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 > 第209章 京静公主的科理尔之行

会谈落幕,新国使团即刻着手收拾行囊,为次日启程归国做准备。此次与卡隆国的磋商,虽未完全达成出发时的既定目标,却也并非毫无收获——卡隆国已承诺派遣工程师,为新国的四代机技术研发提供援助。

新国外交部副部长寻到京静时,她正立于庭院的凤凰木下,凝视着火红的花瓣缓缓落入手心。

“公主,返程航程已确认,明日上午十点的航班。”副部长递上行程单,却见京静轻轻摇头。

“我想多留几日,你们先回国向首领复命。”京静语声轻柔,目光望向科理尔市区的方向,“来卡隆国这些天,一直忙于谈判,没能好好看看这个国家。我想四处走走,你们先把合作协议交给我哥,后续我会直接向他汇报。”

副部长虽有些意外,仍点头应下:“那公主务必注意安全,有任何需求随时联系我们的驻卡工作人员。”他心中清楚,京静对此次合作成果实则并不满意,此番留下,既是想多了解卡隆国,也是盼着能寻到新的机会。

使团成员离开后,京静换上了一身便装——简约的白色衬衫配卡其色长裤,褪去了王室的华贵,多了几分学生时代的清爽。她没有动用卡隆国安排的车辆,而是让新国驻卡人员为自己协调了一辆车,带着几名随从,在卡隆国首都科理尔随意穿行。

京静沿着街边缓步而行,像普通游客般打量着科理尔的街景:街角面包店飘出焦糖香气,店主与顾客笑着闲谈;广场上,孩童围着喷泉追逐嬉戏,母亲们坐在长椅上织着毛衣;不远处的书店里,陈列着卡隆国独立战争时期的历史书籍,封面上的战士眼神坚毅。这一切,让她不由想起在瑞士读书的日子——同样是安静的街道、平和的人群,氛围却截然不同。

她曾在瑞士的课堂上,听教授阐述“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也在日内瓦的街头,见过民众举着标语游行抗议。那时她总以为,民主就该是西方的模样:多党竞争、三权分立、街头运动……回到新国后,她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如今来到卡隆国,又见到了第三种模样——这个摆脱殖民统治仅数十年的国家,虽曾内乱频发,却渐渐稳住了局势。更难得的是,这个曾长期贫穷落后的国家,在福克兰政府的带领下,短短几年便实现了军事突破,经济也飞速发展,民众脸上满是对未来的笃定。

京静走进一家咖啡馆,点了杯当地特有的薄荷茶。邻桌两位老人正聊着卡隆国的变化,一位说“十年前买台电视机都得靠进口,现在咱们自己的工厂就能造”,另一位笑着接话“上次孙子说想当航空工程师,研发更先进的战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有华丽辞藻,话语里却满是对国家发展的自豪。

握着温热的茶杯,京静忽然想起在瑞士时,一位非洲同学曾对她说:“很多西方人总说民主只有一种模式,可他们忘了,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情都不同,就像非洲草原种不了欧洲郁金香,新国的困境也没法用瑞士的方法解决。”那时她尚不能完全理解,如今看着卡隆国的街景、听着民众的对话,忽然豁然开朗——民主从不是单选题,无关政党数量,关键在于政府是否能为民众谋福祉、能否带领国家走向更好的未来,以及民众是否支持当下的政府。新国,也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像邻居夏国那样。

接下来的几天,京静走遍了科理尔的图书馆、学校与工业区,也和不少卡隆国人聊过天。看着卡隆国新生代对政府的认可、工业区的繁忙景象,以及老人们交谈时脸上的笑容,她的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

这触动,让她忍不住想起新国的现状:西方制裁让诸多行业举步维艰,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发展缺乏活力、进度缓慢,不少年轻人对未来感到迷茫。

京静的记忆里,始终存着一片不会融化的雪。那是她十二岁的冬天,在瑞士日内瓦的寄宿学校,清晨推开宿舍窗,阿尔卑斯山余脉裹着皑皑白雪,将整座城市衬得像块剔透的水晶。管家送来父亲的信,信里写着“新国的冬天也下雪了,只是路上的泥坑冻成了冰,百姓出门要裹三层厚布”。她攥着信纸站在窗前,第一次意识到,同一片天空下的冬天,竟会如此不同。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不同”会成为往后半生反复思索的命题。在日内瓦的课堂上,历史老师用幻灯片展示西方各国的议会大厦,说“民主是让每个公民都能发出声音”;经济学教授列举西方国家的GDP增长曲线,说“富裕是民主制度结出的果实”。坐在课堂里的她,悄悄埋下一个念头:等自己长大,一定要把这些“好东西”带回新国,和哥哥一起让百姓过上像瑞士人那样的日子。

于是,她成了图书馆里最勤奋的学生,从《论法的精神》读到《民主主义与教育》,从西方议会制研究到福利国家政策,笔记记满了整整二十个笔记本。周末时,她会去日内瓦湖边的广场,看民众举着标语进行和平游行,听街头艺人弹唱关于自由的歌谣;也会去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看志愿者为移民提供语言培训,看老人在公园里悠闲喂鸽子。每一次观察,都让她对“民主”与“富裕”的向往更深一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请大家收藏:()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毕业前夕,哥哥从新国打来电话,声音比几年前沉了些:“小静,回来吧。新国需要你。”那时的新国刚经历一场经济危机,西方制裁像张密不透风的网,粮食短缺、工业停滞。京静没有犹豫,收拾好行李,告别了生活十年的瑞士,登上了回国的航班。

机场外的道路坑坑洼洼,路边广告牌上“永远跟随领袖”的标语被风吹得卷了边。京静跟着哥哥的车队穿过市区,看到民众的欢呼,也看到穿着旧衣服的孩子,更看到了祖国工业的落后。她忽然发现,课本里的理论与现实之间,隔着一条比阿尔卑斯山更难跨越的鸿沟。

回到新国后,京静成了哥哥的特别助理,负责制定民生与教育政策。她想参照瑞士的福利制度,却发现新国财政根本无力支撑;想在农村推广义务教育,又苦于没有足够的教师和校舍;试图推动议会改革,让更多基层代表进入决策层,却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每一次尝试,都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力却无处使。

有一次,她去南部贫困县考察,看到一位母亲抱着营养不良的孩子站在路边,目睹了农村的贫瘠。她眼眶通红地问:“为什么我们的政策到不了这里?”随行官员叹了口气:“公主,新国的问题太复杂了。西方的办法,在咱们这儿行不通啊。”

那一夜,京静在县城招待所里哭了很久。她想起在瑞士时教授说的“政策的生命力在于符合国情”,那时她不懂,如今才明白,没有任何一种模式能直接照搬——就像在瑞士长势喜人的郁金香,种在新国的土地上,只会因气候不适而枯萎。

日子一天天过去,十年光阴像指间的沙悄然流逝。在京家三兄妹的努力下,新国总算有了些起色: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建起了小型工厂,部分农村通了公路。但西方的制裁从未停止,高端技术封锁、国际贸易壁垒,让新国的发展始终步履维艰。京静看着哥哥日渐增多的白发,心里既着急又无力。

直到接到出访卡隆国的任务,京静才终于有了新的期待——她想好好看看这个国家。出发前,她翻遍了关于卡隆国的资料:这个国家和新国一样,独立后也曾面临经济困境,过去民众的生活甚至比新国人更苦。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短短几年里实现了工业发展与军事突破,甚至研发出自己的六代战机、卫星系统与核武器。“一个和新国处境相似的国家,是怎么走出困境的?”带着这个疑问,京静登上了前往科理尔的飞机。

初到卡隆国,京静最先感受到的是风的温度——不像新国的风那样带着寒冷的粗粝,科理尔的风是热烈的。车队驶入市区时,她忍不住打开车窗,看着路边的景象: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楼房,穿着校服的孩子背着书包走在人行道上,商场橱窗里陈列着卡隆国本土生产的电器。最让她惊讶的是,路边公告栏上贴着政府的财政收支明细和民生项目进展,过往民众会停下脚步认真查看,偶尔还会在意见簿上写下建议。

“卡隆国也搞民主?”京静忍不住问身边的新国驻卡外交人员。对方点头答道:“卡隆国的议会里,有工人代表、农民代表,还有知识分子代表。但他们的民主不是西方那样的——不会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商量着怎么把国家建设好。主要决定权还是在总统手中,和西方不一样。”

在卡隆国的日子里,除了参与谈判,京静把更多时间花在了走访调研上。她想为新国找到一条强大之路,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处受制于人。

有一次,京静在社区遇到一位曾在日落国留学的卡隆国官员。对方告诉她:“我在日落国时,也觉得西方的民主很好。但回国后才发现,卡隆国百姓最需要的不是街头游行,而是能吃饱饭、能看上病、能让孩子上学。所以我们走了自己的路,让政策惠及每一个人。”

喜欢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请大家收藏:()红警系统在都市的称霸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