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江陪着刘家兄弟早出晚归,几乎跑遍了静岚县周边,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纸坊场地。不是地方太小施展不开,就是离水源太远,要么就是价钱谈不拢。连着奔波了七八天,几个人都瘦了一圈,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和焦躁。
这日晚饭后,刘家兄弟聚在他们暂住的小院里商量对策。
“这么找下去不是办法,”
刘平皱着眉头,“合适的场地难寻,就算找到了,价钱也不便宜。咱们刚盘出镖局,手头就那五百两,买了地建了作坊,怕是就没多少周转的银钱了。”
老三刘喜烦躁地抓了抓头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实在不行,咱们回县城边上找个偏僻点的地儿?”
老四刘乐细声细气地开口:“县城附近的地价更贵……而且,造纸用水量大,还得考虑排污,在县城边上,怕是银钱不凑手。”
一直沉默的老二刘安忽然抬起头,目光扫过窗外暮色中的杨家岭,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大哥,三弟,四弟,你们觉得……杨家岭怎么样?”
“杨家岭?”兄弟三人都是一怔。
“对!”
刘安越说越觉得可行,“你们想,咱们这纸坊,关键技术是杨家提供的,主要的靠山也是杨家和王家。把作坊设在杨家岭,离得近,有什么问题随时能请教杨叔和玉丫头,省了多少奔波?
而且这地方背靠大山,取材方便,那条从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水量充沛,水质也好,正合适造纸!”
刘平沉吟着:“道理是这个道理,只是……这毕竟是杨家族人聚居之地,咱们外姓人来这里建作坊,里正和族老们能同意吗?会不会给杨家惹麻烦?”
“问问不就知道了?”刘喜是个行动派,“明天咱们就去找里正说道说道!”
第二天,刘家兄弟备了份不算厚重但很实在的礼物(一块上好的猪肉和两包点心),由杨大江陪着,去了里正杨五爷家。
没想到,杨五爷听完他们的来意,非但没有为难,反而拍着大腿哈哈大笑,脸上乐开了花:
“好事啊!天大的好事!我们正愁村里除了种地、给怀玉家送点山货,没别的进项呢!你们这纸坊要是能办起来,肯定得招人手吧?咱们村的壮劳力、半大小子,都能有个挣钱的营生!
这是给咱们杨家岭送财路来了,我哪有不答应的道理?放心,地皮的事儿包在我身上,只要不占良田,一定给你们找块又便宜又好的地方!”
杨五爷雷厉风行,当天下午就召集了几位族老商议。听说能解决村里闲散劳力的问题,族老们个个点头赞同。最终选定了村东头小河下游一片地势稍高、不易被水淹的荒地,大约十来亩的样子。里正象征性地收了二十两银子,还帮着跑前跑后办好了地契文书。
场地有了,接下来就是盖作坊。杨大江直接推荐了刚给自家盖完老宅的赵师傅。
赵师傅带着徒弟们来看过场地,听完对纸坊的大致要求(主要是需要宽敞的工棚、泡料池、碾料坊、抄纸房和烘房),拍着胸脯保证:“没问题!这活儿我接了!东家放心,这作坊比盖房子简单,老汉我一定尽快给您弄妥帖!”
舒玉得知赵师傅接手后,钻进屋里鼓捣了半天,然后拿出一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交给赵师傅。上面不仅标明了各个功能区域的位置和尺寸,还画了一些简单的排水沟、引水渠的示意图,甚至连不同工坊之间如何衔接才能提高效率都考虑到了。还有几个关键设备(如打浆用的水碓、抄纸用的纸帘床)的示意图。
赵师傅拿着那叠在他看来有些“异想天开”却又莫名觉得合理的图纸,研究了半天,啧啧称奇:“妙啊!这水碓借用水力打浆,省时省力!这纸帘床的构造也巧妙!您放心,我这就回去琢磨,保准给您做出来!”
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充足的资金(刘家兄弟卖了镖局的五百两银子大部分都投了进来),赵师傅带着徒弟和临时招募的村里壮劳力,立刻开始了热火朝天的施工。挖地基、砌墙、上梁……工地上整天叮叮当当,热闹非凡。刘家兄弟也没闲着,整日泡在工地上帮忙,和灰搬砖,什么都干。
原本刘家兄弟打算在村里先租个房子暂住,杨老爹知道后,直接发了话:“租什么房子?外道!家里空屋子还有,就住家里!要是觉得不方便,原来那边小院也空着,随便你们住!正是用钱的时候,能省则省!”
话说到这个份上,刘家兄弟又是感激又是惭愧,最终还是厚着脸皮接受了这份好意,继续住在杨家,想着等纸坊盈利了,再好好报答。
趁着建作坊的间隙,舒玉把刘家兄弟四人叫到后院,开始了她的“造纸速成班”。
她搬来一个小黑板(让赵师傅用木板刷了黑漆做的),拿着自制的粉笔,像个小夫子,从处理树皮、麻料开始的沤料、蒸煮、捣浆,到抄纸、压榨、烘干,每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还特别强调了水质、火候、搅拌力度等细节对纸张质量的影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请大家收藏:()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理论听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全是问题。老大刘平力气大,但性子急,捣料总是掌握不好力度,不是没捣烂就是溅得到处都是;老二刘安脑子活,但手上功夫差,抄纸的时候总是厚薄不均;老四刘乐心细,可力气小,搅动大缸里的纸浆没一会儿就累得气喘吁吁。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学得最快、掌握得最好的,竟然是性子最急、看起来最没耐心的老三刘喜!
一开始,刘喜对着那些繁琐的步骤直挠头,坐立不安。可当他亲手拿起工具,开始捣浆、尝试抄纸时,那股子属于工匠的专注和耐心竟意外地被激发了出来。他力气大,捣浆均匀;手腕稳,抄纸时力度把控得极好,捞出来的纸浆薄厚均匀;甚至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一些改进工具的小建议。
看着刘喜围着浆池、纸帘床,一待就是大半天,那股沉浸其中的劲儿,与平日里的暴躁莽撞判若两人,众人都啧啧称奇。
连舒玉都看得瞪大了眼睛,忍不住竖起大拇指:“三舅舅,你真厉害!”
刘喜被外甥女夸得嘿嘿直笑,露出一口白牙,挠着头道:“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就觉得这活儿干着……得劲!心里静!”
杨大川也笑道:“三哥,看来你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料啊!”
刘喜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他这双拿惯了刀剑、砸过无数匪徒脑壳的手,如今摆弄起这些柔软的纸浆来,竟比拿刀还要稳当几分。
晚饭时,颜氏看着安静了不少、甚至有些“文气”了的刘喜,忍不住打趣道:
“这可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最喜动的人,偏偏被这最磨人性子的营生给缠上了!造化弄人哟!”
刘喜被说得黑脸一红,梗着脖子道:“颜婶子,这……这造纸也挺有意思的……”
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饭桌上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忙碌的日子过得飞快,月余时间转眼即逝。在赵师傅带着人加班加点地赶工下,一座像模像样的纸坊终于在村东头立了起来。高大的工棚、整齐的泡料池、结实的碾坊、宽敞的抄纸房和带有火龙(一种土法加热装置)的烘房、库房一应俱全。
刘家兄弟看着这崭新的作坊,激动得眼圈都红了。紧接着,他们又托赵师傅在纸坊后面,紧挨着山坡的空地上,起了五间结实的青砖瓦房。这是他们为自己家准备的,打算等稳定下来就把老娘和嫂子接过来一起住。
在纸坊正式开工前,舒玉让刘家兄弟自己试着独立操作,做了几回纸。她只在旁边看着,绝不开口指导。
前两次,不是火候没掌握好,蒸煮过了头,就是抄纸时力度不均,出来的纸张厚一片薄一片,甚至还有破洞。刘家兄弟急得满头大汗,尤其是刘喜,差点把手中的纸帘床给掰断了。
舒玉依旧不说话,只是让他们自己找原因,重新再来。
到了第三次、第四次,情况明显好转。纸张的均匀度、厚薄都有了很大改善。等到第五次开炉,当刘平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完整、平滑、色泽自然的浅黄色纸张从烘干墙上揭下来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那纸张质地坚韧,触感细腻,虽不如宣纸洁白,却自有一种古朴自然的韵味,比市面上常见的普通草纸不知强了多少倍!
“成……成功了?!”刘安声音发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刘喜拿着那张纸,翻来覆去地看,激动得手都在抖。
连闻讯赶来的杨老爹、杨大江和赵师傅看了,都连连点头称赞:“好纸!真是好纸!这纸看着就结实,写字、包装都使得!”
然而,舒玉拿起那张纸,对着光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摸了摸,小脸上却没什么喜色,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嗯,马马虎虎,算是达到最低标准了。记住这个感觉,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只能更好,不能更差。”
最低标准?众人都愣住了。这在他们看来已经是极好的纸了,在舒玉眼里竟然只是“马马虎虎”?
舒玉看着他们不解的神情,解释道:“咱们这第一批纸,定位就是日常用的实惠纸,不求多精美,但一定要质量稳定、耐用。这次成功了,不代表下次也能成功。关键是形成稳定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质量标准。
大舅舅,你们要定下规矩,每一批纸出来,都要抽查,厚度、韧性、吸水性都要检查,不合格的绝不能流出作坊。”
刘平神色一凛,立刻明白了舒玉的深意,郑重应下:“玉丫头放心,我们记住了!”
刘家纸坊,就这么磕磕绊绊地,选了个黄道吉日,正式开张了。
开张前一天,舒玉特意把刘家兄弟叫到跟前,小脸严肃地再三叮嘱:“大舅舅,二舅舅,三舅舅,四舅舅,纸坊开起来是好事,但有一点千万要记住——原料!一定要把好关!
发霉的、腐烂的料子坚决不能用!泡料的水要勤换,保持干净!这可是入口……呃,是关乎纸张质量和咱们招牌的大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请大家收藏:()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刘平郑重地点头:“玉丫头你放心,舅舅记下了!咱们一定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刘安也道:“我们已经想好了,等地契办下来,就在附近买个小山头,自己种构树!到时候原料自给自足,品质也能自己把控!”
这个想法与舒玉不谋而合,她赞许地点了点头。
与此同时,舒玉和钱师父那边的水泥实验,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失败了不知道多少次,烧坏了无数小窑炉之后,他们终于摸索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原料配比和烧制温度。
最新一窑烧出来的“水泥粉”,颜色接近灰白色,加水搅拌后,凝固速度适中,硬化后的强度也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高!虽然距离真正的水泥还有差距,但已经让舒玉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她偷偷用这“土法水泥”粘合了几块瓷砖,放在角落里阴干,准备过几天看看效果。
就在这忙忙碌碌、充满希望的日子里,时间悄然滑入了八月。
这天,舒玉正在空间里查看地香泡儿的生长情况(用最开始两株地香泡儿的种子繁育的。已经成功挂果,并且品质似乎比野生的更加优良),脑海中突然响起了王霜咋咋呼呼的声音:
“玉儿!玉儿!在不在?紧急呼叫!再过十来天就中秋了!咱们娴月楼要不要弄点有特色的月饼卖?我看城里其他铺子都已经开始宣传了!咱们可不能落后啊!”
中秋?月饼?
舒玉猛地一愣,这才惊觉,不知不觉间,竟然快要到中秋节了!这段时间忙着纸坊和水泥的事情,她都快忘了时日。
她赶紧回应王霜:“在呢在呢!月饼啊……我想想。
行,这事儿交给我,我琢磨一下。要是来不及在铺子里做,就在我家或者空间里烤好了给你们送过去。”
退出空间,舒玉的小脑袋瓜就开始飞速运转起来。要做,就做点不一样的!她打算做四种口味的月饼:
第一种 ,经典的五仁月饼,馅料要足,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松子、芝麻,再加上葡萄干和玫瑰。
第二种,奶黄流心月饼,口感要细腻嫩滑,咬开能有流心效果。这个是技术活,关键在于流心馅料的调配和烘烤火候的精准控制,做成了绝对是独一份!
第三种,晶莹剔透的冰皮水果月饼,用熟糯米粉做皮,口感软糯Q弹,馅料用空间出产的新鲜水果制作,颜色靓丽,清爽不腻,肯定受女客和孩子们欢迎。
第四种,咸甜口味的火腿月饼,用火腿切成小丁,配以蜂蜜、猪油、白糖等为馅心,皮酥馅香,咸甜适口,风味独特。
午饭桌上,舒玉扒拉完碗里最后一口饭,放下筷子,清了清嗓子,宣布道:“阿爷,阿奶,爹,娘,再过十来天就中秋了。我打算琢磨几种新式月饼,放到娴月楼去卖。”
她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饭桌上的人都愣了一下。
颜氏猛地一拍大腿:“哎呦喂!瞧我这记性!光顾着忙活面饼和纸坊了,把这茬都给忘了!可不快中秋了嘛!”
元娘也掩嘴笑道:“真是忙糊涂了,日子都过忘了。”
杨大川嘿嘿一笑:“光顾着挣钱,忙的都忘了过节了!”
众人一阵笑闹,过节的气氛瞬间就浓了起来。
元娘抿嘴笑道:“是该准备起来了。玉儿想做什么月饼?”
舒玉把自己的打算说了一遍,什么五仁、奶黄、冰皮、火腿……听得大家一愣一愣的,许多名字连听都没听过。
杨大川好奇地问:“玉儿,那奶黄是啥?牛乳做的?冰皮……皮是冰做的?那不得化了?火腿不是咸的吗?”
舒玉耐心解释:“奶黄就是用鸡蛋、牛乳、糖和黄油做的馅料,又香又滑。冰皮不是冰做的,是用熟的糯米粉做的,看起来白白嫩嫩,像冰一样,所以叫冰皮。火腿月饼就是咸甜口的。”
颜氏最关心实际问题:“这些东西好弄不?都需要啥材料?阿奶让人去采买。”
舒玉掰着手指头数:“面粉、糖、油这些都好说家里有。就是牛乳怕是不好弄到那么多。还有做冰皮月饼需要的各种果子……”
她心里其实有数,牛乳和新鲜水果空间里都有,所谓的采买不过是走个流程,掩人耳目罢了。于是她对颜氏说:
“阿奶,您看着能买到什么就先尽量买什么吧,缺的我来想办法。”
颜氏听了,大手一挥:“能买到什么先尽量买!牛乳我让你爹去养牛户家问问,多跑几家,能收多少是多少。果子要是不新鲜,就用果干或者蜜饯替代!总不能被这点难住!”
“嗯!”
舒玉用力点头,笑得像只偷腥的小猫,“阿奶最好了!那咱们就准备起来?我先试着做一批,成功了就给娴月楼送去!”
看着小孙女跃跃欲试的样子,颜氏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好。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要准备多少节礼,送给哪些亲戚朋友,嘴里念叨着:
“得赶紧让大江去趟县里,多买些东西回来!今年咱们家好事多,这节也得过得像模像样!”
喜欢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请大家收藏:()双生农女与官家闺蜜种田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