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文始证道录 > 第18章 关城渐安定

文始证道录 第18章 关城渐安定

作者:玄同道友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6 06:50:25 来源:全本小说网

秋分时的函谷关,被一层薄薄的晨雾裹着,像浸在牛乳里的玉璧。雾霭从黄河渡口漫过来,沿着城墙的砖缝往上爬,给垛口的棱角镀上一层毛茸茸的白,却掩不住关内袅袅的炊烟。东门外的田垄里,新收的粟米秸秆码成整齐的垛,像一个个矮胖的稻草人。农夫们弯着腰,镰刀在晨露里闪着光,起落的节奏竟与天幕上镇星移动的速度暗合——天刚亮时,镇星像颗温润的玉珠悬在东南角,他们便从东头的田开始割,镰刃切开谷穗的“唰啦”声里,混着老汉们的吆喝;日头偏西时,镇星往西南沉了沉,他们的镰刀也跟着挪到西头的田,脚步不急不缓,像与星辰达成了某种默契。

尹喜站在城楼的箭楼上,扶着被摩挲得发亮的木栏。栏柱上还留着去年犬戎偷袭时的刀痕,此刻却爬满了牵牛花的藤蔓,紫色的花瓣在雾里微微颤动。他望着田垄里的景象,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三个月前刚带回这些百姓时,他们还个个面黄肌瘦,颧骨高得像山石,眼里满是惊弓之鸟般的惶恐,见了士兵就躲。如今脸上有了肉色,颧骨处泛着健康的红,割稻子时竟有人哼起了洛阳的小调,调子虽带着点亡国的悲,尾音却拖得悠长,透着股活气,像枯木上冒出的新芽。

“先生,你看那边。”身边的王恒指着西侧的校场,他的左臂已能活动,只是抬得不高,此刻正用手指着一片晃动的甲胄。夕阳的金辉穿过薄雾,洒在操练的士兵身上,甲胄反射的光与西天的岁星交相辉映,织出一片流动的银。他们列的是“北斗阵”,七人一组,随着岁星西斜的角度变换方位——岁星在“天璇”位时,他们便如勺柄前指,矛头齐齐刺向西方;岁星移到“天玑”位,阵型又化作斗魁合围,盾牌叠成密不透风的墙。步伐整齐得像用尺子量过,踩在青石板上的“咚咚”声,竟与观星台铜漏的滴答声合上了拍。

“按《甘石星经》‘岁星左旋,阵法亦左旋’练的,”王恒见尹喜看得入神,笑着解释,“弟兄们说,跟着星星走,心里踏实,哪怕乱军真的打过来,只要抬头看一眼岁星的位置,就知道该往哪动,不容易慌。”他顿了顿,指着队伍里一个瘦小的身影,“那是洛阳来的小豆子,爹娘都没了,上个月刚够上拔甲的年纪,现在耍枪比谁都卖力,说要跟着星星练本事,再也不让人欺负。”

尹喜点头,目光转向关城的南门。那里的吊桥正缓缓放下,几个头裹青布的秦岭部落首领牵着驮货的马,马背上搭着整张的狼皮和捆成捆的药材,正被守城的士兵引着往市集走。按新订的规矩,士兵们每日卯时都要观测柳宿——柳宿主“南方蛮夷”,若星光平和如温润的玉,便放他们进外城的市集交易;若是星光带了戾气,像淬了毒的针,就闭关不纳。今日的柳宿显然是温顺的,市集上已摆开了摊子,关里的妇人用新磨的粟米换兽皮,打算给孩子做件暖袄;老郎中蹲在药摊前,用陶罐里的药膏换了捆独活,说是能治风寒。讨价还价的声音像锅里翻滚的豆子,热闹得很。

北门的黄河渡口也没闲着。几只货船正“吱呀”作响地靠岸,船夫们赤着脚踩在冰凉的跳板上,扛着从北岸换来的盐巴,盐粒顺着麻袋的缝隙往下掉,在地上撒出一片白。按规矩,渡口的管事每日要看虚宿的星象——虚宿主“北方水患”,若星光安稳如沉在水底的石,便敢开船;若是星象紊乱,像被搅浑的水,任谁给再多钱也不出航。今日的虚宿显然很给面子,河水虽有些湍急,却没起大浪,船夫们卸完货,正蹲在船头啃着关里买的麦饼,笑声顺着风飘进关城。

“先生,你看天上!”一个捧着箭囊的小兵突然指着渐暗的夜空喊道,声音里带着惊奇。

尹喜抬头,暮色已漫过城墙,天上的星子一颗颗亮起来。函谷关周边的星群果然形成了一圈明亮的光带:镇星居中,像块定盘星,光芒沉稳如土;岁星在西,带着木的生机,照亮校场的方向;太白星在东,闪着金的锐利,守着通往洛阳的路;南有柳宿,光带如垂绦,护着秦岭的峪口;北有虚宿,星光似水,镇着黄河的浪。五方星辰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像给关城镀了层银边,将外面的烽火与混乱稳稳隔绝在外。《夏小正》里“分野成环,自成一国”的预言,竟真的在眼前应验了。

他转身下了城楼,石阶上的青苔被磨得光滑,每一步都踩着熟悉的节奏。往观星台走的路上,遇见张诚正带着几个老农在晒谷场查看新收的粟米。谷粒饱满,金灿灿的堆成小山,老农们抓着谷穗搓着,谷粒落在竹筐里,发出“簌簌”的响,像春蚕在啃桑叶。“先生,按你的法子,今年收成比去年多了三成!”张诚笑得合不拢嘴,手里捧着把粟米,掌心都被染成了金,“李老汉说,这是沾了镇星的光,往年种得早了,谷穗总灌浆不足,今年踩着镇星过天田星的日子下种,穗子沉得能压弯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文始证道录请大家收藏:()文始证道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尹喜接过一把粟米,指尖碾过饱满的谷粒,确实比往年的沉实。他望向观星台的方向,那里的青铜浑仪在月光下闪着冷光,仪盘上的刻度被磨得发亮。《夏小正》《甘石星经》《道德经》几卷典籍整齐地摆在案上,风吹过,竹卷“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一个新的开始——不再是西周的残阳,而是函谷关的晨光。

关城的打更人敲起了初更的梆子,“咚——咚——”,声音沉稳,像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这声音与天上的星环一起,护着这方土地上的安宁:田垄里的粟米在仓里打着盹,校场的枪戟在月光下养着锋,市集的陶罐里盛着新酿的米酒,渡口的船缆系得紧紧的,连那个抱骨灰坛的妇人,也在新分到的屋子里,给坛子换了块干净的蓝布。

尹喜站在观星台的最高处,望着关城的灯火一盏盏亮起。东头的农舍亮了,那是农夫在给孩子缝衣裳;西头的营房亮了,那是士兵在擦拭兵器;南门的市集还有几盏灯,是守摊的老汉在数今日赚的铜钱。这些灯火与天上的星环遥相呼应,像一串落在人间的星辰,温暖而坚定。

他知道,乱世还没结束,洛阳的残烟还没散尽,犬戎的马蹄说不定哪天就会再踏近。但只要这星环还在,只要关里的人还信着“星出而作,星隐而息”的规矩,还在田垄里跟着镇星下种,在校场上随着岁星练兵,这函谷关就倒不了。

夜风带着渭水的湿气吹过来,拂过观星台的铜铃,“叮铃铃”的声里,尹喜仿佛听见了新生的脉动——那是土地在呼吸,是星辰在指引,是一个民族在废墟之上,重新扎根生长的声音。

喜欢文始证道录请大家收藏:()文始证道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