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之前,城头的风比昨夜更薄一层,像一只被剪了爪的猫,在女墙边来回蹭。
三盏长明火仍燃得不高不低,光晕拢起北门瓮城的潮气,也拢住一城人的心跳。
鬼医在门洞下打了个盹儿,醒来第一件事不是伸腰,而是把青葫芦轻轻晃了晃,听里头那一汪药的声响是否还“稳”。他鼻翼轻动,嗅出炉边汤气的甘苦已折半,嘴角一歪:“收了七成。”
中军帐内,炉火正温,陈宫以银针退尾,针尾在烛焰里轻颤如星。吕布端坐榻上,颈侧白布已换新,伤痕一线浅红,像被火舌舔过又被雪按回。昨夜“逆浪”之后,今晨“寒固”,鬼医执汤,陈宫运针,针路绕着“大脉”外缘,只沾不入。三息一住,住里无声,无声里却像有一根细细的弦,从喉下牵到脐前,又从脐前沉到更深的地方。
“再半息。”鬼医低声,把末入的一针提起,稳稳插在“天突”外半分,银尾轻敲,像在水上一下一下按住小小的涟漪,“收。”
陈宫以雾化之汤顺针入皮,汤色从乳白渐清,甘意在舌后化成一缕冷泉。吕布闭目,胸中那条顽强的冷蛇终于被塞进瓦罐,一寸寸伏下。良久,他睁开眼,眼白澄明,嗓间吐出一口久违的热气:“好了。”
鬼医斜了他一眼,拽过葫芦咕嘟咕嘟喝了一口,“好个头。‘三尾’虽被逆走,‘迟肌’也已按伏,但七日之内,仍旧不许披甲,不许纵酒,更不许——”
“我知。”吕布笑意淡淡,“不许与人比狠。”
鬼医“哼”了一声,心里却把“这个人,活透了”五个字收进葫芦底下:“顽疾尽去,不等于顽性尽去。你这人,心硬得跟铁,铁要软一寸,才能拉成‘秤’。”
陈宫把银针逐一煮过火,笑意漫在眼角:“主公能‘坐’,便是最难的一关过去了。今日午后,与郡丞‘会秤会印’第二场,主公只坐‘屏风后’,不出座。”
“坐便坐。”吕布起身,裹上单衣,行至案前。案上放着陈登一早呈来的“城中三事”,字极简:一,开“军市”,以秤定价;二,立“司秤司印”,钱毒并稽;三,设“招贤馆”,筑巢引凤。
他拈起“招贤馆”三字,指腹无声地在纸上摩挲了一遍——这三个字,像把一只空巢递到手里,巢料未集,巢形将成,等的是风,也等的是鸟。
帐帘外,贾诩披一件旧毡,端着一卷薄薄的册子立在阴影里,像一株不愿露头的草。吕布目光一抬,贾诩便把册子双手奉上:“昨夜秤前之事既定,今晨‘风’稳,臣以为‘秤’后可行‘税法细则’,刀与法相辅,不偏不飘。”他顿了顿,“原先只怕刀不稳,秤一出就散;今见城心已系,恰可把‘秤’的线缠在法上。”
吕布把册子翻开,纸上无花,只见干净的条目——盐、井、货、路、客、匠、商、医、兵、民、税、罪,十二个字,每一字下不过三五句,却把脉络理得清清楚楚。他点头:“此册,入‘巢’。”
“巢?”贾诩挑眉。
“筑巢,引凤。”吕布道,“先筑秩序之巢,再引人心之凤。你这册子,是巢里的‘梁’。”
陈宫笑:“那谁来做巢里的‘草’?”
鬼医把葫芦往案上一搁:“我这‘草’最灵验。医者在,人不散;炉火在,心不乱。——不过华门那丫头,手比我细,嘴比我硬,让她也扎两把。”
说到“华门那丫头”,温若芷已随南阳府丞进衙,先看风,再看檐角,再看堂前。她的脚步轻,眼睛像两枚小小的银针,走到哪儿,就把哪儿的风缝一一缝住。她不言,陈登懂,司秤的官吏也懂:会秤未开,帘先挂,风袋先拢,滴水瓦下的灰囊已被暗暗摘下两包,放进证物匣。
申初鼓响,郡丞至座。今日之议不再是“钱账”,而是“工灶”。陈登依“里账”指引,呈出“何炉暗灶”的图与匠名;温若芷以“粉、火、水、风、帘”的五式,演示“井烟”“火膏”的害;府丞以官尺点字,郡丞以铜铃记证。堂前的百姓不再只是看热闹,他们看见火如何遇风则走、遇水则激、遇帘则止,终于明白昨日那秤上“民、阵、证、命”四字并非虚空。
“暗灶”两处,一在“李村”槐后,一在“邓道”石坳。捕快押出四人,两个是“何炉”旧匠,一个是“巢三”的行脚,另一个竟是城中小吏。郡丞的官尺在案上一扣,铜铃轻响:“此四人,各问其罪。‘巢三’不在,文书海捕,‘江陵’沿线俱下缉文。”
“法立在秤上。”陈登拱手,目光沉稳,“军退二十步,刀在人后。”
人心像潮水在石下走了一圈,怒气、惧意和好奇在堂前交织,最后沉进一种久违的“放心”里。郡丞起身,对吕布所在屏风方向一揖:“宛城守得稳。我押‘秤’三日,于此连开三场,钱、灶、井;三事既明,宛中法度自立。”
吕布隔着屏风还一礼,“有劳郡丞。”他拈笔在案边留一道小字,交陈登贴于告示:“自今日起,宛城‘秤、印、井’三司并立,刺配‘荆印’者,赏银三十;献‘井烟’囊者,赏五;医者能验毒法、匠者能造帘具、军能守秤者,皆有籍、皆有禄。——吕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会秤散后,温若芷立在衙门口的歇马石上,把刚拆下的灰囊用湿帘包了两层,塞入药囊,才拎着小风袋往军中东偏走。她要去的是医所——不是为谁,而是为那只昨夜缝坏边的湿帘。她刚走进门,就见一个黑影哧溜一下从柱子后头探出半个脑袋——吕飞。少年把枪倒背在肩,黑缨在上,狼尾在下,脸上还带着未散的汗光,像一尾在浅水里跃过的鱼。
“你躲什么?”温若芷的眼角飞了一下,像针尾轻轻一抖。
“没躲。”吕飞把枪放直,故作镇定,“庞曲长让我来请你看两个被‘井烟’呛过的辅兵,心口闷,气上不来。”
“请得好。”温若芷拎起药囊,脚步不疾不徐。路过他身边时,她忽然停一下,指尖一弹,轻轻点在他臂弯一处,“这儿还酸?”
吕飞一愣——上回洞中跪错位,鬼医熏艾,酸处虽消,但大练之后仍隐隐作痛。他不愿示弱,“不酸。”
“嘴硬。”温若芷抿嘴,“抬一息——放。三息一住。”她用针尾在空中画了一个极小的圈,吕飞居然就照着做了,气落在“下”,那一丝酸意果然顺着呼吸散去。他有点惊讶,“怎么就……不酸了?”
“不是‘不酸了’,是你拉了一把自己。”温若芷侧脸,既不夸也不刺,“以后再跪‘兽道’,记住今天这口气。”
吕飞“嗯”了一声,抬头看她,眼底的光明明灭灭。温若芷不去看,转身进医所,银针微微一亮,如昨夜城上那三盏火,明得不高不低,恰到好处。
**
日影西斜,北门楼下的空地人逐渐散去。陈登把告示钉在“军市”旁边的木柱上,吏卒在旁呼读“城中三事”。“军市”是用营外旧地开辟的,半天之内,已有盐、布、药、草、帘、钩、绳诸摊架起。并州新营的少年轮班守秩,刀在后,人在前,眼看秤、看手、看风。
贾诩立在市口,像一座不会叫卖的摊。他不言,只看。看着看着,忽把那卷“税法细则”递给陈登:“‘军市三律’,用这个做骨——一曰‘禁欺秤’,二曰‘禁宰客’,三曰‘禁假货’。骨有了,再盖肉。”
“肉?”陈登挑眉。
“巢材。”贾诩目光落在不远处一处新搭的棚子——那是他与陈宫一处商量出的“招贤馆”。馆很小,屋前挂着一块朴素的木牌,牌上只写四个字:来者有禄。下面另有一行小字:医者、匠者、书者、农者,皆可。
“‘筑巢引凤’,不是写在纸上给人看的。”贾诩声音极淡,“是让人一看见棚子,就知道这城收人,拿的是秤,不是刀。”
“你这人,话少,却一针见血。”陈登笑。
“鬼医才一针见血。”贾诩也笑,把脸藏进旧毡里,“我只会在一旁算算秤。”
不多时,城中已来两拨人投“巢”:一拨是做帘的老匠,手上的茧比木结还硬;一拨是被“何炉”辞退的火匠,眼里火小了,手却稳。陈登登记纳册,给帘匠一份“帘式三法”,给火匠一份“禁火七条”。帘匠拿着纸往旁去,低声嘀咕:“这秤,真比刀管用。”火匠垂眼,“刀也要在秤后。”
招贤馆另一侧,温若芷悄悄把一只小匣塞给鬼医:“以防你那七宿针断了。”鬼医接过,鼻子一哼,嘴上骂“嘴欠”,手上却宝贝得很。温若芷又把另一只小匣递给陈宫:“备用银针。宛城的炉火,不能只靠一个人。”
陈宫接过,郑重一揖:“华门有恩。”
“别谢我。”温若芷背起药囊,“谢你们的秤。”
她迈下台阶,正撞上从练兵场匆匆回来的吕飞。少年汗未干,眼里却亮,像刚把什么很难的动作做顺了。他站在她面前,憋了半天,才吐出一句:“谢谢。”
“谢我作甚?”
“今天,两个辅兵——没晕过去。”吕飞一本正经,“我记住了三针的位置,记住了三息一住。”他说到“住”的时候,心口像真有一口气住在那儿,稳稳的,不上也不乱。
温若芷看了他一眼,“那就去‘招贤馆’把‘救护十条’抄一遍,抄给你什里每个人。”
“抄就抄。”吕飞答得快,耳根却红起来。
鬼医坐在台阶上,叼着一根不点的“假烟”,看两人过来过去,只“啧”了一声,站起来拍了拍膝盖上的灰:臭小子有救了。臭丫头也没坏。
**
夜幕将临,郡丞亲吏送来两道反馈:一是“蔡母”已过第二驿,沿途平稳;二是南阳“蔡家”账房里有三名管事夜逃,途中被缉,帐页与印信尽缴。陈登看完,提笔添告示:“凡自首者,轻罪从缓;凡藏匿者,按‘秤法’重处。”他把这道告示贴在“招贤馆”旁,意在“先以巢收心,再以法收命”。
高顺巡至北门楼下,见“军市”井然,心下舒了一线。他不多言,只把刀背在鞘口轻轻一撞,象是对这城说了一句“好”。张辽负伤未愈,按令不守夜,回营前路过“招贤馆”,看见木牌上那四个字,唇角微挑:巢美,凤自来。——他想起并州旧日荒凉时,老卒们在风里搭窝的样子:先扎三根杆,再铺草,再等风向;如今宛城搭的,不是草窝,是人心的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