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下一帝秦始皇 > 第72章 韩非的烛火 孤独中的坚定

从甘泉宫那片令人窒息的暖香与虚伪中挣脱出来,嬴政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像是被冰冷的泉水洗涤过一遍,剔除了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只剩下一种近乎残忍的清醒。夜色中的咸阳宫,殿宇连绵的阴影如同蛰伏的巨兽,沉默地注视着他这个名义上的主人。

他没有直接回寝宫,而是屏退了大部分随从,只带着小柱子,如同一个幽灵,在空旷的宫道上漫步。秋夜的寒风吹拂着他尚且单薄的衣袍,带来阵阵凉意,却远不及他心头的冰冷。母亲的模样,那敷衍的眼神,那替他人张口的“教诲”,如同梦魇,在他脑海中反复浮现。

小柱子默默地跟在后面,看着大王那比夜色还要沉郁的背影,心里难受得紧。他想说点什么,哪怕是毫无用处的安慰,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只能紧紧抱着怀里备用的披风,准备随时给大王披上,虽然他知道,大王此刻需要的,绝不是这点微不足道的温暖。

不知不觉,他们走到了书房外。这里,是除了校场之外,嬴政唯一能感到些许自在的地方。他推门而入,熟悉的竹简和墨香气息扑面而来,稍稍驱散了从甘泉宫带回的那股甜腻浊气。

他没有点燃太多的蜡烛,只让小柱子在一张宽大的书案上点亮一盏青铜雁鱼灯。跳动的火焰将他的身影投在身后的墙壁上,拉得忽长忽短,更显孤寂。

他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落在了那几卷被他翻阅得边角都有些起毛的《韩非子》上。彷佛只有这些冰冷、尖锐、甚至刻薄的文字,才能理解他内心的孤愤与挣扎,才能给予他面对这一切的力量。

他缓缓坐下,展开竹简,直接翻到了《孤愤》与《说难》篇。往日读这些,是学习,是思考。今夜再读,却像是在与一位跨越了数百年时空的知己,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通晓统治术的人,必须有远见且明察,不明察就不能洞察**。)

嬴政在心中默念:吕不韦之“私”,在于权欲,在于架空王权,在于与太后的苟且!他必须洞察!

“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能推行法治的人,必须刚强果断而正直,不刚正就不能矫正奸邪。)

嬴政目光锐利:吕不韦之“奸”,在于专权,在于结党,在于以“仲父”之名行操控之实!他必须矫正!

“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 (大国君主的祸患,在于大臣权势太重;中国君主的祸患,在于过于宠信近臣。这是君主共同的忧患啊!)

嬴政嘴角泛起一丝冷笑:何止是患?简直是悬于头顶的利剑!吕不韦是那个权太重的大臣,而母后身边的嫪毐,不就是那个被过于“宠信”的“左右”吗?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说法适应他。)

读到这里,嬴政想起了自己试图劝谏母亲时的失败。他不了解母亲吗?不,他或许太了解了,了解她沉溺享乐、畏惧空虚的内心,正因如此,他才感到无力,因为他的“说”(劝谏)无法适应她那已被**填满的“心”。

字字句句,都像是专为他此刻的处境而写。韩非彷佛就坐在他对面,用那双看透世情的冷眼,为他剖析着这权力场上的血淋淋的真相,教导他如何在这绝境中生存、反击、乃至最终掌控一切。那种强烈的共鸣,让他因甘泉宫之行而冰封的心,重新注入了一种更加冰冷、却也更加坚定的力量。

就在他沉浸于与古人神交之际,书房的门被轻轻敲响。

小柱子连忙跑去开门,只见一位须发皆白、步履略显蹒跚的老宦官,端着一个食盘站在门口,盘里是一碗还冒着热气的羹汤和几样精致点心。这是宫中的老宦官坚伯,伺候过两代秦王,为人谨慎沉默,算是宫中的老人了。

“坚伯?”小柱子有些意外,连忙接过食盘。

坚伯颤巍巍地走进书房,对着嬴政躬身行礼,声音苍老而沙哑:“老奴参见大王。夜深了,御厨备了些夜宵,老奴想着大王或许还在用功,便送过来了。”

嬴政从竹简中抬起头,看了坚伯一眼,点了点头:“有劳坚伯了。”

坚伯将食盘放在书案一角,并没有立刻离开。他那双浑浊却历经世事的眼睛,看了看嬴政面前摊开的竹简,又看了看嬴政那在灯下显得过于沉静和专注的年轻脸庞,无声地叹了口气。

“大王,”他声音低沉,带着老年人特有的缓慢,“夜深了,仔细伤了眼。老奴记得……先庄襄王在时,也常常如此,为了国事,熬夜批阅奏章,直至三更……”

他这话像是无意的感慨,却像一把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嬴政记忆中一扇尘封的门。

父亲……庄襄王子楚。

嬴政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极其模糊的画面:一个穿着王袍的、模糊而威严的身影,在烛火下伏案书写的背影;偶尔,那身影会转过来,用手轻轻摸摸他的头,眼神里有期许,也有着他当时无法理解的沉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父亲,也曾经坐在类似的位置上,为了这个国家殚精竭虑吗?虽然他在位时间短暂,虽然他最终未能实现宏图,但他至少……曾经真正地掌控过这秦国的权柄,履行过一个君王的职责。

而如今,这责任,这沉重的、关乎亿万生民和庞大帝国未来的责任,落在了他的肩上。可他,却连批阅真正属于自己奏章的权力都没有!

一种混合着对父亲模糊的追忆、对自身处境的愤懑,以及一种更加深沉的责任感,在他心中交织。他不能辜负这份传承,不能让秦国的江山,断送在权臣和妖孽手中!

“寡人知道了。”嬴政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眼神却更加深邃,“坚伯,早些回去歇息吧。”

“诺。大王也请早些安歇。”坚伯再次躬身,缓缓退出了书房,那佝偻的背影消失在门外的黑暗中。

书房内重新恢复了寂静,只剩下烛火燃烧的细微噼啪声。

嬴政没有去动那碗羹汤,他的目光重新回到《韩非子》上,但心境已然不同。他沉默了片刻,忽然开口,像是对小柱子说,又像是对自己宣告:

“小柱子,你看。”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经过淬炼的、冰冷的觉悟,“这世上,人心难测,亲情凉薄。最终能依靠的,唯有自己的力量,和属于自己的智慧。”

小柱子似懂非懂地看着他,只觉得大王此刻的眼神,比外面的夜色还要深沉。

嬴政继续说道,语气中不再有之前那种少年意气的愤怒,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清醒:“君主,本就是孤身一人。唯有站在孤高的顶点,抛却无谓的情感依赖,方能洞察一切迷雾,掌控一切变数。这,或许就是为君者的宿命。”

他不再仅仅将阅读《韩非子》视为一种学习任务,或是情绪的发泄。他开始将其视为武装自己、准备未来那场不可避免的斗争的武器。他拿起笔,蘸了墨,却没有在空白的竹简上抄写,而是拿出了几卷记录着近日朝政动向、由吕不韦府邸流出的(或公开或半公开的)政策文牍副本。

他开始有意识地,将韩非的思想作为工具,来分析吕不韦的每一项政策。

比如,看到一份关于加大对关东士人招揽力度的提议,他会在旁边空白处用小字批注:“此为结党乎?《韩非子·爱臣》:‘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与不具也。’”(大臣之所以不弑杀君主,是因为党羽还未具备。)

看到一份关于减免某地赋税的奏报,他会思考:“此为邀买人心乎?亦或确有实情?需核实当地仓储与邻郡对比。《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就是刑罚和奖赏。)吕不韦此举,是在行使“德”(奖赏)之权,但其目的为何?

他甚至开始尝试揣摩吕不韦每一个人事任命背后的深意,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是为了安插亲信?还是为了对付潜在的政敌(比如楚系势力)?

他将自己的思考、疑虑、判断,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记录在那些竹简的边缘或夹缝中。这些批注无人可看,无人可交流,更像是一种孤独的头脑风暴和战略推演。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一切的傀儡,而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分析者,一个在黑暗中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猎手。

成长的烦恼,少年的屈辱,亲情的失落,在这孤独的烛火下,正被一点点地锻造、淬炼,转化为一种更加可怕的东西——一种孤高的决心,和一种冷酷的、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理智。

他知道,这条路很长,很孤独,布满荆棘。但他别无选择。

而就在他于深宫中凭借韩非的智慧武装自己时,宫墙之外,那位权倾朝野的“仲父”,也正在筹划着一件足以震动天下、彰显其文治功绩与文化权威的大事。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交锋,即将拉开序幕。

喜欢天下一帝秦始皇请大家收藏:()天下一帝秦始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