的融合” 也在漠南展开。忽必烈继续在漠南推行汉法,同时尊重草原部落的习俗:在屯田区推广汉族的农耕技术,在部落聚居区保留草原的游牧传统;在军队中,既用汉族的兵法训练,也保留蒙古的骑射技能。这种融合让漠南既有农耕的稳定,又有游牧的灵活,逐渐成为 “中都与草原的过渡地带”,为元代 “多元治理” 提供了实践经验。不过,这也加剧了蒙古贵族内部的分歧,支持汉法的贵族与保守贵族的矛盾逐渐显现,成为后续朝局的潜在隐患。

忽必烈掌兵漠南后的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 —— 稳定了防务、平衡了权力、安抚了部落,也有潜在的风险 —— 宗室矛盾、贵族分歧逐渐积累。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漠南与中枢,呈现出 “稳定发展” 的态势,为元代的中期统治奠定了基础。萧虎在一次枢密院会议上总结道:“忽必烈掌兵漠南,是朝廷的正确决策,它不仅解决了漠南的防务问题,也为咱们应对草原异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后续只需做好制衡与协调,便可维持当前的安稳局面。”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