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 第142章 厂房里的晨光

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 第142章 厂房里的晨光

作者:地图好陌生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11-23 13:29:55 来源:全本小说网

惊蛰的雷声刚过,雪湖镇外的旧厂房就热闹了起来。林栋踩着满地的碎砖往里走时,皮鞋跟磕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回响,惊飞了梁上的几只麻雀。厂房的玻璃早被顽童敲碎了大半,晨光透过破洞斜射进来,在积灰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传感器屏幕上跳动的波形。

“这里以前是罐头厂,”袁姗姗抱着一卷图纸从后面跟上来,发梢沾着点草屑,“薛爷爷说三十年前红火过,后来交通不便就倒闭了。你看这梁架多结实,改造成车间正好,省得重新打地基。”她展开图纸,铅笔勾勒的线条在晨光里泛着淡蓝,“我让设计院的朋友加了个采光井,正好对着装配线,白天干活不用开大灯。”

林栋的指尖划过墙角的钢筋,锈迹簌簌往下掉:“承重没问题吧?咱们的自动化设备不轻,尤其是波峰焊炉,得做个混凝土基座。”他蹲下身,捡起块碎砖在地上画了个方框,“这里放测试台,那边是物料架,装配线从东头走到西头,正好形成闭环,和东莞工厂的布局差不多,工人上手快。”

“早想到了,”袁姗姗从图纸夹里抽出张明细表,“设计院算过承重,每平方米能扛500公斤,波峰焊炉才300公斤,富余得很。”她忽然指着厂房尽头的小隔间,“那间改造成实验室怎么样?带窗户,通风好,校准传感器正合适。”

林栋走过去推开门,隔间里积着厚厚的灰,却意外地干净,墙角还留着当年罐头厂的标语:“质量是生命线”。他忽然笑了:“不用改标语了,正好给咱们当座右铭。”他掏出手机拍照时,镜头里恰好框进袁姗姗的身影——她正踮着脚量窗户尺寸,毛衣的红色在灰暗的厂房里格外显眼,像朵早春的花。

姜小龙骑着辆三轮车轰隆隆闯进来时,车斗里的工具叮叮当当响成一片。“搞定!”他跳下车,脸上沾着机油,“刚才去镇农机站借了台冲击钻,还有五袋水泥,够不够打测试台的地基?”他指着车斗里的钢筋,“这是王铁匠给咱们截的,比建材市场的便宜三成,还保证是国标!”

袁姗姗拿起钢筋掂了掂,又用卡尺量了量直径:“确实够粗,比图纸要求的还多2毫米。”她转头看向林栋,“下午就把测试台的基座打起来?我让薛爷爷叫两个镇上的瓦匠来帮忙,他们干了一辈子活,比城里的施工队靠谱。”

“可以,”林栋踢开脚边的碎砖,“我去买模板,姜小龙你负责清理实验室,把里面的杂物都搬到外面,下午咱们铺防静电地板。”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把东莞带回来的那台旧示波器也搬来,先在实验室搭个临时测试系统,免得耽误传感器校准。”

中午在镇上吃面条时,薛爷爷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拎着个布包。“这是我托人从县城买的图纸,”他解开布包,露出几本泛黄的册子,“当年罐头厂的基建图,连地下水管怎么走都标着呢,省得你们瞎刨伤了管线。”他喝了口面汤,咂咂嘴,“瓦匠我叫好了,是老陈家父子,当年盖罐头厂时他们就在,知道哪里的地基硬。”

袁姗姗翻着基建图,指尖在水管线路上划过:“太好了!省得请勘探队,能省小两千块。”她忽然抬头,“薛爷爷,您帮着问问镇上的妇女主任呗?看有没有在家闲着的大姐,咱们招装配工,不用太年轻,手脚麻利就行,离家近还能照顾孩子。”

“早问过了,”薛爷爷笑得眼睛眯成条缝,“王寡妇家的大妞,还有老李家的二丫头,都是初中毕业,在电子厂打过工,一听咱们在镇上开公司,立马就说要来。”他往林栋碗里夹了块排骨,“你们可得给人家开足工钱,别学那些黑心老板。”

“放心吧薛爷爷,”林栋把排骨又夹回去,“基本工资加绩效,干得好多拿奖金,年底还有分红。”他想起在东莞工厂看到的薪酬表,“比城里电子厂高两成,还管午饭,薛爷爷您监督着,要是少了一分钱,您第一个砸我的摊子。”

薛爷爷笑着骂了句“小兔崽子”,眼里的欣慰却藏不住。袁姗姗看着他们斗嘴,忽然觉得这碗普通的阳春面,比东莞工厂的工作餐还香——面条里有家的味道,有雪湖的烟火气,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暖意,像厂房里漏进来的晨光,悄悄铺满了心底。

下午的厂房里响起了冲击钻的轰鸣。林栋扶着模板,陈瓦匠的儿子正往里面倒混凝土,灰色的浆体在震动棒的作用下咕嘟冒泡,像传感器校准液里的气泡。袁姗姗站在旁边,手里拿着水平仪,时不时喊一声“左边高了”“右边再垫块砖”,声音清亮得盖过了机器的噪音。

姜小龙在实验室里忙得满头大汗,他把旧示波器摆在窗台上,又从三轮车里搬来几个纸箱——里面是从实验室带来的校准设备,恒温箱、频谱仪、万用表,每台都用泡沫裹得严严实实。“姗姗姐你看,”他擦了把汗,“我把咱们获奖的那台传感器也带来了,放实验室当镇店之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袁姗姗走过去,轻轻擦掉传感器外壳上的灰,“雪湖·桂”的桂花印在阳光下泛着细闪。“等厂房收拾好,就把它放在前台,”她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商标注册证下来了,我昨天去邮局取的,红色的本本,可好看了。”

林栋打完最后一段地基,直起身时腰差点闪了。袁姗姗递过来瓶水,瓶盖已经拧开了:“歇会儿吧,看你脸都白了。”她的指尖不经意碰到他的手背,像有微弱的电流窜过,两人都愣了一下,又慌忙移开目光,像当年在雪湖溪边第一次碰传感器探头时那样。

夕阳西斜时,测试台的基座已经凝固成灰白色的方块,像块巨大的豆腐。姜小龙把校准设备摆进实验室,示波器的屏幕亮起来,跳动的波形在暮色里格外清晰。袁姗姗站在厂房中央,看着满地的工具和半成品,忽然觉得这里已经有了家的模样——不是冰冷的流水线,而是有薛爷爷的唠叨、瓦匠的笑声、还有他们三人的脚印。

“晚上去我家吃饭,”薛爷爷收拾工具时说,“让你婶子杀只鸡,给你们补补。”他看着暮色中的厂房,忽然叹了口气,“当年罐头厂倒闭时,我以为这地方就废了,没想到你们年轻人又给盘活了,好啊,真好。”

锁厂房门的时候,林栋忽然发现门轴上刻着模糊的字,凑近了才看清是“1985”。“比咱们岁数都大,”他笑着说,“等公司走上正轨,给它办个‘三十岁生日’。”

袁姗姗的指尖划过那些刻痕,忽然想起创业计划书上的那句话:“让老厂房长出新科技”。她抬头看向林栋,发现他也在看自己,暮色在两人之间织了层薄纱,像传感器里那层保护信号的屏蔽膜。

“明天该铺防静电地板了,”林栋的声音在暮色里有些发沉,“我去买材料,你盯着装配线的预埋件,别让工人放错位置。”

“嗯,”袁姗姗点头,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是用厂房的碎砖刻的小桂花,“刚才在墙角捡的,质地还行,你看能当公司的奠基纪念不?”

林栋接过来,砖块的棱角被她磨得很光滑,桂花的纹路虽然简单,却看得出来用了心。“能,”他握紧那块砖,掌心传来粗糙的暖意,“等厂房竣工,就把它嵌在前台的墙里,旁边刻行字:‘始于雪湖,成于匠心’。”

晚风带着点凉意吹过,厂房周围的田埂里,新草已经冒出了绿芽。姜小龙骑着三轮车在前面走,车斗里的工具还在叮叮当当响,像支不成调的歌谣。林栋和袁姗姗走在后面,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时不时交叠在一起。

“你说,”袁姗姗忽然开口,声音很轻,“等秋天桂花盛开时,咱们的第一条生产线能投产吗?”

林栋看着远处雪湖的轮廓,水面在暮色里泛着银灰:“一定能。”他顿了顿,补充道,“到时候就在厂房门口种棵桂花树,和雪湖后山的那棵一样,让传感器从生产到出厂,都闻着桂花香。”

袁姗姗的脚步顿了一下,没说话,只是把手里的图纸往他那边挪了挪,让两人的影子在图纸上重叠成一片。晚风里,仿佛已经能闻到桂花的甜香,混着焊锡的金属味、混凝土的潮气、还有些别的什么,酿成了属于“雪湖智能科技”的,独一无二的味道。

远处的镇子里亮起了灯,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林栋知道,这间老厂房里即将发生的故事,不会比东莞的流水线更宏大,却会比任何精密的传感器都更懂得——什么是根,什么是家,什么是藏在代码与数据背后,最温暖的刻度。

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