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410章 父令残页,双赎之责

油布卷在风里晃出细碎的影子,苏若雪望着那抹晃动的温柔,喉间的酸涩刚要退去,却见顾承砚忽然攥紧了袖口。

他垂眼时睫毛投下阴影,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这是他心绪翻涌时的惯常动作。

"若雪,我回趟祖屋。"他声音平稳,却在转身时碰倒了墙角的染缸,靛蓝的汁液在青砖上洇开,像滴未干的墨。

苏若雪望着他疾步离去的背影,忽然想起昨夜整理账册时,他对着父亲的旧木箱发了半宿呆——那只上着铜锁的樟木箱,是顾老爷临终前亲手塞进他怀里的。

顾家祖屋的阁楼落着薄灰,顾承砚用袖口擦去箱盖上的尘,铜锁"咔嗒"一声开了。

箱底压着叠泛黄的商会档案,最上面那份封面写着"1927年顾氏绸庄年度善捐名录"。

他指尖微颤着翻开,果见末页边缘有锯齿状的撕痕,与蚕茧纸上的断口严丝合缝。

"果然。"他喉结滚动,从怀里摸出个拇指大的青瓷瓶——那是苏若雪用茜草和明矾调的秘染膏,能让残纸显影。

沾着膏体的棉签轻触断口,纸纤维遇水膨胀,模糊的墨迹竟缓缓浮出:"兰"字的下半截,像株被截断的兰草,根茎处还凝着墨点。

阁楼的窗没关严,穿堂风掀起档案页,发出簌簌的响。

顾承砚忽然想起七岁那年,父亲醉倒在祖祠的供桌前,抓着他的手腕哭:"砚儿,那年若再多筹三百银元,她就不会被送回去......"那时他不懂"送回去"是什么意思,只记得父亲掌心的温度烫得吓人,像块烧红的炭。

"承砚?"

苏若雪的声音从楼梯口传来,她抱着本鼓囊囊的盲文册,发梢沾着工场的棉絮。

顾承砚慌忙将档案塞进箱底,却见她已走到近前,指尖正抚过那页显影的残纸。

"我查了《匠人名录》。"她的手指在盲文册上轻轻叩击,"1927年顾氏赎身的匠人中,有十二人姓兰。"她抬头时眼底泛着水光,"我母亲的族亲,当年就是被卖进织坊的兰氏旁支。"

顾承砚的太阳穴突突跳着。

他想起苏若雪总在每月十五去普济寺,想起她给老匠们算工钱时总多拨半文,想起她把母亲的银梭子挂在"归兰号"机头——原来那些温柔里,早埋着未愈的旧伤。

"你父亲救过她们,却因后续无力,致其再陷牢狱。"苏若雪的声音轻得像叹息,"这不是巧合,是两代人的债。"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顾承砚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火种有鞘"。

那时他守在病榻前,只当是弥留呓语,此刻看着苏若雪眼底的光,突然懂了——火种需要鞘来护持,而鞘,是赎罪的自觉。

"走。"他抓起桌上的残纸,"去提篮桥工场。"

提篮桥的夜比往常更亮。

顾承砚让人搬来十二口铜盆,将顾家旧账本一摞摞丢进去。

火舌舔着泛黄的纸页,"赎身银违约金"这些字在火焰里扭曲成灰,周阿公抹着泪往火里添了把松枝,火星子噼啪炸响:"造孽啊,这些本子压得老匠们抬不起头......"

最后剩下的是那页蚕茧纸。

顾承砚用麻绳将它悬在"归兰号"机头下方,残纸上的"兰"字在火光里若隐若现:"此为顾家之耻,亦为顾家之始。"他转身看向围过来的匠人们,喉结动了动,"凡曾受顾家旧制所困者,其子弟可优先入'活谱工坊',免三年工钱。"

人群里爆发出抽噎声。

有老匠跪下来磕头,额头撞在青石板上咚咚响;年轻学徒红着眼眶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连方才搬砖的工人都抹着泪,把沾灰的手在衣角擦了又擦,像是要去接什么贵重东西。

苏若雪站在人群边缘,看着顾承砚被围住的背影。

他的衬衫被烟火熏得发皱,可腰板挺得笔直,像株在暴雨里扎根的树。

她摸了摸怀里的盲文册,那里夹着母亲当年的赎身契——墨迹早褪了,却还留着淡淡樟木香。

"承砚。"青鸟的声音从人群外传来。

他手里捏着那页残纸,在月光下对着自己的掌心比了比,"这指纹......"他顿了顿,将纸小心收进怀里,"我明早去工部局查档案。"

顾承砚点头,目光扫过悬在机头的残纸。

夜风卷着烧纸的焦香扑来,他忽然听见记忆里父亲的声音:"砚儿,男人的肩,要扛得起别人的命。"

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从来不是接下多少银钱田产,而是接住那些未赎的罪,未圆的愿,然后替前人,也替自己,把路走得更宽些。

青鸟在工部局档案室的灯泡下坐了整宿。

他把残页按在玻璃板上,用王老头留下的放大镜一寸寸挪,直到后颈泛起酸麻时,终于在纸角寻到半枚模糊的指纹——与档案柜最底层那本《1928年劳役登记册》封皮内侧的压痕严丝合缝。

登记册扉页写着"已故档案员周伯年",墨迹已褪成浅灰,却在青鸟指腹下烫得慌——那是王老头咽气前攥着他手腕说的"名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顾先生。"

次日清晨,青鸟带着沾着霉味的档案冲进顾家绸庄时,顾承砚正站在染坊里调试新靛蓝。

苏若雪替他系着被染缸蒸汽打湿的袖扣,听见动静抬头,见青鸟额角挂着汗,掌心摊开的残页边缘还沾着档案室的灰尘。

顾承砚的手指在苏若雪腕间顿了顿。

他接过残页,指腹擦过那枚指纹,突然想起父亲旧木箱里那封未寄出的信——落款日期正是1928年秋。"有人撕了名单。"他声音低哑,"为了掩盖顾苏两家当年的救援。"

苏若雪的睫毛颤了颤,袖扣"咔嗒"掉在青石板上。

她蹲下身去捡,却见顾承砚已抓起算盘在账桌上敲得噼啪响:"工部局1925到1930年的劳役档案,我要全部调阅。"他抬头时眼里有光,"就说顾氏要补家训,把当年善举刻进族谱。"

消息传到虹口日租界时,山本正用银匙搅着红茶。

探员弓着背把密报递上,他盯着"顾承砚翻旧案"几个字,突然笑出了声:"查吧,查得越清楚,他越知道顾家欠了多少血债。"茶盏磕在瓷碟上,溅出的茶水在密报上洇开,像朵狰狞的花。

三日后的顾家祖屋阁楼,顾承砚的衬衫后背浸着汗。

他面前堆着三十余本牛皮纸档案,封皮上的灰尘簌簌落在苏若雪递来的茶盏里。

当那页"代偿协议"从《1928年抵押登记》中滑出时,他的呼吸陡然一滞——泛黄的纸页上,"苏明远"三个字力透纸背,抵押物是顾家三处黄金铺产,用途栏写着"续赎兰氏七匠",经手人签名:王慎言。

"王慎言......"苏若雪的手指抚过那个名字,"我爹总说他是'被鬼迷了心窍'的旧友。"她抬头时眼里有雾,"原来他迷心窍前,也给过光。"

顾承砚的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前月在法租界遇刺时,那个替他挡刀的老乞丐曾喊"王爷",想起王慎言叛变后留在恒裕隆账册里的乱码——原来那些被视作汉奸罪证的数字,是两代人用命藏起的救援款。

"去提篮桥。"他将协议小心收进檀木匣,"立块碑。"

提篮桥工场的青石板被晒得发烫。

顾承砚站在"归兰号"机头前,看着石匠将"赎人者,亦曾失人;醒者前行,不弃迷途"十六个字凿进碑身。

老匠人们围过来,周阿公颤巍巍摸了摸"迷途"二字,突然哭出了声:"当年王家小爷来送赎银,手背上还留着鞭伤......"

苏若雪捧着檀木匣站在碑侧。

阳光透过织机的木棂洒在她脸上,将协议上的"苏明远"三个字照得发亮。

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深夜翻旧账,想起他临终前攥着她的手说"对不起"——原来那声对不起,不是给她,是给那些没救出来的人。

当夜的吴淞口起了薄雾。

顾承砚和苏若雪站在灯塔下,看着守灯人将新旗升上杆顶。

白底红梭,梭心一点金光,在雾里像团要烧起来的火。"我们不是来接管火种的。"他望着江面上浮动的绿灯,声音轻得像怕惊醒什么,"是来证明,有些人,从未真正熄灭。"

苏若雪没说话。

她摸着颈间母亲留下的银梭坠子,想起方才在整理母亲遗物时,那方压在箱底的蓝布帕子。

帕子边角缝着枚铜纽扣,她替母亲擦首饰时轻轻一扯——纽扣"叮"地掉在木盒里,露出内侧极小的纸条。

此刻她站在雾里,手心里还攥着那枚铜纽扣。

金属的凉意透过掌心渗进血管,她望着顾承砚被灯光勾勒出的侧影,突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织机第七轴"。

江风掀起她的裙角,她低头看向掌心里的纽扣,指尖慢慢蜷起,将那抹凉意攥得更紧了些。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