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综穿】美人掌中娇 > 宋仁宗郭皇后【119】

【综穿】美人掌中娇 宋仁宗郭皇后【119】

作者:浅瑾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15 09:07:09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不过眼下是春闱,为了避免和学子偶遇,朝中相公是不敢踏入此处的。

苏洵几人对能不能遇到朝中官员不感兴趣,只希望“天下第一楼”不负盛名就好。

父子三个直奔“天下第一楼”而去,将招牌菜都点了一份,赶路许久,早已饥肠辘辘。

几人饱餐一顿,吃个肚滚圆,只是苏洵带在身上的盘缠一下子就没了十之三四。

京城居,大不易啊。

好在苏洵算是小有家资,不然可能在洛阳没待多久就要破产。

小苏轼咂巴咂巴嘴,回味着刚才美味。

他捏紧拳头,坚定道:“爹爹,我决定了,我要留在洛阳!”

苏洵摸了摸他毛茸茸的小脑袋,忍俊不禁:“怎么,一顿餐食就把你收买了?”

苏轼嘿嘿笑:“没办法,洛阳的美食实在太好吃了,在眉州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豕肉会这么美味呢?”

“是啊是啊,爹爹,哥哥要留下来,那我也要。”小苏轼抓着苏洵的衣角迫不及待的道。

苏洵一时为自己说的大话犯了难:“若是爹爹能考上进士,或许能留在洛阳,到时送你们去国子监读书。”

“那爹爹你一定要好好考哇。”小苏轼一听这话就开始催他爹了,他弟弟苏辙一向是他的应声虫,见状也道:“爹爹,你赶快背书,写文章。”

“临时抱佛脚无用,倒也不急于一时。”

他带着两儿子又去书店逛了逛,打算买一些笔墨纸砚,把前些日子写的文章润色一下。

走进书店,就见好多如他一样打扮的学子风一样的冲进来,对着掌柜的喊道:“给我来一本‘三年科举,五年模拟’,还有‘科举考试分析’。”

这是什么书?听这直白的书名,难不成是卖的什么科举考试相关的绝密资料吗?

掌柜的似乎知道这书卖的火爆,笑眯眯地从背后的书架上取下两本书递给面前的学子。

“掌柜的,也给我各来一本。”苏洵还没想明白,嘴巴就开始先说出来。

苏轼苏辙挑了两本带有图画的故事本,讲的是一个关于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的故事,两个人刚看了开头就完全沉迷进去,索性一人拿了一本,打算拿回家细读。

“诚惠一共二两银子。”

苏洵取银子的手一顿,暗自咋舌,洛阳也太能诱惑人花钱了吧。

付了钱,父子三人抱着各自的书马不停蹄的赶回客栈,范开来就是读,苏洵惊讶的发现这两本书都是极有用之物。

“三年科举,五年模拟”列举了本朝几次科举考试真题出题风格,以及破题思路,分析了主考官的阅卷偏向,甚至是请来有名望的大儒以及官员出的模拟题,苏洵拿到手就放不下来。

苏洵看了一会儿突然长吁短叹,怎么他当年考试的时候没有这两本册子?

照宋绾说,三年前朝廷忙着和辽国和西夏打仗,这种事情被她忘在脑后了。

另一边苏轼苏辙两个也看西游记的绘本看的如痴如醉。

第二日一早父子两个顶着如出一辙的黑眼圈,差点就让人怀疑他们昨夜没睡觉去别人家偷鸡摸狗。

春闱一连考了九日的时间,剩下的便是阅卷。

范仲淹和晏殊一起将礼部阅过的卷子整合好送给宋绾。

她目光落到桌上一沓卷子上,放在最上面的卷子边角处明晃晃的“王安石”三个字,愣了一瞬,王安石原来在这个时候就大放异彩了吗?不过好像没听说过他是哪一届的状元。

随后调笑着问:“爱卿有没有发觉什么惊世之才?”

范仲淹虚虚弓身:“惊世之才倒是谈不上,只不过有一位叫王安石的策论写的极好,针砭时弊,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

听范仲淹这么说,旁边的晏殊眼神暗了暗。

“是吗?朕倒要看看你们排的这个第一是不是名副其实。”

晏殊站在旁边悄悄抬起头观察官家的表情,却见官家读完头名的文章不仅没有和他预想的那样面露愠色,反而神色开怀,不时的抚掌而叹,他心中疑惑面上却不表。

“此人的文章写的鞭辟入里,对时政的见解独特,虽有些地方稍显稚嫩,但这样的文章,当的起状元之名。”宋绾点点头,目光中满是对这篇文章的欣赏。

晏殊在心中暗道不好,颇为惋惜,官家竟然不在意王安石在文章中写的“孺子其朋”,他失算了,只好为杨寘遗憾。

头三名当中,王圭和韩绛是荫封受官,已有官职在身,无论如何都不能成为状元,若是事情顺利,王安石犯了官家忌讳,第四名的杨寘有八成的可能成为这一届的状元。

奈何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发展。

宋绾又翻了下面的几张卷子,相比于王安石行云流水的文章,这两人写的卷子虽不至于多差,但她还是觉得自己的眼睛被污染了,只能又回去读一遍王安石的文章洗洗眼睛:“王圭和韩绛,文章写的一般般吧,但相比之下,实在忝居第二第三,朕记得这两人乃是荫封入朝为官?官职在身,写的文章还不如普通举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综穿】美人掌中娇请大家收藏:()【综穿】美人掌中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范仲淹和晏殊敛眉,他们猜不透官家突然发怒的用意,但见官家虽然语气愤怒,脸上的表情还是平静的。

“晏卿,范卿,你们觉得限制恩荫入官人数如何?”虽然已经习惯官家每次都突然的说出什么惊世之语。

范仲淹呼吸陡然沉重起来。

官家的决策与他构思许久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正想开口说些什么,却见官家将目光继续放到那一沓卷子上。

“其他的位次排的朕都满意。咦~”宋绾似乎在卷子上看到了自己十分熟悉的名字,曾巩,苏洵,两个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她来了精神。

两人的文采都是极好的,辩论很是出色,只是有些观点有些不合时宜,难怪这两人的名次都很靠后。

不过她记得原来的苏洵是多次落第不中,四处求官无果,最后被韩琦推荐做了校书郎,他两个儿子却是第一次下场便高中进士,扬名天下。

曾巩也是如此,三次赴考落榜不中,十几年后带着一家人再次进京赶考,最后一家六人都中了进士,与苏轼苏辙还是同榜进士,这两人倒是还挺有缘分。

这一次两人的文章能出现在她面前应该有范仲淹的原因。

若是换做吕夷简主持阅卷,这两人一个都上不了榜。

见官家似乎是对手中的卷子十分感兴趣,范仲淹和晏殊的心中都很好奇官家另眼相看的是谁。

“这两人的名次往上提一提吧。”

范仲淹倒是这两份卷子印象深刻,文章实在写的很好,他本想将这两人的名次排在前十之列,只是晏殊晏大人与他意见相左,两人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定下了这个名次。

没想到官家慧眼,挖掘了这两人。

“就按这份名次定下吧。”

会试之后便是殿试,宋绾趁机观察这位历史上出名的拗相公,据说他不喜欢洗澡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迪、范仲淹和晏殊见宋绾的目光落在王安石身上久久,都很好奇的看向底下的年轻人,想探究他到底有何特殊之处之处值得官家如此关注。

坐在王安石身边的诸多学子感受到头顶上大佬们投过来的目光,纷纷吓得坐立不安,握笔的手都在颤抖,根本没心思下笔书写手上的文章。

诸位大人和官家难道是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妥之处?

唯有处在视线中心的王安石安之若素,表情动作没有半分变化,下笔如有神,好似没有察觉到上首官家和大人对他的关注。

范仲淹等人见此满意的点点头,暂且不说学识,光是这份临危不惧的心性就值得夸赞,尤其是被旁边抓耳挠腮、吓得脸色煞白的学子一衬托,王安石这份镇定就更值得欣赏。

宋绾点了几人问了些问题后,当场点了头三名。

王安石是当之无愧的状元,苏洵位居探花,晏殊的女婿,连中两元的杨寘成了榜眼,曾巩的名次排在第九。

而原本位居第二第三的王圭和韩绛排到了几十名开外,两人的脸在同僚面前丢了一干二净。

有心人因此察觉到一个微妙的信号。

王安石领头带着底下的两百名进士排队谢恩,头三名还要当场作谢恩诗,感谢官家恩德,选中自己。

头三名当中有唐宋八大家其中的两位,作诗这种小事对他们来说信手拈来。

不说七步成诗,但也不超过一柱香的时间,三人便现场创作三首朗朗上口、真情实感的谢恩诗。

宋绾虽然自诩不喜欢底下的臣子们拍马屁,但是像王安石、苏洵这两位拍马屁拍的极其漂亮,让他听的通体顺畅,自是希望多多益善。

可惜因着台谏的存在,不对着她的脸吐唾沫就算好的了,(说的就是你,包龙图)若是有人对她说什么好听的话,怕是第二天就要被御史追着弹劾,说他们是媚上奸佞,然后宋绾就要喜提“昏君”称号。

宋绾想要抑制恩荫并非是一时兴起,主要是朝廷冗官问题实在太过严重,她那么拼命的给国库赚银子,又是蒸馏白酒,又是肥皂、羊毛,又是扩大海贸,但是国库还是空虚,最主要是的就是朝廷每年花出去的官费几乎占脸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她累死累活给国库赚钱,到头来钱都进了那群尸位素餐的官员口袋里,想想就心痛。

宋朝为了防止贪腐,实行的是高薪养廉政策,但是赵祯他祖宗赵匡胤一早就将重文轻武的基调给定下来,说什么都要优待文人,宋代三品以上官员的俸禄是汉代的六倍,是清代的十倍。

虽说在某种程度上高薪确实能养廉,但是这一招在宋朝冗官严重的朝代实施不通。

宋朝的官员队伍极其庞大,景佑年间在朝官员总数达到了一万七千多人,而在唐朝贞观年间,那么大的疆域,官员总数也才七千人。

即便如此,科举每年仍在扩招,在唐朝做官,需要考进全国前三十名,但是在宋朝想要做官,只要考进前五百名就行,每年朝廷为了照顾屡试不中的读书人专门办了一个“特招”政策,平均每年招收一百多人,待遇和普通进士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综穿】美人掌中娇请大家收藏:()【综穿】美人掌中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或许有人问,科举招这么多的进士有什么用?哪里有这么多的岗位?

但是奇葩的宋朝想到了增设职位,因人设岗。

如果增设岗位还解决不了问题,收容这么多进士,那就增设机构。

中央政府在三省六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枢密院掌兵,设三司掌管天下赋税。

至于地方上的机构更是五花八门,一开始全国省级机构有十五个路,最后陆续增加到二十六个,每一路分置长官安抚使、转运使、提刑按察使、提举常平使。

路之下县有四五个官,但是其下管辖的吏、役有数十至数百人不等。

可想而知,每年因为官员的俸禄就要吃垮财政,何谈军费、民生支出?

宋婠只抛出一个钩子,只等着范仲淹来接。

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动力不足,以及君臣的不坚定,一则赵祯是迫于当时宋对西夏战争失利,又受到辽国的趁火打劫,君臣都开始感觉到外部的压力,迫不及待的想改变宋朝国内积贫积弱的国情。

但是庆历议和过后,宋朝和西夏还有辽国都达成暂时性相安无事的局面,外部威胁消失,内部又因改革派触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频频动荡不安,一下子就把性格懦弱没有魄力的仁宗赵祯吓得开始退缩。

二则是赵祯的不坚定,范仲淹一干改革派的畏缩,新政不过一年时间,赵祯和范仲淹这对君臣就在反对派的挑拨之下生了嫌隙,君主畏惧臣子结党,再加上改革派的动作太过激进,将朝廷搅和的天翻地覆,新政在虎头蛇尾当中结束了。

须知一口不能吃成一个大胖子,改革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喜欢【综穿】美人掌中娇请大家收藏:()【综穿】美人掌中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