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从少爷到皇帝 > 第1章 插箸不倒

从少爷到皇帝 第1章 插箸不倒

作者:放牛的小二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2 14:55:17 来源:全本小说网

三月十九日,寅时刚过(约清晨5点),成都城便在一阵低沉而有序的号角声中苏醒。

街道上,空荡依旧,但与前两日死寂中弥漫着恐惧不同,此刻的寂静里,多了一种小心翼翼的试探和观望。

张家军的士兵们早已行动,他们不再是昨日攻城时那般杀气腾腾,却依旧带着战场磨砺出的利落与肃杀。

一队队士兵在军官带领下,开始执行新的命令:挨家挨户查探可能隐匿的溃兵。

“开门!张家军查溃兵!配合查验!”

“家中若有藏匿溃兵、兵器者,即刻交出,可免罪责!若待搜出,全家连坐!”

士兵们的声音洪亮清晰,虽无凶神恶煞,却自有一股凛然之气。

查验过程迅速而高效,士兵们只在门口询问、简单入内巡视关键角落,并未过多打扰惊惶的住户,更无趁机劫掠之举。

这多少安抚了门后那些惊魂未定的心。

辰时(上午7-9点),随着初升的太阳驱散最后一丝寒意,一队队臂缠红布的张家军士兵,在低级军官和文吏的陪同下,再次走上街头。他们手中捧着新刷好的浆糊桶和厚厚一叠告示。

告示被迅速张贴在昨日《安民保境令》的旁边,或是新设的临时告示牌上。

识字的人被家人推搡着挤到前面,更多的人则伸长脖子,焦急地等待着解读。

告示内容清晰明了:

“告成都父老书:

一、自今日未时正刻(下午2点)起,解除全城禁令!各家各户可开门洒扫,清理街道,坊市可自行恢复经营,互通有无。

二、城门依旧封锁,无军令者,不得出城!违者以通敌论处!待肃清残敌,自会通告开禁。

三、为解民困,定于今日酉时正刻(下午5点)起,于城中各主要街口设点施粥!凡城中登记在册之良善百姓,凭户牌(无户牌者由邻里作保)可领粥一碗!此后早晨卯时、中午午时、下午酉时准时施放!

四、重申军纪:凡我张家军士卒,敢有滋扰百姓、强买强卖、奸淫掳掠者,一经查实,立斩不赦!望军民一体,共维秩序,早复安宁!

张家军统帅部 印”

这告示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紧闭的门户后激起巨大的涟漪!

消息也如同长了脚,飞快地传到了西城一处不起眼、已被张家军士兵保护起来的清静小院。

这里,正是秦良玉和马祥麟暂时的落脚处。

“一天…仅仅一天?”马祥麟站在院中,听着亲兵带回的消息,脸上是难以掩饰的震撼。

“肃清全城溃兵、接管所有衙门府库、控制城门、张贴安民告示、组织施粥…这…这效率…”

他戎马半生,深知战后接管一座大城的混乱与艰难,张家军展现出的这种近乎冷酷的高效和秩序,让他感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寒意,却又不得不承认其强大。

秦良玉坐在廊下的竹椅上,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太多情绪,只是端着粗瓷碗的手,指节微微收紧。

她沉默片刻,才低声道:“令行禁止,如臂使指,这张家军…根基已成,非是流寇了。”

语气复杂,有震惊,有审视,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落寞。

她效忠的大明朝廷,何曾有过这般雷厉风行、直抵民生的效率?

“母亲,”马祥麟走近,声音压得更低,“张将军…派人传话,请我们午时过后,往巡抚衙门一行。”

“是该见见了。”

未时初(下午1点多),一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青布马车在几名张家军骑兵的护卫下,驶入已被张家军完全控制的巡抚衙门。

衙门内外岗哨林立,气氛肃然。

张行已在临时充作会客的花厅等候,他穿着一件藏青色的直缀长袍,多了几分沉稳内敛。

见到秦良玉在马祥麟搀扶下进来,张行立刻起身,竟朝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郑重地躬身行了一礼:“秦老将军!

晚辈张行,久仰老将军忠勇之名,老将军为国为民,实乃我辈楷模!今日成都之事,情非得已,还请老将军海涵!”他语气真诚,姿态放得极低。

这一礼,完全出乎秦良玉的意料。她本以为会面对胜利者的倨傲或试探,却没想到是如此的敬重。

她布满风霜的脸上肌肉微微抽动了一下,眼中瞬间掠过极其复杂的神色,有惊讶,有感慨,甚至有一丝酸楚。

她微微侧身,并未受全礼,声音有些沙哑:“败军之将,不敢当将军如此大礼,老身…已是昨日黄花了。”

“老将军过谦了。”张行直起身,态度依旧恭敬,“石砫白杆兵之勇,天下皆知,老将军深明大义,使成都百姓免遭更多战火涂炭,此乃大功德,请坐!”

寒暄几句后,张行话锋一转:“禁令已解,城内秩序初定,施粥点也正在布置。

老将军与马将军若有闲暇,不妨随张某去看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秦良玉心中一动,这正是她所想,她点了点头:“正有此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从少爷到皇帝请大家收藏:()从少爷到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依旧是那辆青布马车,在几名护卫的簇拥下,驶出了巡抚衙门,马车没有挂帘,方便观察。

街道上果然已与昨日大不相同!虽然行人依旧不多,面带惊惶和菜色,但许多临街的店铺已经小心翼翼地卸下了门板,店主探头探脑地张望、洒扫。

街面上,有张家军士兵引导着一些青壮,开始清理堆积的垃圾和瓦砾。

马车行至第一个施粥点——位于东大街的一个宽阔十字路口。

时间尚早,酉时未到,但粥棚已经搭好。

十几口巨大的铁锅架在临时垒砌的灶台上,底下柴火烧得正旺,浓稠的米粥在锅里翻滚着,散发出诱人的粮食香气,这香气对于饥饿的人来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更勾魂夺魄。

粥棚周围,已有张家军的士兵在维持秩序,用白灰在地上划出了排队的区域。

一些面黄肌瘦的百姓,早已闻讯赶来,他们或蹲或站,眼巴巴地望着那翻滚的热气,喉咙不自觉地滚动着,眼神里充满了希冀与一丝难以置信的惶恐。

张行示意马车停下,几人下车走近,一名负责粥棚的小军官立刻跑步上前行礼。

张行没说话,径直走到一口大锅旁。

负责掌勺的伙夫连忙递过一支长柄木勺和一柄干净的竹筷。

张行接过,舀起满满一勺粥,然后手腕一翻,将粥倒回锅中。

那粥落下时,粘稠拉丝,显然水分不多。

他再将竹筷插入锅中——只见那竹筷赫然稳稳地竖立在粘稠的米粥之中,纹丝不动!

“好!”周围不知哪个胆大的百姓,忍不住低低喝了一声彩,随即又赶紧捂住嘴,但眼神里的激动却掩不住。

“插箸不倒!”马祥麟低呼出声,他太清楚这个标准意味着什么。

这绝不是敷衍了事的稀汤,而是实打实能救命的粮食!

秦良玉默默地看着那根稳稳竖立的竹筷,又看了看周围那些眼巴巴望着粥锅、眼中重新燃起生机的百姓。

几天前,就在这座城里,为了争夺一口发霉的杂粮饼子,饿疯了的流民可以打得头破血流,甚至易子而食的惨剧也时有耳闻。

而此刻,这插箸不倒的稠粥,就在眼前翻滚。

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涩猛地冲上秦良玉的鼻尖,她布满皱纹的眼眶瞬间有些发热。

她微微仰起头,深吸了一口混杂着粥香和尘土的空气,仿佛要将心中那块压了她一夜、名为背叛的巨石彻底吐出。

“张将军…”秦良玉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指了指那锅中稠粥,又环视着周围开始恢复生气的街景。

“老身…活了七十余载,历经数朝…今日方知,何为活民之政。”

她顿了顿,苍老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沧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悔意,“恨不能…早遇将军这样的明主啊!”

这话重逾千斤!马祥麟心头剧震,看向母亲,又看向张行。

张行面色平静,并无得意,只是郑重道:“老将军言重了,张某不过尽一份本心,让百姓有口饭吃,有个活路而已,路还长。”

几人又接连看了几个施粥点,情况大同小异。

粥的质量都得到了严格保证,秩序也在士兵的维持下有条不紊。

回程路上,马车经过高大的西门附近。秦良玉注意到,虽然城内禁令解除,但所有城门依旧紧闭,守备森严。

她心中疑惑,忍不住开口问道:“张将军,城内秩序已定,禁令也已解除。为何…这城门依旧封得如此严实?”

张行闻言,转向秦良玉,卖了个关子:“老将军莫急。这城门紧闭,自有其道理。时候一到…您便知晓了。”

秦良玉与马祥麟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但张行既然不说,他们也不便再问。

只是心中那份对这位年轻统帅的好奇与某种模糊的期待,却更深了。

喜欢从少爷到皇帝请大家收藏:()从少爷到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