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52章 星图布套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52章 星图布套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3 13:29: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清明前的雨丝斜斜地织进雪湖的茶园,三十台“雪湖·桂”传感器在茶丛间亮着幽蓝的屏,嫩芽布套被雨水浸得愈发鲜亮,金线绣的露珠在叶尖颤巍巍的,像真的要滚进土里。袁姗姗蹲在茶树旁,用软布擦拭传感器外壳,布套里渗出淡淡的桂花酒气——这是上周特意用薛奶奶的老法子熏过的,说是能驱茶园的小虫子。

“东边那片的光照值有点跳,”林栋举着平板电脑走过来,雨珠在屏幕上凝成细小的水纹,“你看这组数据,和西边差了5000lux,是不是探头被露水糊住了?”他弯腰拨开茶树叶,传感器的感光探头果然蒙着层水汽,蓝印花布套的嫩芽叶片上,还沾着片被风吹落的茶芽。

袁姗姗掏出随身携带的鹿皮巾,轻轻擦去探头上的水汽:“昨晚雨急,布套的防水涂层没扛住。回头让薛奶奶再浆一遍线,用今年的新桂花煮浆,比去年的更厚实。”她看着屏幕上的数值慢慢回升,忽然指着曲线拐点,“你看,正好是凌晨三点,跟江学姐说的春季流星雨时间重合,会不会是星光干扰?”

林栋调出南京大学的观测数据,雪湖的光照曲线与紫金山的流星记录在同一时刻都有个微小的尖峰。“还真有可能,”他把两条曲线叠在一起,重合度竟有70%,“江慧玲说春季星空的银河辐射比冬季强,或许会影响光敏元件。我让姜小龙加个星光滤波算法,就用她给的星图数据当基准。”

茶园深处传来姜小龙的大嗓门,他举着个布套跑来,雨水顺着裤脚往下淌:“姗姗姐!你看这个!星图和嫩芽绣在一起的布套,在雨里居然会发光!”他手里的布套确实泛着淡淡的银光,金线绣的星轨在潮湿的空气里像活了过来——这是袁姗姗偷偷加的心思,用了薛奶奶藏的银线,在桂花汁里泡过,遇水就显影。

“别乱跑!”林栋喊住他,指着茶丛里的传感器,“把这批都换成新布套,特别是光照探头那片,银线能反射杂光,说不定正好能抵消星光干扰。”他忽然想起张教授今早的电话,“农大的李教授说要带电视台来拍专题片,让咱们准备个‘传感器工作秀’,就演示从采茶到制茶的全程监测,你把酒厂的那台带过来,装在炒茶锅旁边。”

姜小龙抱着布套往回跑时,袁姗姗忽然发现林栋的白大褂袖口磨破了边,露出里面沾着焊锡的衬衫。“你的衣服该换了,”她从帆布包里掏出件新缝的袖套,蓝底上绣着小小的电路板图案,“薛奶奶说用双层棉布,耐磨,还能防焊锡烫。”

林栋接过袖套套上,尺寸刚刚好,指尖触到布面的针脚,忽然想起高三那年,袁姗姗也是这样,在他的物理竞赛准考证上缝了个桂花形状的布贴,说“能沾点灵气”。“等忙完这阵,”他看着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尖,“咱们去摘野茶,就用新传感器测测不同海拔的茶汤差异,江慧玲说她的论文正缺组对比数据。”

电视台的采访车开进雪湖时,雨已经停了。李教授陪着摄像团队走进茶园,三十台亮着银光的传感器在阳光下格外惹眼,银线绣的星轨和嫩芽交相辉映,像把天上的银河裁了片铺在茶丛里。

“这布套是真能发光啊,”摄像师举着机器凑近拍特写,镜头里的银线星轨在转动时闪闪烁烁,“比纯工业设计的传感器有故事多了,观众肯定喜欢。”他让袁姗姗演示如何给传感器换布套,当嫩芽叶片里露出感光探头时,机器后面传来一片惊叹。

“不只是好看,”林栋调出后台数据,屏幕上茶园的温度、湿度、光照曲线像三条绿色的绸带,“这套系统能把采茶最佳时机精确到小时。比如今天的湿度65%,光照lux,正是明前茶积累氨基酸的最佳状态,比传统凭经验判断的采收率提高18%。”

李教授接过话筒,对着镜头说:“这就是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清华大学的硬件、南京大学的算法、雪湖的乡土智慧,三者结合出的‘雪湖·桂’,既保持了技术精度,又带着人文温度。”他指着布套上的银线星轨,“连星光都能变成监测数据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采访间隙,江慧玲的视频打了进来。她站在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身后的光谱仪正分析着雪湖寄来的茶样。“我测了不同海拔的茶汤,”她举着检测报告,“海拔800米的茶多酚含量比500米的高23%,和你们传感器测的光照强度正相关。”她忽然把镜头转向窗外,“南京的梧桐花也开了,像雪湖的桂花一样香,等论文答辩完,我带组里的同学来雪湖,咱们办个‘茶香星夜’观测会。”

袁姗姗赶紧把镜头对准刚炒好的新茶:“薛爷爷说给你留着明前茶的头采,用传感器测过的,酸碱度5.8,正好配你们天文台的泉水。”她指着旁边的布套,“特意绣了套‘梧桐花遇桂花’的,等你来了就装上。”

摄像师趁机拍下这段跨城对话,后期制作时加了行字幕:“从雪湖茶园到紫金山天文台,数据流里的春天。”林栋看着屏幕上自己和江慧玲的脸,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学术名词——“物联网”“跨学科研究”“生态监测网络”,此刻都变成了茶园里的传感器、布套上的银线、茶汤里的数据流,真实得能摸得着,闻得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傍晚的酒厂飘着炒茶的焦香。薛爷爷把新茶装进陶罐,每个罐口都贴着张小标签,写着“采于15.2℃,lux”,旁边画着个小小的传感器图标。“这标签比我以前用的红绳靠谱,”老人笑着把陶罐放进木箱,“买家一看就知道是好时辰采的茶,价钱都能多卖两成。”

林栋和袁姗姗在整理采访素材,电脑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传感器在茶园工作的画面:银线星轨在雨里发光,嫩芽布套随着采茶人的动作轻轻晃动,后台数据像流水一样涌进数据库。“张教授说农业局要把咱们的模式在全省推广,”林栋指着邮件里的合作协议,“下个月去省城开推介会,让带五十台样机,布套得绣成各地的特色——比如给水乡的加莲花,给山区的加松柏。”

袁姗姗从布堆里翻出块新的蓝印花布,上面已经画好了莲花图案:“薛奶奶教我用金线勾莲花蕊,里面能塞水质传感器,测稻田的水位正合适。”她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个小布包,里面是片用银线绣的桂花,“这是给江学姐的论文答辩做的书签,银线在灯光下会反光,像星星落在纸上。”

姜小龙抱着台传感器冲进来说:“调试好了!星光滤波算法特别灵,刚才测夜空的星光,再也没有干扰峰了!”他把屏幕转向众人,曲线平滑得像被熨过,“江学姐说这组数据能直接用在她的《天体辐射对地面监测的影响》论文里,给咱们记大功!”

薛爷爷端来刚沏的明前茶,茶汤在玻璃杯里泛着淡淡的黄绿色。“尝尝,”他给每个人分着杯子,“这就是用传感器挑的时辰采的,比去年的甜。”林栋喝了一口,茶香里果然带着股清冽的甘,像雪湖的春雪融在舌尖。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银辉透过窗棂落在布套上,银线绣的星轨仿佛被激活,和天上的银河慢慢连成一片。袁姗姗忽然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你看,茶园的温度曲线和紫金山的星光强度曲线,在夜里居然同步起伏,像在对话。”

林栋看着那两条缠绕的曲线,忽然明白所谓的科技,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和数据,而是像这杯茶——需要清华园的“火候”,南京大学的“水质”,雪湖的“水土”,再加上无数双手的温度,才能沏出最醇厚的滋味。而那些绣在布套上的嫩芽与星轨,不过是把这些看不见的联结,用最温柔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

夜深时,酒厂的灯还亮着。袁姗姗在给新的布套描花样,林栋在调试传感器的新算法,姜小龙则在整理明天要寄给江慧玲的茶样。屏幕上,雪湖的茶园数据与紫金山的星空数据还在不断更新,像首永远写不完的诗,每个字符里都藏着春天的秘密——关于土地与星空的约定,关于代码与针脚的拥抱,关于所有平凡日子里,悄悄生长的希望。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