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 第699章 消失的杨国忠?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第699章 消失的杨国忠?

作者:九孔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8 11:17:37 来源:全本小说网

裴徽缓缓转过身。

晨曦的微光此刻稍稍明亮了些,勾勒出他棱角分明的侧脸轮廓,如同刀削斧凿,冷峻而威严。

他微微颔首,目光落在风尘仆仆的甲娘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和了然。

这结果,在他预料之中,甲娘的执行力从未让他失望。

“嗯。”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如同磐石落地,“此事全权由甲娘你一力操控,做得很好,确是辛苦了。将士们亦劳苦功高。”

他目光扫过甲娘身后肃立的几名同样疲惫的亲卫。

“多谢殿下体恤!”甲娘连忙低下头,头盔的阴影遮住了她半张脸,但那愧疚之色却更加浓郁,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然……此事尚有重大疏漏,卑职正要向殿下请罪!”

她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腑,仿佛要鼓足勇气说出那难以启齿的失败,“杨国忠与延王李玢二人……下落不明!卑职率部仔细搜寻马嵬驿及周边数十里,掘地三尺,盘问所有可能知情者,至今未能寻获其踪迹!活不见人,死……未见尸!”

“下落不明?”裴徽的声音瞬间低沉下去,如同闷雷滚过铅灰色的云层,周围的空气仿佛瞬间被抽紧、冻结。

他那双锐利如鹰隼的眼睛,如同两泓深不见底的寒潭,瞬间锁定了甲娘,无形的压力如同实质的冰锥,让甲娘感到脊背生寒。

他没有立刻爆发雷霆之怒,只是那两道剑眉向中心骤然蹙拢,仿佛有千斤重担压下,形成一个深刻的“川”字。

杨国忠!李玢!这两个名字如同两根毒刺,瞬间刺破了裴徽刚刚因为掌控新军而略感顺畅的心绪。

杨国忠老奸巨猾,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李玢身为皇子亲王,身份敏感,多少是有一些号召力的。

这两人若搅在一起,绝非单纯的逃亡可比!

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复辟图谋、煽动蜀地乃至江南的叛乱,足以让他刚刚铺开的棋局陷入巨大的变数!

一股冰冷的警觉瞬间取代了之前的沉重。

“是否确定杨国忠和李玢是在一起失踪的?”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关键点,声音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钢珠砸在地上。

甲娘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无形压力,头颅垂得更低,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如同在汇报十万火急的军情:“回禀殿下,眼下尚不能确凿判定杨国忠是否与延王李玢同行!混乱之中,线索纷杂,两人最后被目击的时间地点皆不相同。”

“卑职已派出最精锐的数组探子,分作数队,循着所有可能的蛛丝马迹——车辙、马蹄、丢弃的杂物、零星逃散的仆役——全力追查杨国忠的去向。”

“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他逃亡的大方向,是朝着蜀地去了!”

她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头盔下的英挺面容掠过一丝明显的迟疑,握着刀柄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裴徽何等敏锐,目光如电,立刻捕捉到了甲娘这细微的欲言又止。

他向前微倾身体,高大的身影在晨曦中投下长长的阴影,目光如炬,直刺甲娘:“杨国忠……莫非是提前得到了风声?”

疑问的句式,却是肯定的语气。

他心中已有答案,能让杨国忠这个在长安经营多年、党羽众多、嗅觉极其灵敏的老狐狸在千钧一发之际脱身,绝非偶然!

而且这内情,很可能就出在他身边的核心圈层!

“殿下英明!”甲娘心中一凛,如同被冰冷的箭矢射中,知道再也无法隐瞒,立刻道出实情,声音带着一丝复杂和无奈,“是……杨暄!”

她吐出这个名字时,语气沉重。

“他……暗中遣了一名心腹死士,一直远远尾随着昏君的车驾,蛰伏待机。”

“就在殿下亲率大军在马嵬驿救走贵妃娘娘之前,场面极度混乱,杀声震天,护卫崩溃。此人便觑得一个稍纵即逝的空隙,快马加鞭,不顾一切地抢在事变彻底爆发、我方完全封锁道路之前,赶至杨国忠临时驻扎之处通风报信!”

随着甲娘的叙述,城头的风似乎更冷了,卷起地上的沙砾,打在冰冷的甲胄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远处关隘下隐约传来战马的嘶鸣和士卒换岗的口令,更衬得此处的寂静压抑。

“杨国忠因此得以带领其豢养多年、装备精良的一百多名精锐护卫,趁乱提前遁走!其动作极快,路线诡秘,显然是早有预案!卑职无能,虽在通往蜀地的主要隘口布下拦截,却未能及时截获此人!请殿下治罪!”甲娘的头颅深深低下,等待着雷霆之怒。

“杨暄……”裴徽口中缓缓吐出这个名字,眼神瞬间变得极其复杂,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愤怒、失望、理解、惋惜……种种情绪在他深潭般的眼底交织翻滚。

杨暄是杨国忠的长子。

他背叛了自己的父亲,选择了效忠裴徽,统领着裴徽麾下最神秘也最强大的长安地下组织之一“煊赫门”,立下汗马功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裴徽视其为得力臂膀。

他深知杨暄的处境——夹在效忠的主公与生身父亲之间,那份煎熬与痛苦,如同在烧红的烙铁上行走。

裴徽信任杨暄的忠心,也理解其苦衷,故在策划针对杨国忠的核心机密时,从未让其参与其中,甚至刻意将其调离相关区域,安排他负责长安城内另一项重要任务。

杨暄此次未跟随杨国忠逃离长安,这本就在裴徽的预料之中,他甚至听闻了那场父子间的激烈冲突,杨暄几乎是以命相搏才得以留下。

此次泄密,恐怕是杨暄在巨大的痛苦深渊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了保全父亲性命而做出的、违背自己忠诚的抉择。

裴徽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

那叹息悠远而沉重,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包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对一份忠诚最终撕裂的惋惜,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对杨暄处境的同情。

他并未如甲娘所预料的那样勃然大怒,脸上反而没有对杨暄的明显怒色,只有一种深沉的无奈和陷入沉思的凝重。

他背过身,再次望向迷雾中的群山,宽阔的肩膀似乎微微沉了一下。

侍立在一旁的杜黄裳,这位年仅弱冠却以谋略见长、心思缜密如同发丝的少年谋士,素来善于察言观色,体察上意。

他见裴徽神情如此,心念电转,立刻上前一步,动作轻缓却带着恭敬,小心翼翼地进言道:

“殿下,”杜黄裳的声音清朗而沉稳,带着少年人少有的老成,“杨暄此举,违背殿下严令,私下泄密以救其父,按律自当严惩不贷,以儆效尤,维护军法森严。”

他先点明法度,语气肃然。

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恳切而富有感染力,带着一种循循善诱的意味,“然而,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杨暄身为人子,眼见生身父亲即将身陷必死之绝境,血脉亲情驱使之下,做出这等悖逆之举,虽是重罪,其情……或也可悯。”

他微微抬头,目光恳切地看向裴徽的侧影,继续道:“杨暄自追随殿下以来,统领煊赫门上下,办事向来勤勉,屡建奇功,洞察机敏,实为殿下股肱。此一片拳拳孝心,赤诚可见,亦属人伦天性,天地至理。还望殿下念及其往日功劳与这片赤诚孝心,法外施恩,酌情考量,宽宥其罪责一二。若严惩过甚,恐寒了其他将士之心,亦非仁主之道。”

杜黄裳的话语如同精密的秤砣,既点明了罪责的严重性,维护了法度威严,又不失时机地为杨暄开脱,将“孝道”这一儒家大义置于台前,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为裴徽可能的宽恕铺下了坚实的台阶。

裴徽已经习惯了杜黄裳年纪轻轻便说话得体,且每每能够精准地切中自己心思的举动。

他微微侧目,对杜黄裳赞赏地点了点头,目光中流露出“知我者黄裳也”的意味。

然后他沉默着,目光再次投向远方翻涌不息、如同他此刻心绪的云雾。

寒风卷动他玄色常服的衣袂,猎猎作响。

过了片刻,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带着一种审慎的威严:“孝道……确为人伦大义,立国之本。黄裳所言,不无道理。”

他算是认可了杜黄裳的看法,但语气并未完全放松,“此事暂且按下。且看杨暄自己,到时如何向本王解释吧!”

这“到时”二字,蕴含深意,既给了杨暄一个自我剖白、争取宽恕的机会,也留下了未来处置的转圜余地,如同悬在杨暄头顶的一柄未落之剑。

这时,一直单膝跪地的甲娘,略一犹豫后,抬起头,英气的脸庞上重新浮现出军人的果断和杀伐决断,直接问道:“殿下,杨国忠既已逃往蜀地,蜀道虽险,却易生变。是否……需要卑职立刻调派精锐‘影杀’小队,轻装简从,秘密潜入蜀地追杀?趁其立足未稳,仓惶如丧家之犬,护卫疲惫,或可一击得手,斩草除根!”

她的手不自觉地紧紧按在了腰间的横刀刀柄上,冰冷的金属触感传来,眼中杀机一闪而逝,仿佛已经锁定了千里之外的目标。

她身后肃立的几名绣衣亲卫,也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眼神变得锐利。

“影杀”,绣衣使者中最神秘、最精锐的刺杀力量,如同裴徽手中的无形利刃,专司清除最棘手的目标。

甲娘请命,显见其决心。

裴徽的眼神骤然变得冰冷锐利,如同万年玄冰中迸射出的寒光,又如同深藏匣中的绝世名剑瞬间出鞘,锋芒毕露,足以割裂空气。

他猛地转过身,视线如同实质的刀锋,带着不容置疑的威压,扫过甲娘、杜黄裳以及肃立在一旁、一直沉默如铁塔般的亲卫统领郭襄阳等人。

他的语气淡漠,却带着斩钉截铁、主宰生死的决断,清晰地响彻在寒风呼啸的城头:“若杨国忠仅是独自潜逃,如同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未与延王李玢勾结,亦无胆量、无资本妄图东山再起,搅动风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声音里罕见地透出一丝人情味,但也仅此一丝,“看在杨暄为本王辛苦忠谨效命、兢兢业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本王可网开一面,饶他一条老命,任其自生自灭于那蜀地的穷山恶水之间。他若安分守己,苟延残喘,便由他去罢。”

裴徽心中清楚,杨国忠曾策划勾结五姓七族刺杀他,此乃不共戴天之仇。

能让裴徽说出饶其一命的话,这已是天大的恩典,是看在杨暄价值的面子上,几乎破例的宽容。

这宽容背后,是对核心力量稳固的权衡。

然而,他话锋陡然一转,一股凛冽刺骨、仿佛能将空气冻结、让灵魂战栗的寒意瞬间弥漫开来,笼罩了整个城头,连呼啸的寒风似乎都为之一滞:“但——”

这个字如同惊雷炸响,带着金石碎裂般的决绝,“若他胆敢与李玢合流,妄图扶持这位延王另立伪朝廷,分裂山河,与本王抗衡,祸乱天下,荼毒苍生……”

裴徽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像淬火的冰珠砸在冰冷的青石板上,带着金铁交鸣的铿锵杀伐之音,充满了毁灭一切的意志,“那便不必留情,杀无赦!*务求雷霆一击,必杀!不留一丝一毫后患!无论天涯海角,取其首级来见!本王要看到他的头颅!”

“诺!”甲娘和杜黄裳同时感到一股寒气从脚底板直冲头顶,禁不住心中一凛,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

甲娘立刻挺直身躯,如同绷紧的弓弦,右手重重捶在精良的山文胸甲上,发出“咚”的一声沉闷巨响,如同战鼓擂动,肃然应道,声音铿锵有力,充满铁血之气:“卑职谨遵殿下之命!探子若有确切消息回报,无论蜀道如何艰险,卑职定当亲自率‘影杀’精锐,雷霆出击,绝不留情,绝无姑息!必为殿下除此心腹大患!若其真敢拥立伪朝,卑职定将其首级,悬于大散关城楼之上!”

凛冽的寒风卷过,吹动裴徽的衣袂和甲娘的披风。

城头之上,肃杀之气更浓。

远处,关隘下的军营传来隐约的号角声,新的一天,伴随着未尽的追杀令和潜藏的危机,开始了。

裴徽的目光再次投向蜀地方向的迷雾深处,那目光深邃如渊,仿佛已穿透千山万水,锁定了那逃亡的身影。

一场新的猎杀,已在无声中拉开了序幕。

裴徽微微颔首,暂时将杨国忠之事搁置一旁。

裴徽的目光锐利如电,倏然转向肃立在侧后方的一位将领。

此人自然是郭襄阳,身高八尺有余,膀阔腰圆,宛如一尊铁塔矗立在微明的晨光中。

他身着精良的山文甲,甲叶在火把光下泛着幽冷的乌光,面容刚毅如斧凿刀刻,一道陈年刀疤从眉骨斜划至颧骨,非但无损其威严,反添几分沙场宿将的彪悍。

他双手抱拳于身前,姿态恭敬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沉稳气度。

“长安方向,”裴徽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般的穿透力,清晰地回荡在寂静的城头,每一个字都像重锤敲在听者心上,“最新军情如何?安庆绪攻城已有两日,战况……究竟如何?”

他刻意在“究竟”二字上加重了语气,显示出他对此事的极度关切。

长安不容有失,而天工之城,蕴藏着扭转乾坤的力量。

这两地的得失,是压在他心头最重的巨石,更是他迈向那至高帝座必须跨越的烽火炼狱!

那里,有他誓死守护的至亲血脉,有他志在必得的……龙椅!

郭襄阳早已准备多时,闻声立刻上前一步,沉重的战靴踏在冰冷的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回响。

他动作沉稳有力,从怀中掏出一份用油布仔细包裹的军报。

那军报边缘沾染着明显的尘土和几处已经干涸发黑的暗红印记——那是战士的鲜血,无声地诉说着前线的惨烈。

他双手将其高举过眉,呈递给裴徽,同时以清晰而快速的语调,如同连珠炮般开始禀报,力图在最短时间内让主帅掌握全局:

“回殿下,卑职正要向您禀报!安庆绪统领叛军主力,倾巢而出,号称为报父仇,拥兵十万之众!”

他声音洪亮,带着战场特有的铿锵,“叛贼自两日前破晓时分开始,便昼夜不息,轮番猛攻长安城!”

“攻势之凶猛,实属罕见!贼军如同疯魔,悍不畏死,以人海战术填壕,凭借大量云梯、冲车、壕桥等器械之利,数次突破我军密集如雨的箭矢和滚石封锁!已有其精锐悍卒成功攀上城头,在垛口处与我守军展开惨烈白刃!”

他语气骤然变得无比凝重,仿佛亲临那血肉横飞的修罗场,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惜:“幸得郭千里将军与严武将军临危不惧!两位将军身先士卒,甲胄染血,亲冒如蝗矢石,始终立于最危殆之处!带领城中守军拼死血战,寸土不让!将士们……”

郭襄阳的声音微微发颤,充满了敬意,“将士们深知身后即是家园父老,妻儿老小,无不以命相搏!城头之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我军将士高呼‘杀贼报国’,浴血奋战,终将攀上城头的叛军悍卒悉数斩杀!尸首……尽数推下城墙!长安城各处城门,目前仍在郭、严二位将军的固守之中!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守军伤亡亦是不轻,折损恐已近三成。”

郭襄阳略作停顿,深吸了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脸上努力挤出一丝振奋之色,声音也陡然提高了几分,试图驱散之前的沉重:“然,殿下!昨日凌晨之战,实乃关键转折!安庆绪派其伪燕宰相高尚,亲率两万最为精锐的‘曳落河’骑兵及重甲步卒,意图偷袭我‘天工之城’!”

“然魏建东将军!”郭襄阳的声音充满了自豪,“料敌机先,早已洞悉其奸!天工之城虽非主城,但魏将军依托其独特工事与预先布置,亲率一万精兵据城死守!叛军虽悍勇异常,人数占优,却在我军炸药包、连发快弩的雷霆打击之下,死伤极其惨重!”

“激战半日,杀声震天动地,连长安城头都能隐约听闻!叛军最终丢下八千余具尸体,尸骸枕藉于护城河内外,狼狈溃退!”

“魏将军此役,以寡敌众,大获全胜!实乃开战以来前所未有之大捷!极大地振奋了我三军将士的士气!”

“哦?”裴徽眼中锐利的光芒一闪,紧绷的神经似乎略微放松了一丝,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极淡的、带着赞许的弧度,“魏建东……打得好!果不负本王所托!天工之城无恙,便保住了扭转乾坤的基石!”

他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天工之城的稳固,意味着他手中最重要的底牌之一依然安全。

然而,裴徽那洞察秋毫的目光,瞬间捕捉到了郭襄阳脸上那层振奋之色下,极力隐藏却无法完全掩盖的一丝忧虑。

那忧虑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瞬间在他心中荡开涟漪。

胜利的喜悦如同朝露,顷刻间被一层更深的阴霾笼罩。

一股不祥的预感悄然爬上心头。

果然,郭襄阳脸上的振奋迅速褪去,换上了前所未有的凝重。他接着说道,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沉重的负疚感:“只是……殿下,魏将军在捷报之后,还附有一封……请罪书。请殿下……过目。”

他再次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封得更为严实、火漆完整的信件,以更加恭敬、甚至带着一丝惶恐的姿态,双手高举过头顶,仿佛那薄薄的信封承载着千钧之重。

“请罪书?”裴徽剑眉倏然挑起,心中疑窦丛生,刚刚升起的一丝暖意被彻底冲散,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疑惑,“仗打得如此漂亮,歼敌八千,挫敌锐气,保住了天工之城,何罪之有?”

他一边说着,一边飞速推测着最坏的可能,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寒意,“莫非……是我军伤亡过巨?天工之城内部工坊或匠人损失惨重?”

他心中掠过母亲那绝美而略带忧色的面容,一股强烈的不安如同冰冷的毒蛇缠绕住心脏。

他迅速伸手,几乎是夺过那封火漆封缄的信件。

信封入手微沉,带着一丝战场特有的硝烟与血腥混合的刺鼻气息,仿佛还残留着书写时的紧张与绝望。

裴徽动作利落地用指甲挑开火漆,展开信纸。

目光如电,瞬间扫过魏建东那熟悉的、原本刚劲有力此刻却带着明显颤抖的字迹。

那颤抖,显露出书写者内心的巨大恐惧和后怕。

……

……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