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7年芒种,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试验田里,抗旱高粱的红穗子在热风里翻涌。
李阳蹲在田埂上,指尖捏着一粒饱满的谷粒——这粒种子里藏着中国西北的耐旱基因,裹着沙漠治理团队改良的抗风沙外壳,连包装纸都印着跨代际创新实验室设计的"
共生图腾"
像极了当年他饿肚子时攥在手心的半块红薯干。
不远处,穆萨的侄子正用智能农具给玉米授粉,设备的履带纹路是从防沙障学来的,操作面板上"
浇水施肥"
的图标被老农民改成了部落符号,"
就像李爷爷说的门吸,得刻上自家记号才顺手"
全息投影里,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正给非洲农民演示"
适老化元宇宙"
里的虚拟种植课,退休教师周奶奶的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
这谷子得像哄娃娃那样,渴了就得喂水,可不能等蔫了才管。
"
粮食合作的巧思,藏在"
让种子带着老农民的汗,技术认得土地的脾气"
的贴心里。
李氏的"
饱暖计划"
不叫"
国际农业援助项目"
而叫"
给每块地找能长的粮"
合作模式不搞"
单向输出"
专做"
结亲式帮扶"
——给非洲的抗旱种子配"
中国老把式"
(退休农民跟着去田间,教"
看天浇水闻土施肥"
的土法,说"
这是给技术搭个土戏台"
);把中国的杂交水稻改成"
非洲口味版"
(口感更像当地的珍珠米,不像"
外来客总透着生分"
),项目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