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114章 报应十三(崇经像)

1、费崇先

泰始三年的江南,春雨初歇,吴兴城的青石板路上还泛着水光。费崇先推开木窗,深深吸了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今日是他受菩萨戒的日子。

自少年时与佛法结缘,他已在这条路上行走了十余年。邻里们记得,这个清瘦的年轻人总在破晓时分起身诵经,夜深时还能看见他窗前的灯火。他修行的精进,在吴兴是出了名的。

“崇先兄,准备好了吗?”好友谢慧远踏着晨雾而来,“家中佛堂已布置妥当。”

费崇先点点头,将早已收拾好的行囊背起。按照仪规,他需在谢家斋戒二十四日。

谢家的佛堂清净雅致,檀香袅袅。费崇先将随身带来的鹊尾香炉郑重置于案前——这是跟随他多年的旧物,青铜炉身已磨出温润光泽。

戒期前三日,一切如常。他每日只在佛堂静坐、诵经、听法师讲经,连用斋时都不曾离开。到了第三夜,月华如水,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青砖地上。

子夜时分,费崇先正凝神诵经,忽见一人推门而入。此人容貌俊朗,衣袂飘举,不似凡俗。他径直走向香案,旁若无人地捧起那只鹊尾香炉,转身便走。

费崇先心中一惊,下意识看向膝前——香炉分明还在原处,青烟依旧袅袅升起。

他怔住了。

那不凡之人已不见踪影,可炉子确实还在眼前。费崇先定了定神,这才明白刚才所见,怕是神佛示现。

“为何会如此?”他静心沉思。自擦衣裳,是新浆洗的;斋戒以来,身心皆持净戒;修行上,更不敢有半分懈怠。

目光在佛堂内巡视,最终落在角落的唾壶上。

是了,虽说是净器,终究不雅。他立即起身将唾壶撤去。

刚回到座前,那人竟又出现了——这次是捧着香炉回来。奇妙的是,在他走近的过程中,费崇先分明看见两个香炉的影子:一个在那人手中,一个仍在案上。待他走到座前,两个影子合而为一。

费崇先恍然大悟:方才被取走的,不过是香炉的“影子”。

这一刻,他忽然明白了“万法唯识”的深意。器物如此,世间诸事何尝不是?一切皆由心造,心净则佛土净。

此事过后,他的修行更进了一层。

又过了些时日,他在寺中听人说起福远寺的钦尼。都说这位比丘尼精进修行,已得道果。听着众人的描述,费崇先生出向往之心,很想亲自前去拜见。

奈何戒期未满,不便远行。这个念头便在心里扎了根,每每诵经念佛时,总会想起这位未曾谋面的修行人。

一晚,他在另一位居士家中斋戒。夜深人静,烛火摇曳中,忽见一位尼师悄然立于斋席前。她神态庄严,身披赭布袈裟,静静地站在那里,既不说话,也不移动。

费崇先屏住呼吸,不敢惊扰。约莫过了一顿饭的工夫,尼师的身影渐渐淡去,如朝露般消失在晨光中。

他心中澄明,知道这定是钦尼感知到他的诚心,特来相见。

次日,他寻到去过福远寺的人详细询问钦尼的相貌衣着——果然与昨夜所见一般无二。

二十四日斋戒圆满那日,谢慧远前来接他回家。见费崇先神色更加沉静,目光更加清明,不禁问道:“这些时日,可有所得?”

费崇先微笑道:“见得炉影双照,方知万法唯心;蒙尼师不请自来,始信精诚所至。”

是啊,这世间的奇妙,往往就藏在日常修行的一点一滴中。当你真心向往光明时,光明自会以各种方式与你相遇——或许是香炉的影子,或许是不请自来的圣者,又或者,只是内心深处那一念的清明。

后来的岁月里,费崇先依旧在吴兴城中安静地修行。有人问起他这些经历,他总是平和地说:“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只要你足够虔诚,该来的,总会来。”

那只鹊尾香炉,他一直用到老。炉中的香灰越积越厚,就像岁月中的智慧,沉静而绵长。

2、魏世子

梁郡的初夏,荷风送香。魏家宅院深处,传来木鱼声声,伴着袅袅檀烟,在午后阳光下织成一片宁静。

魏世子跪在佛堂蒲团上,已有两个时辰。这位年过五旬的长者,是城中知名的居士,奉佛精进已有二十余载。他身后,一双儿女随着父亲礼拜,神情专注。唯独正座上的魏夫人,虽也坐在佛堂,手中却还捻着账房的钥匙,眉间锁着一丝不耐。

“整日诵经念佛,能当饭吃么?”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魏家小姐今年十四,单名一个“莲”字。她随父兄持斋多年,却因母亲不允,至今未曾正式读经。此刻她跪在兄长寿身侧,目光清澈如莲叶上的露珠。

谁也没想到,那竟是魏莲最后一次在佛堂礼拜。

三日后,魏莲染了急症,高烧不退。梁郡最好的郎中来了又走,只留下摇头叹息。第七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魏莲的手终于从母亲紧握中滑落。

魏夫人的哭声撕心裂肺。魏世子闭目合十,手中的念珠却断了线,檀木珠子滚落一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家人准备后事时,第七日黄昏,魏莲的睫毛忽然颤动起来。

“水...”微弱的声音从她苍白的唇间溢出。

满室皆惊。魏夫人手中的药碗“哐当”落地,她扑到女儿床前,颤抖着手抚摸女儿的面颊。

魏莲缓缓睁眼,目光却越过泪眼婆娑的母亲,望向站在床尾的父亲:“爹爹,请设高座,备《无量寿经》。”

这请求让众人愕然。魏莲自幼持斋,却因母亲阻拦,从未正式读经,如今死而复生,第一句话竟是这个?

魏世子不及细想,即刻吩咐下人布置。不多时,佛堂内高座设好,经卷供奉。

魏莲在母亲搀扶下走上高座。她翻开经卷,清亮的诵经声流淌而出,字字清晰,句句流畅,仿佛这经文早已镌刻在她心中。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魏夫人怔在原地——女儿何时学会了这些?

一部经诵毕,魏莲转向父亲,声音轻柔却坚定:“女儿死后,魂归无量寿国。在那里,我见到了爹爹、兄长,还有我自己。”

她微微闭目,似在回忆那极乐胜景:“七宝池中,有三朵芙蓉大花,含苞待放。修行人告知,那便是我们三人将来化生之处。”

魏世子与儿子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震撼。

“可是...”魏莲睁开眼,望向母亲,目光悲悯,“池中寻遍,唯独不见母亲的那一朵。”

魏夫人踉跄后退,扶住门框才站稳。

“母亲因不曾信佛,无缘极乐。”魏莲声音哽咽,“女儿不忍母亲独受轮回之苦,特恳请佛菩萨准我暂返人间,将此讯相告。”

话音方落,魏莲身子一晃,再度昏厥。

这一次,魏夫人哭喊着扑到女儿身边,却不是为女儿的“离去”,而是为自己多年的愚痴。

“我信!从今往后,娘也信佛!”她紧握女儿尚有余温的手,对天起誓。

说也奇怪,魏莲这次昏睡不过半日,再醒来时,已与常人无异。只是对还魂之事,记忆模糊,唯记得那池中莲花的景象。

自那日后,魏家佛堂多了一个虔诚的身影。魏夫人不仅自己精进修行,更将家中偏房改建为静室,供四方僧侣暂住。她常说:“若非女儿舍命相告,我至今仍在迷途。”

岁月流转,魏家儿女各自成家,皆传承了父亲的信仰。而魏家后园的七宝池畔,每年夏日,总有莲花盛开,其中三朵并蒂而生,格外硕大洁净。

街坊都说,那是魏家三人精诚所至,感应道交。

多年后,魏夫人临终前,将儿孙唤至床前,含笑说道:“我昨夜梦见七宝池中,我的那朵莲花,终于开了。”

她安详闭目,手中念珠温热。

魏世子后来在笔记中写道:“佛度有缘人,这‘缘’字,有时需要至亲以性命为引。我女魏莲,便是她母亲得度的因缘。”

一池莲花,度化一个灵魂。这世间的因缘奇妙,有时需要穿越生死,才能让迷途的人看见彼岸的光明。魏莲用一场生死轮回,换得母亲一念回心——这或许就是佛法中,最慈悲的示现。

3、何昙远

元嘉十七年的冬夜,庐江何府笼罩在一片素白之中。御史中丞何万寿的棺椁停放在正堂,白幡在寒风中轻轻摇曳。

十八岁的何昙远跪在灵前,已经三天水米未进。他本就清瘦的身形,在丧父之痛中更显单薄,仿佛随时会随风而去。

“远儿,用些粥吧。”母亲捧着瓷碗,泪眼婆娑。

何昙远缓缓摇头,目光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灵位。他是家中独子,自幼随父习儒,又皈依佛法,持菩萨戒已有三年。如今父亲骤然离世,他觉得自己的天塌了。

夜深时,他独自在佛堂诵经。念珠在指间一粒粒转过,泪水却止不住地滴落在经卷上。

“若能以我精诚,感应佛力,愿知父亲往生何处...”他向着佛像深深叩拜。

次日,他请来寺中僧众,在府中举行为期七日的法会。何昙远每日随着僧众诵经念佛,忏悔宿业,期盼能有所感应。

然而三日过去,一切如常。

“居士心诚,佛必知之。”僧舍法师见他日渐憔悴,温言劝慰,“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切莫因一时无应而退转。”

何昙远点头称是,心中却愈发沉重。

第四日深夜,法会早已结束,僧众都已安歇。何昙远独自在佛堂转经,木鱼声在静夜中格外清晰。

忽然,他放下木鱼,轻声歌诵起来。那歌声清越悠扬,完全不似他平日的声音。

僧舍法师被惊醒,披衣来看,只见何昙远面向西方,容光焕发。

“法师!”何昙远转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神采,“我见佛身黄金色,光焰丈余,幡花翼从,充满虚空。佛自西而来,呼我速去。”

僧舍法师怔住了。眼前的何昙远一扫往日的羸弱,整个人神采奕奕,仿佛脱胎换骨。

何昙远走向香案,取过香盒,将香末轻轻撒向空中。又走到窗前,摘下一朵园中残菊,向天抛洒。那动作从容优雅,仿佛不是在冬夜的丧宅,而是在春天的花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远儿!”何夫人闻声赶来,见状泪如雨下,“你今若去,不念为娘了吗?”

何昙远转头望向母亲,目光清澈如水,却终究没有回答。他缓缓卧倒在蒲团上,面容安详。

府中亲友闻讯而来,见这般景象,无不肃然。奇怪的是,众人心中并无太多悲戚,反而生出一种莫名的庄严与宁静。

五更时分,何昙远在众人的念佛声中安然闭目。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自他周周散发开来,渐渐弥漫整个宅院。

这异香在何府萦绕了整整七日方才散去。街坊邻里都说,从未闻过这般清雅芬芳的气息,不是花香,不是檀香,倒像是传说中的莲香。

僧舍法师后来在寺中为何昙远立了往生牌位。他常对弟子们说:“何居士以纯孝之心,感得佛亲来接引。这便是我等修行人的榜样。”

何夫人虽痛失爱子,却从儿子的往生中得到了莫大安慰。她从此皈依佛门,精进修行。每年冬日落雪时,她总要在佛前供上一枝白梅。

“远儿去见佛了,”她常对前来探望的亲友说,“我们母子,终有再见之日。”

府中老仆后来回忆,公子往生前那晚,他曾见西天有一片金光,原以为是错觉,如今想来,怕是佛光接引。

岁月流转,何府后来的主人换了几茬,却总有人说起那个冬夜的异事。有人说在月明之夜,还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莲香;也有人说,曾在佛堂见过一个清瘦的身影,面向西方虔诚礼拜。

何昙远的故事,就这样在庐江一带流传开来。一个至诚孝子,用他十八岁的生命,为世人示现了净土的真实。他以孝心感通佛力,以精诚超越生死——这或许就是佛法最深刻的启示:一念至诚,可通佛国;一心清净,能越轮回。

那缕萦绕何府七日的异香,从此永远留在了世间信众的心中,成为净土不远的最好证明。

4、陈秀远

元徽二年的七月,临湘县的夏夜闷热得没有一丝风。六旬老人陈秀远躺在竹席上,望着漆黑的屋顶,久久不能入眠。

这位曾任湘州西曹的老人,如今客居在此,鬓发早已斑白,唯有心中的信仰愈发坚定。自少年时皈依三宝,至今已近五十年,晨钟暮鼓从未间断。

“众生轮回,生死流转,我这一生,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念头忽然清晰地浮现在他心头。他翻了个身,面向西方合掌,默默祈愿:“若能示我前世因缘,虽在梦中,也当诚心领受。”

夜色深沉,屋里没有点灯。就在这万籁俱寂之时,枕边忽然亮起一点萤火,流光飞舞。那光芒越来越盛,转眼间满室通明,连窗外的夜空也亮如白昼。

陈秀远惊坐而起,双手合十,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

更奇异的事发生了——庭院上方的夜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座楼阁桥梁,雕栏玉砌,彩槛生辉,就那样悬在四五丈高的虚空中。他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只觉得身子一轻,竟已坐在了桥栏之侧。

桥上行人往来,衣着打扮与常人无异。陈秀远正自惊疑,见一位三十岁上下的妇人走来,身着青袄白裙,在他面前停下脚步。

未及言语,又一位白衣妇人款步而来。她梳着偏环髻,手捧香花,对陈秀远温言道:“你前身便是我。”说着将手中香花轻轻一扬,“因以此花供养佛陀的功德,得以转世为你。”

她又指向先前那位青白衣裙的妇人:“这又是我之前的身。”

话音落下,两位妇人相视微笑,转身离去,身影渐渐淡入桥上的流光溢彩中。陈秀远想要追问,却见整座桥阁开始慢慢消散,如同晨雾遇日,渐渐隐去。

待他定神再看,自己仍躺在竹席上,屋内依旧漆黑,只有远处传来三更的梆子声。

这一夜之后,陈秀远似乎变了一个人。他依然每日诵经念佛,但眉宇间多了几分通透。有人见他常在庭中那棵老槐树下静坐,一坐就是半日。

“老先生在等什么吗?”邻家孩童好奇地问。

陈秀远抚须微笑:“不是在等,是在看。”

看什么?他不说,别人也不懂。只有他知道,自那夜之后,他眼中的世界已然不同。那桥上的两位妇人,分明是他前世的前世,如同一条无尽的因果链,在时空中绵延。

有时他路过市集,看见卖花的妇人,会想起那夜白衣女子手中的香花。原来一瓣心香供佛,竟能成就来世的因缘。这世间的因果,细想来实在妙不可言。

一年后的同一天,陈秀远安然离世。那日正是七月中,据说他临走前,特意让弟子在枕边供了一束新采的莲花。

“师父最后说了什么?”后来有人问。

侍奉的弟子回忆道:“师父说,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串无尽的念珠上的某一粒,既承前因,也启后果。”

这话传开后,临湘县信佛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开始相信,这一生的善恶,都会在来世结果;这一世的境遇,也都与前缘相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许多年后,还有人说起那个七月的夜晚,说起陈秀远在梦中见证的因果。那个故事越传越远,越传越详,仿佛每个人都亲眼见过那座横跨虚天的桥阁,见过那两个指点迷津的妇人。

其实重要的不是故事的真假,而是它给世人带来的启示:生命如同一场无尽的接力,每一个善念、每一次善行,都在为未来的自己铺设道路。就像那夜的白衣妇人,因着一瓣心香的供养,成就了来世更好的自己。

这或许就是陈秀远那夜最大的收获——明白了生命的流转不是虚无的轮回,而是步步莲花的前行。每一世都是前一世的延续,也是后一世的根基。如此想来,当下这一念一行,岂不更加值得珍重?

5、葛济之

句容的春日,溪边的桑林新绿初绽。葛家宅院里,织机声声,与檐下风铃相应和。

纪氏坐在织机前,素手投梭,经纬交织。她是葛济之的妻子,虽已年过三旬,眉目间仍保有少女时的清雅。作为葛洪的后人,葛济之一心慕道,炼丹修真的炉火终年不熄。而纪氏虽也敬重夫君的信仰,心底却始终向着佛法。

“夫人何不随我修行仙道?”葛济之曾这般相邀。

纪氏浅笑摇头:“妾身愚钝,只知念佛。”

她确实愚钝——愚钝到不论寒暑,每日必在佛前焚香礼拜;愚钝到每次路过寺庙,总要进去供上一枝野花;愚钝到织布时,心中还在默诵佛号。

这日午后,她如常织布。梭子在手中来回,发出有节奏的轻响。忽然,织房内光华大盛。

纪氏抬头,但见原本薄阴的天空豁然开朗,天光清朗异常。她不觉放下梭子,仰首望去——

西方天际,如来金身巍巍显现,宝盖幢幡漫空遍野,将整片天空映照得金光流转。那光芒温柔却不刺眼,庄严中带着慈悲。

“经中说的无量寿佛,莫非就是今日所见?”纪氏心中欢喜涌动,当即俯身叩拜。

她匆匆起身,穿过庭院,推开丹房的门。葛济之正在炉前守候,丹砂在鼎中微微作响。

“夫君,快来看!”纪氏拉着他的衣袖,声音因激动而轻颤。

葛济之随妻子来到院中,抬头望去,果然见半身佛像庄严显现,诸般幡盖簇拥周边。虽然他只能看见半身,但那殊胜景象已让他屏息。

夫妇二人并肩而立,一个道袍飘飘,一个布衣素净,在这不可思议的景象前同时合掌。

金光渐渐隐没,天空却愈发绚丽。云霞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五色交辉,将整个句容乡里笼罩在一片祥光之中。左邻右舍纷纷出门观看,老人们拄杖惊叹,孩童们指着天空雀跃。

这奇景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才慢慢散去。

当晚,葛济之罕见地没有守在丹炉前,而是与妻子在院中品茗。

“今日所见,莫非就是佛经中说的极乐圣境?”他望着西方天际,那里已恢复如常,只剩一弯新月。

纪氏为他斟茶:“夫君炼丹,求的是长生;妾身念佛,愿的是往生。今日佛现真容,或许是在告诉世人,佛道虽殊途,终究同归。”

葛济之沉吟良久。他想起祖上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仙法欲静寂无为,忘其形骸。”而佛家讲空寂,似乎确有相通之处。

自那日后,葛家的丹房旁多了一间静室。纪氏依然每日织布念佛,葛济之依然炼丹修真,但每逢初一十五,夫妇二人会一同在静室中打坐。一个默诵《黄庭经》,一个持念阿弥陀佛,互不干扰,却又和谐相融。

有时,邻人会见他们在夕阳下漫步,一个指着云霞说像金丹圆满,一个说似莲台盛开。虽各有所见,却相视而笑。

那年秋深,纪氏织完最后一匹绢布,在布角绣下一朵小小的莲花。她说:“这匹布不卖,要供养寺中。”

葛济之破天荒地点头赞同,还亲自将布送到山寺。老和尚接过布匹,合掌微笑:“施主家中,自有净土。”

消息传开,句容人都说葛家得了仙缘佛缘。更奇的是,此后每年春日的某个午后,西方天际总会现出片刻的祥光,虽不及第一次那般辉煌,却也足以让人想起那日的殊胜景象。

许多年后,纪氏安详往生。临终前,她对葛济之说:“妾先去净土等候夫君。”

葛济之握着她的手,第一次念了一声佛号。

他活到耄耋之年,临终那日,弟子们听见他轻声说:“见光了。”

众人望向窗外,正是春日午后,天边云彩似乎格外明丽。

葛家后人中,有的承袭道法,有的皈依佛门,但都记得祖上那段佳话:一个修道的男子与一个念佛的女子,因为一场天现异象,彼此理解了对方的信仰。

其实何必分道教佛教?那日的五色祥光,既像是金丹大道的圆满,也像是佛国净土的示现。真理从来不在门户之见中,而在那开阔明澈的天空里——它足够广大,容得下所有的虔诚与向往。

纪氏的那台织机,后来一直保存在葛家老宅。有人说在某个春日下午,还能听见织机声声,看见经线纬线在阳光下交织出七彩光芒。那光芒既不属道,也不属佛,只是纯粹的光明,如同人心中最本真的善念,穿越时空,亘古长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6、董青建

建元初年的建康城,董家宅邸内,宋氏从梦中醒来,晨光正透过窗棂。她推醒身旁的丈夫董贤明,声音还带着梦中的余韵:“方才梦见有人对我说,必生男儿,背上会有青记,可取名青建。”

董贤明时任越骑校尉,虽是行伍之人,却深信因果。他抚须沉吟:“青建...青色的建立,这是个好名字。”

数月后,婴儿呱呱坠地。接生婆惊喜道:“夫人快看,小公子背上果然有片青记,形如莲叶!”

董青建自幼便与众不同。三岁能诵诗,五岁知礼让,至**岁时,已是建康城中有名的美少年。他不仅容貌俊秀,更难得的是性情宽和,家中仆役都说从未见小公子动怒。

“建儿,今日先生又夸你了。”宋氏为儿子整理衣冠,眼中满是慈爱。

青建浅浅一笑:“母亲,先生教诲,孩儿不敢懈怠。”他的笑容如春风拂过莲塘,让人见之忘忧。

十四岁那年,州府征辟他为主簿。少年才俊,一时间成为建康城的美谈。同僚们发现,这位少年主簿处理公务时从容不迫,面对刁难也总能一笑置之。

“董主簿年纪虽轻,气度却如古之贤士。”刺史如此评价。

建元二年,皇储镇守樊汉,征召青建为水曹参军。临行那日,宋氏为儿子整理行装,不经意间看见儿子背上的青记,忽然想起多年前那个奇异的梦,心中莫名一紧。

“母亲放心,孩儿会常写信回来。”青建的笑容依然温煦。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诀。

七月十六日,董青建一病不起。医官来看过,只说是风寒,可他的身子却一日不如一日。

“不必再费心了,”青建对守在床前的同僚说,“我的气数已尽。”

十八日清晨,一直昏睡的青建忽然坐起身来,面色异常红润。他唤来母亲,声音清晰而平静:

“罪尽福至,缘累永绝。愿母亲自爱,不须忧念。”

话音未落,这个向来温和的少年忽然失声痛哭。那哭声撕心裂肺,仿佛要将一生未流的泪水一次流尽。哭声渐弱,他终于平静下来,缓缓闭上双眼,唇角还带着一丝释然的微笑。

董府上下悲痛欲绝。按照礼制,灵柩停放在斋前,准备三日后下葬。

当夜,守灵的仆役忽然听见灵前传来清晰的话语:“生死道乖,勿安斋前,自当有造像道人来迎丧者。”

众人面面相觑,这才相信是小公子显灵。

次日清晨,果然有位僧人叩门。他自称昙顺,来自南林寺。

董贤明强忍悲痛,将昨夜灵异之事相告。昙顺法师听罢,合掌赞叹:

“阿弥陀佛!贫道寺中正在建造丈八佛像,即将完工。贤公子有此感应,实乃佛缘深厚。”

原来南林寺西侧有片空地,正是安葬的吉壤。

送葬那日,建康城百姓自发前来送行。人们都说,董家公子生前温润如玉,死后异香满室,定是菩萨转世。

昙顺法师为青建主持了葬礼。仪式结束后,他对董贤明说:

“贤公子背上的青记,想必是前世修行的印记。他这一生虽短,却已还尽宿债,往生净土了。”

宋氏想起儿子临终那句“罪尽福至”,终于释然。她在儿子墓前种下一株青莲,每年花开时节,那莲花总是格外清雅。

更奇的是,自青建去世后,南林寺那尊丈八佛像的建造格外顺利。开光那日,寺中异香扑鼻,有信众说在佛像眉间看见一道青光,转瞬即逝。

昙顺法师知道,那是青建来看他心心念念的佛像了。

多年后,董贤明致仕归乡,常去南林寺礼佛。每当看见那尊庄严的佛像,他总会想起儿子背上的那片青记。

“建儿这一生,就像为他背上的青记而来,功德圆满便回去了。”他对妻子说。

宋氏点头,目光穿过大殿,望向西天云彩。她终于明白,儿子不是早夭,而是完成了这一世的使命。就像莲花开谢,看似短暂,实则自在圆满。

那片青记,或许就是通往净土的路标。而他们有幸,曾经陪伴过这位暂住人间的菩萨。

7、齐竟陵王

永明七年的夏夜,竟陵王府邸被一种罕见的酷热笼罩。烛火在闷热的空气中摇曳,将病榻前御医们晃动的身影投在墙壁上,如同不安的鬼魅。

萧子良躺在锦褥之中,意识在热毒的蒸灼下渐渐模糊。这位以文采风流着称的王爷,此刻却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汗珠不断从额角滚落,浸湿了枕上精工刺绣的莲纹。

“热毒入心脉...”他隐约听见御医的低语,接着是无奈的叹息。

就在意识即将消散的刹那,他仿佛穿越了漫长的黑暗,来到一处从未到过的所在。那里没有病痛,没有燥热,只有无边的宁静与清凉。

一尊金色佛像伫立在虚空之中,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那光芒不像烛火般跳动,也不似日光般刺目,而是一种活着的、温暖的光明。佛像的面容慈悲庄严,眼中含着无限悲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萧子良想要叩拜,却动弹不得。只见佛像缓缓抬手,手持一盏琉璃碗,碗中汤药澄澈如玉。佛像俯身,将药汤轻轻灌入他口中。

那汤药入喉的瞬间,一股清凉迅速传遍四肢百骸。多年修持佛法的他立即明白——这不是凡间的药剂,而是佛菩萨加持的神汤。

“王爷醒了!”

侍从的惊呼声中,萧子良缓缓睁眼。寝殿还是那个寝殿,但那股要命的热毒已经消散无踪。他试着动了动手臂,虽然虚弱,却再无之前的沉重痛楚。

“奇迹!真是奇迹!”御医连连称奇,“热毒竟在一夜之间尽退。”

萧子良靠在枕上,望着窗外渐明的天色。晨光中,他仿佛还能看见梦中那尊金像的轮廓。

“备轿,去鸡鸣寺。”他轻声吩咐。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建康城。竟陵王病重垂危,因梦见金像灌药而痊愈,成了朝野上下热议的奇事。

鸡鸣寺的晨钟声中,萧子良亲自为寺中金像贴金供养。住持法师合掌赞叹:“王爷平日虔诚,广修功德,方能感得佛菩萨梦中救度。”

回府的路上,萧子良望着街市上往来的人群,忽然对随行的文士们说:

“往日我们谈玄论道,终究隔了一层。如今方知,佛法不是口中的道理,而是真实的依靠。”

自那日后,这位以组织“竟陵八友”文学集团闻名的王爷,对佛法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他依然与文友们诗酒唱和,但更多的时间用来校勘佛经、供养僧众。

有一次,他问从西域来的法师:“梦中金像灌药,是心造?还是佛来?”

法师微笑答道:“如镜照影,非镜非影。王爷何必执着真假?”

萧子良豁然开朗。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昔日以为佛法在经卷中,今乃知佛法在生死际。”

三年后的同一天,萧子良在府中设斋供养僧众。席间,他取出一直珍藏的琉璃碗,对众人说:

“此碗形状,与梦中一般无二。但我深知,重要的不是碗,而是碗中承载的慈悲。”

他将碗赠与鸡鸣寺,作为镇寺之宝。

说来也怪,自竟陵王病愈后,建康城信佛的士大夫愈发多了起来。不是为求感应,而是明白了——在生死关头,终究要靠真实的修行。

萧子良晚年致力于佛经的整理刊行。临终前,他对弟子们说:

“我这一生,最珍贵的不是诗文传世,而是那个夏夜,金像手中那一碗神汤。”

弟子们后来整理王爷遗物,发现他常在诵读的《金刚经》旁批注一行小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梦中灌药之恩,不敢或忘。”

竟陵王与金像的故事,就这样在江南流传开来。有人说是他平日虔诚修持的感应,有人说是他广结善缘的果报。但无论如何,这个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信仰不是虚无的寄托,而是在最艰难的时刻,能够支撑你度过难关的力量。

就像那个夏夜,当所有的医术都无能为力时,还有一尊金像,手持神汤,穿越梦境而来。这或许就是佛法最朴素的启示——你真诚信仰的,终将在你需要时,成为你真实的依靠。

8、张逸

刑场上的风,总是带着铁锈与尘土的味道。

张逸跪在刑场中央,目光扫过四周——监斩官面无表情,刽子手擦拭着鬼头刀,围观的百姓窃窃私语。午时的日头正毒,晒得他额角渗出汗珠。

“想不到我张逸,今日要命丧于此。”他在心中默念,却意外地平静。

三个月前,他还是县衙里的小吏,虽不说前程似锦,却也安稳度日。一桩突如其来的冤案,将他卷入其中。所有的证据都对他不利,任凭他如何辩解,终究被定了死罪。

狱中的夜晚漫长而寒冷。就在他万念俱灰时,忽然想起少时随母亲礼佛的场景。那个早已被世俗琐事掩埋的记忆,此刻却清晰如昨。

“若能虔诚造像,必得佛力加持。”母亲当年的话在耳边响起。

第二日,他求狱卒找来些零碎铜铁,又托人捎来一小块金子。在昏暗的牢房里,他开始打造一尊小小的金佛。没有工具,就用石块磨;没有模具,就凭记忆塑。同牢的囚犯笑他痴傻,他却日复一日地打磨着。

“都要死的人了,还做这些无用功。”

张逸不答,只是专心致志地塑造着佛像的衣纹。指尖磨出了血,他就用布条缠上继续。每当夜深人静,他便对着未完成的金像虔诚礼拜,祈求佛法庇护。

说来也怪,自从开始造像,心中的恐惧竟渐渐平息。即便在死刑核准下来的那天,他依然按时完成晚上的礼拜。

“若命该如此,我也认了。”他对着金像轻声说,“只愿来世不再蒙冤。”

此刻,跪在刑场上,他最后想起的是今早狱卒送来的一盏清水。他小心地用清水为金像做了最后一次擦拭,那尊小小的佛像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金光。

“时辰到!”监斩官掷下火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刽子手举起鬼头刀,刀身在烈日下闪着寒光。张逸闭上眼,默念佛号。

刀落下的瞬间,只听“铿”的一声脆响,鬼头刀竟从中折断!刀尖飞旋着插入土中,而张逸的脖颈上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白痕。

全场哗然。

监斩官惊得站起身,围观的百姓纷纷跪地叩拜。刽子手握着断刀柄,双手不住颤抖——他行刑二十年,从未见过这等奇事。

“你...你使了什么妖法?”监斩官声音发颤。

张逸缓缓睁眼,摸了摸自己的脖颈,也觉不可思议。他忽然想起那尊金像,便如实相告:“罪人别无他长,唯在狱中铸造金佛,朝夕礼拜。”

监斩官立即派人去狱中取来金像。当那尊小小的佛像摆在案上时,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佛像的脖颈处,赫然有两道新鲜的刀痕,痕迹深处,竟隐隐渗着金红色的光泽,宛如鲜血。

“这...这是代你受了一刀啊!”监斩官声音颤抖,当即下令暂停行刑。

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百姓们都说张逸诚心感天,佛像显灵。案件被发回重审,真凶很快落网,张逸冤情得雪。

出狱那日,他抱着那尊金像,在众人注视下走出牢门。阳光刺得他睁不开眼,他却在光影交错间,仿佛看见佛像对他微微一笑。

他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去了城外的寺庙,将金像供奉在佛前。住持法师仔细端详佛像颈间的刀痕,合掌赞叹:

“这不是刀痕,是菩萨的慈悲印记。”

张逸从此皈依佛门,在寺旁结庐而居。每年到他蒙冤的那一日,他总会闭门诵经。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

“我不是在纪念自己逃过一劫,而是在感恩佛法慈悲。”

那尊带刀痕的金像,一直供奉在寺中,成为镇寺之宝。奇怪的是,刀痕处的金红色始终不褪,在烛光映照下,仿佛还在流动。

许多年后,张逸安详往生。弟子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他在经文旁写着一行小字:

“刀斩不断的是信念,折不断的是诚心。”

他的故事在当地流传开来。后来有人蒙冤入狱,总会想起张逸和金像的故事,于是也在狱中专心礼佛。虽未必都能感得神迹,但那份在绝境中仍不放弃的信念,却支撑着很多人等到了云开见月的那一天。

其实,真正让刀折断的,或许不是金铁之坚,而是一颗至诚之心的力量。当一个人将全部信念寄托于善法时,连命运都会为他让路。那尊金像颈上的刀痕,就像在告诉世人:这世间最坚固的,不是刀剑,而是信仰;最锋利的,不是刀刃,而是诚心。

9、释僧护

北齐年间,有个名叫僧护的和尚,住在晋州一座古寺中。此人秉性刚直,不尚空谈,唯以实修苦行为务。虽被人笑称“愚直”,却从不在意。

一日晚课毕,僧护在佛前发愿:“贫僧不求慧解,但愿在此山中雕造一尊丈八石佛,令众生见像起信。”

此言一出,寺中僧众皆面面相觑。丈八石像岂是易事?且这山中并无合适石料。

僧护却不理会众人疑虑,自此每日在山中寻觅。春去秋来,踏遍青山,终于在寺北山谷中发现一块卧石,长约丈八,石质细腻,宛如天赐。

他当即召集工匠,说明心意。匠人们抚石细看,纷纷摇头:“大师,此石半陷土中,恐难雕琢。”

僧护合十微笑:“有心则成。”

开工那日,山谷中响起叮当凿石之声。僧护亲自为匠人送水送饭,日夜不离。说来也怪,这石头看似坚硬,凿起来却颇为顺手,仿佛早有佛形隐于其中。

历时一载,佛像面容、身躯大致成型,惟背后仍与山体相连。更棘手的是,佛像面朝上仰卧,需翻转过来方能继续雕刻。

匠人用上六具拗架,数十人齐力,巨石纹丝不动。从清晨到日暮,众人筋疲力尽,只得暂且收工。

次日黎明,僧护最早来到谷中,却见石佛已然自行翻转,背面朝上,宛如有人暗中相助。匠人们闻讯赶来,无不称奇。

石像落成那日,霞光满天。众人合力将佛像请回佛堂,所过之处,异香扑鼻。

这尊石像后来屡显灵异。

北齐将亡时,晋州城危在旦夕。一日清晨,守殿沙弥惊慌来报:石佛周身汗出如雨,浸湿佛台。不出三日,晋州果然陷落。

北周灭齐后,推行灭佛之策。官兵闯入寺院,欲焚毁石像。奇怪的是,任凭烈火如何焚烧,石像始终不改其色。官兵又用绳索套住佛像,驱赶六十头壮牛欲将其拉倒,石像却岿然不动。

正当众人无计可施时,忽来一位游方僧人,不言不语,只用瓦砾土块在石像四周垒起矮墙。待官兵欲上前阻拦,僧人已不知所踪。说也奇怪,自那以后,再无人敢亵渎石像。

隋开皇十年,有盗贼潜入佛堂,窃取佛像前的幡盖。当夜,盗贼梦见一丈八金身巨人入室斥责,惊醒后汗流浃背,次日便将幡盖完整送回,并在佛前忏悔三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