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洛通漕◎
“……”
是……是这样吗?
蔡邕总觉得,这话听起来不太对劲。
虽然说用孙轻来举例,好像确实证明了他蔡邕的艺术创作极具感染力,不仅在太学中引发了新的风尚,还让识字不多的将士产生了美的追求,但是……
“您就别想那么多了,总之,您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大好事。
陛下满意,您画得也开心,这不就够了吗?”
蔡昭姬一把按住了父亲的肩膀,阻拦住了他试图起身继续探究的冲动,又将一支画笔重新塞入了他的手中,“工部这两日因洛阳诸位名士的反馈,又改良了一版画纸,若您此刻无事,不如再作画一幅如何?”
蔡邕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笔,只是多叹了一声:“你啊,越来越有当家做主的样子了。”
蔡昭姬坦然地应了下来:“谁说不是呢?”
或许从陛下那句“那就封官”
开始,她就已经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发觉依靠着自己的才华,也能闯荡出一片天地。
那就更要牢牢地握住笔杆,抓住这把同样有分量的刀剑!
当然,还要多谢陛下有此等领袖风范,麾下人才济济。
贾诩慢慢悠悠退朝的时候,就见蔡昭姬向着他走了过来,拱手道了声谢。
“谢我做什么?兰台有心相助陛下,借一张翠鸟图轰动太学,乃至于洛阳,这以纸代简的诏令,必有书画名家竭力推动,以便大作流传于世,与我贾诩何干。”
蔡昭姬微笑:“绘画是一门艺术,说话又如何不是一门艺术呢?”
其他的不知,反正身在御前,蔡昭姬是看得很明白,如果说谁最精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本领,那毋庸置疑就是贾诩了。
没看到那些凉州并州出身的武将,对贾文和都是敬重有加吗?
说话得说得让人接受,才是提建议的最高境界。
有这位标杆在前,她实在是受益良多,受益良多。
应当谢谢贾诩的。
贾诩也跟着笑了:“要是这样说,这份感谢我就厚着脸皮收下了,日后若要乔迁,需有一幅大作镇宅,还要劳烦兰台令为我向蔡公提一提,不吝赠予墨宝。”
“……什么墨宝?”
一个声音忽然从两人的后方杀了出来。
贾诩一转头,就见孙轻凑了上来。
不过这位陛下的心腹元从,可不是来找他的,而是来找蔡昭姬的。
孙轻两眼放光:“蔡师,蔡公又有大作了吗?”
蔡昭姬先前从容的声音一顿:“……尚未。”
孙轻有些遗憾,又立刻打起了精神:“那既然蔡公正在琢磨新画作,是不是正好有时间向我等传授一番绘画的技巧?蔡公喜好何物,我这就想办法去寻来。”
像是为了防止引发误解,孙轻连忙摆出了指天发誓的架势,又补充了一句:“蔡师大可放心,我是说用攒下的俸禄买,不是去何处抢。”
蔡昭姬:“……我明白。”
他要是真敢去抢,沮授和陈群他们负责主持推行的新律又不是弄出来当摆设的,别说他是陛下元从了,按照陛下的说法,就算是他自己也需遵守律令做事。
所以这不是送礼不送礼的问题,而是……应该怎么说呢,孙轻的理想很远大,实际操作起来却着实不容易啊!
贾诩会意地收到了蔡昭姬求救的眼神,拍了拍孙轻的肩膀:“孙将军可知道,陛下为何要将太学分成三档,又委派不同的老师在这当中教学?”
孙轻一愣,还是答道:“因为大儒的传授,对有些人来说如听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