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90章 王霸并用安宛城,一弛一张收民心/

夜不击鼓的第一晚,宛城睡得久违的沉。

清晨,城门洞的青砖还透着一层温度,像长夜里被炉火烘过。风从穰水上来,被西冈的坡柔和了一下,进城时已不再像刀,而像抚摸。城墙外的南野,粥棚的锅先开,蒸汽把老人的睫毛熏湿。禁牌仍立:禁躁、禁分、禁争功、禁掠民市。黑底白字,字脚压得极稳。

并州老兵递勺子一丝不乱,南阳义旅的乡兵依旧在粥棚侧背“角、门、屋、巷、火”。背错者,臧霸便从他手里“夺碗”,不是罚饭,只是把碗退回去,指一指脚下白灰划的线:“退半步,再来。”那人面红耳赤,依言退了半步,重背一遍,字正了,才又捧回那碗粥。粥里多加了一撮葱,臧霸咧嘴:“规矩不难,难在你肯不肯把脚收回来。”

这“收”字,落在城里人心上,落得正好。昨夜粥棚边突起的那起小校闹事,已在三军法下受杖十,牌前示众。许子远当众请罪,贾诩在城上未言,张绣却在夜里加派义旅巡按市口,凡有军民争执,先问“牌”,再问“人”。城南的一家油坊,早晨被两拨人争着推门:一家是昨夜投粥的新来乡兵,家里要烧早饭;一家是城里的油贩子,嫌他卖贵。油坊主是个半聋的老汉,耳背眼花,手里还攥着昨晚刚领的“照牌小册”。他见两拨人争,脸白了,直往后退。义旅一到,先把“联”“定”“照”三牌挂在门楣下,又拿出一块白木牌,写上“秤当、价明、夜不打油”,牌下压着一串铜秤砣。老汉见了木牌,忽然就不抖了,忙不迭地把耗子咬过的布帘打起,笑得露出三颗牙:“有牌,有牌!”

陈宫看着这一幕,扇骨在掌心轻轻点了一下。他昨夜未眠,把“王霸一体”的四句拆成了几件小事:一、照;二、联;三、定;四、弛张。小事一件一件落下去,像在绳上依次打结,结打好了,整根绳子就紧了也不勒人。他对张辽道:“今日‘弛’在午后,‘张’在申时。弛过再张,张过必弛。”

“何谓弛?”张辽抱鼓问。

“弛民心。”陈宫笑,“开市、开药、开道。义旅在市口‘联’边巡,不扣货、不押秤;并州在粥棚‘定’边巡,不问价、不束言;城中在鼓棚‘照’边巡,不乱拍、不乱贴。把‘怕’先放下,再把‘法’扶上来。”

“申时之‘张’?”张辽的鼓面被他指尖轻轻一呲,发出一声细亮的“啾”。

“张军心。”陈宫折扇,“‘夜不击鼓’既立,白日的鼓就要稳。三处鼓棚同时张贴‘三拍之法’:入市不越拍,练阵不越拍,出入不越拍。越拍,罚鼓手,不罚人群。——记住,王者以义安之,霸者以法束之;王霸并用时,先安后束。”

他话音未落,城西巷口就出了事。一名自称“义旅”的壮汉,腰间挂着一块写了“义”字的破布,带着两人闯入一家布铺,瞪眼把柜台边一匹湘罗卷下榻:“借去做军衣!”掌柜慌得连连作揖,嘴里的“借”字尚未出口,布就被扛走半匹。巷口的“照牌官”正抄着今日新令,听见动静追出来,照牌一举:“牌在此!”

壮汉瞥一眼,冷笑:“牌能当饭吃?”话未落,臧霸的旗杆已横在他膝头,轻轻一拦,拦得他步子一滞。紧接着,许子远挟风而至,青袍不扬尘,铁鞘在膝上轻撞一下,少年们听得恍有余震。他先向照牌官一揖:“军令在此,人情在后。”再转向壮汉,声音不高不低:“剥布,何名何籍?”两边带来的两人一看势头不对,拔腿就跑,被并州“巧营”从两侧墙根里“摘果儿”一般拎了出来。众目睽睽之下,壮汉嘴硬:“我是义旅!”

许子远不辩,从腰间取木牌,指给他看:“义旅三字,立‘借’不立‘夺’。借有册,夺无名。——军中夺民,一律军法。”言毕,当场押至西冈旗下,杖五,令其补价三倍归粮库,复折两日薪。布铺掌柜战战兢兢道谢,许子远不受,只命照牌官将此案例抄入“照牌案牍”,张贴至粥棚、鼓棚、市口三处。人群看帖,心里齐齐落下一口气。张绣在远处看见,默默把枪尖往后收了半寸——霸道立,王道就能进。

午时前,城中药铺“济川堂”开门。门首挂“照牌”,写三行字:“伤兵先、妇幼次、病寒后。药价开,方价免。”铺里两位老郎中见人就问三句:一,夜里可安睡;二,饭可饱乎;三,可闻鼓乎?第三句一出口,病人先是一怔,继而笑,多说“未闻”。笑声一层层传到门外,传到“静堂”。吕布正负戟而坐,手指拈着一片薄叶,让它在水面轻轻转半圈,再平平贴住。赤兔屏息,小心不扰他这一点“静”。

“主公,”陈宫来报,“午后‘弛’之三事,已落二。还差一条‘开道’。义旅愿撤西北小路两里,以供并州练阵,鼓不越拍,旗不越界。荀令君去书已回。”

“好。”吕布起身。灰袍掠膝,背间戟不露锋。他望一望城,眼里那盏灯亮了一线,又按下去。“弛既定,张亦须到。鼓三拍,申时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末将领命。”张辽抱鼓退下。

申时的鼓点如约而至,城内城外共振三处。鼓棚、粥棚、市口,各立一口鼓,用的是同一张鼓皮、同一条鼓绳、同一个节律。张辽先击三声短收,再敲一长二短,告示“练阵不越拍”。义旅的队列在城南空地划成“角—门—巷—火”四阵:角先立,人后行;门开合,巷成行,火待时。高顺带陷阵营在西北小路试“门”,铁钉落地“嗒嗒”,每一声都在地里钉稳了一寸“安心”。城中百姓从门洞探出头,看军阵如看织布机,越看越觉得心里有纹理。

王道在“弛”,霸道在“张”。一弛一张之间,人的呼吸慢慢跟上。贾诩站在城门楼上,袖中仍常藏那方写着“忍”的白绢。此刻他展开一角,又收起一角。昨夜“毒士三答”后,他告诉自己:“忍,不为屈,是为时。”他眼观南野,见“静堂”旗杆上五字俱成——静、藏、钩、义、时——心里那缕薄冷又温了一寸。他转身入衙,约见城中四坊的族老、行首及各“巷约”,共设一案。案上无酒,只有“绳、钉、镜”三物,与昨日本同。贾诩先问三句:一、家中有无夜哭;二、坊内可有夜盗;三、巷中可有谣语。四坊族老面面相觑,族长老温率先作答:“哭,有,但哭着哭着就睡了;盗,昨晚无;谣,有,说并州劫粥。”贾诩笑而不怒,转头吩咐照牌官:“即刻把‘辟谣’贴在三处;再派义旅与并州‘巧营’混队巡夜,巷里若再捕风捉影,先照‘镜’,后贴‘钉’。”

“何谓照镜?”族老问。

“照己。”贾诩道,“先照我们巷里有无借‘义旅’名行讹诈者,有无夜里敲门‘盘查’而索钱者。——若有,不问他挂的哪面旗,一律按‘禁掠民市’。”族老低头:“是。”贾诩再笑,“何谓钉?——钉在市口,钉在鼓棚,钉在粥棚,钉的是‘夜不击鼓’,钉的是‘价明秤当’。钉多了,心就不飞。”

“那绳呢?”行首问。

“绳系边界。”贾诩道,“三军每晚换岗时,义旅‘绳’先铺,诸军按绳就位。绳不缠,心不乱。”

话正讲着,衙外忽有人声一乱,市口起了烟。照牌官慌慌赶来:“有人纵火烧粥棚!”贾诩起身未动,先对族老一抱拳:“王者施‘弛’,霸者行‘张’。现在看‘张’。”高顺已自西北驰至,盾未出矛未出,先从地上抓起一把湿沙,三指一捻,沙线唰地扑到火星上。火是从油纸包里引的,油里掺了松脂,按理越扑越起。高顺这一沙扑,却正从火底抽了魂;紧接着,巧营自三面倒挂墙檐滑落,一人夺油包,一人断绳,一人把那根细如发丝的引线在指腹上轻轻一搓,线即断。张辽的小鼓“咚”地短响三声,粥棚四角同时翻起事先备好的湿毡,火光甚至来不及亮,也就熄了。

纵火者是一名青衣小厮模样的少年,眼角有新伤。他被按在地上,嘴里嚷嚷:“是并州逼我!”臧霸一把捏住他腕骨,握在掌心揉了一揉,指腹粘出一层薄薄的胶。陈宫接过味,一闻:“松脂里添了白芷香,是‘花香’的底子。——不是并州的‘反砂泥’,是城里某些‘毒士旧友’的方。”他把“镜”立在案前,笑意淡淡地对少年:“照照你自己吧。你是被谁使的?许诺你什么?家在何处?火不烧我们,先烧你娘的屋。我不问人,我问‘因’。”

少年眼底一恍惚,肩头一垮,泪下如雨,咬着牙把某巷一个“牙行”的名字吐了出来。那“牙行”本是城里牵货领账的门路,平日仗着消息灵,惯拿“佣”,今见三军立“照牌”,生计受阻,遂买少年纵火以乱市。贾诩听完,未怒。只是命照牌官写“照案”,三处张贴,牙行当众认罪,赔粥棚失物三倍,“行”旗砍下,禁业三月。再把少年交给义旅,责杖三,送回母家,记“可教一”。粥棚的人群看着“照案”,先是骂,继而叹,最后各自端碗,低头喝粥。有人抬头看“禁掠民市”的大牌,轻声道:“不是纸,是钉。”

申后未时,王道之“弛”与霸道之“张”,像潮汐一样在城里一呼一吸。夕阳落在“静堂”的水面上,叶影如一只小舟。吕布负戟而坐,听张辽把今日“鼓三拍”的情况报了一遍:市口守鼓一次错拍,已罚鼓手一碗粥;义旅练阵两次越拍,已延后开饭;并州西北练门,三拍合节,民声称善。高顺补报粥棚纵火一案:已“照、联、定”三处同张,罪不蔓延,人心稍稳。

“好。”吕布轻轻点头。他的呼吸落在五心,静而充。他知道,王霸并用不是写在纸上,是写在人的“食”“寝”“行”里。王道让人敢吃,霸道让人敢睡;王道让人敢说,霸道让人敢走。四“敢”有了,城就不飘。

贾诩也在四敢上下工夫。夜里,他召四坊“巷约”,各挑三人,编为“夜义”。“夜义”不执兵,不执法,只执灯与板,板上写“夜不击鼓,请静”。凡邻里有争,有婴啼,有犬吠,先劝,后记,三记不改,方报义旅。他把“毒”字的一撇藏在“节”里,以“节”约人心,以“迹”验人言——这就是他的新“毒”。张绣亲自巡视“夜义”,见一处巷口的灯斜着挂,便停下,把灯扶正,灯绳打了一个绊,绕住钉子,灯不再摇。他转身时,恍惚觉得这灯便是他枪上的“半寸”,扶正了,心也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夜半,鹰扬旗的最后一列号角从北面远远地飘过来,像一只鸟在风里鸣一声,告别而不惊人。荀彧的书信也在此时送到南野,纸薄如叶,字稳如钉:“三日聚理,南阳可守。请以‘时’为轴,‘度’为枢,‘王’居心,‘霸’行手。北道清,丞相行矣。”陈宫把信递给吕布。吕布把纸晾在“静堂”的盆上,纸影在水里轻轻一颤,又定。陈宫笑:“‘王以义立,霸以法行,度为枢,时为轴’——荀令君懂‘五字’。”

“懂。”吕布负手而立,目光渡过水面,渡过城墙,落在更远的北方,“他以一言定大势,我们以五字定本军。彼此不争,便是‘时’。”

次日巳时,城中开“市”之“弛”。贾诩请各行各“约”在牌下摆“明价册”,册角用“绳”与“钉”穿了一个活扣,可挂可摘。并州送来三名擅用秤的老兵,站在三处秤台旁,只看不言,除非有人问。有人问,他们便教:砣怎么摆,杆如何平,秤尾如何齐。人群先是尴尬,后是安心。午后,“张”:义旅受法,巷中练“屋—巷—火”的急救:屋内火起先覆被,巷内人走外侧,火到门口伏地滚。张绣亲自示范,从泥地里翻身起来,一身泥,笑,牙白得晃眼。孩子们看得拍手,他把手指放在唇边比了个“嘘”,小声:“夜里不鼓,白日不嚷。”

第三日,三军“联检”,黑白“照牌”一齐擦拭。城东一个老妪站在牌下发愣,手里的稻草绳子一圈圈蔓上她腕子。她的儿子昨夜值“夜义”,回来只说一句:“娘,城里不该有那么多声。”她听不懂“王霸”,只看得见“静”。她把绳子悄悄搭在“联牌”的钉子上,又悄悄解下——她喜欢这个钉子牢牢固固的样子。

临暮,宛城的风像一口疲惫的壶,呼出最后一口热,便安静下去了。三军的鼓同时收尾,张辽打了三声短促的收,像把一天的乱线整理成一束麻绳,挂回牌下。粥棚的锅翻了最后一个小泡,破,又合。城楼上,贾诩把袖里的白绢重新折好,塞在衣里靠心的位置。他回望南野,见“静堂”旗杆上的五字在夕光里沉默发亮:静、藏、钩、义、时。他忽然笑了一下,自嘲又自喜:毒不在药,在时;王不在言,在食;霸不在杀,在节。

吕布立在旗侧,背戟,目光像从刀背上滑过。臧霸扛着那根旗杆跑来,喘着气:“主公!市里有个娃儿非要学‘静堂’的五心,逼着他娘拿一只破碗在水面压叶练!”吕布失笑,转身到“静堂”边站定。那娃儿正撅着嘴吹叶,叶一动,他乐得在地上打滚。母亲脸红,慌忙道:“军爷恕罪。”吕布摆手,屈身摸一摸娃的头,从袖里掏出一枚削得圆圆的小木牌,刻一个“静”字,递给他:“拿去,挂在家里门口,夜里不吵。”娃儿两眼放光,连连点头。母亲泪盈:“谢将军。”

“谢谁?”娃儿仰头问。

“谢‘牌’。”吕布笑。娃儿不懂,回过头对他娘道:“谢牌。”母亲也笑了,笑得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

夜色将下,城上灯一盏盏亮。义旅巡更从“联牌”下过,轻轻敲木板三下。粥棚收锅,关火,挂牌:“夜不击鼓”。鼓棚清皮,擦绳,一把把把昨日的泥痕抹净。三军交界的绳被收卷整齐,挂在“联牌”侧;钉被轻轻敲一敲,让它更稳;镜擦一擦,把日间飞来粘上的灰吹走。有人站在牌下,忽而不知该说什么,便低头行了个礼。

王霸并用的三日,是以一弛一张织出的三日。人心的四“敢”,在这三日里悄悄长出嫩芽。也许有人还会作乱,也许有人还会偷奸耍滑,也许某个夜里仍会有婴儿哭、狗乱吠、酒徒嚷,但这一切都会有“牌”可指,有“鼓”可调,有“绳”可系,有“钉”可定,有“镜”可照。王者以义安之,霸者以法束之;王与霸不再分坐城内城外,而是并肩立在市口、粥棚、鼓棚和“静堂”的风口。风来,字不动;风去,人不散。

第三夜的尽头,穰水上来了一线淡淡的白,像细线在黑布上轻轻划过。吕布把戟再往背里藏了一寸,低声对陈宫道:“再练‘时’。”陈宫点头:“再练‘度’。”张辽抱鼓轻敲三收,高顺将“门”的位置又在心里默记一遍,臧霸肩上的旗杆稳稳当当地立在风口,木纹里的五个字沉沉如脉。

宛城在这一弛一张之间,像缓缓把骨头与筋络都摆回了位。人心落地,夜无惊,市有序,鼓有拍。王霸并用,安在此;收民心者,不在杀,不在夺,而在令如牌、法如钉、度如绳、心如镜。——等到北方的号角再来,南阳已经学会了“静”的呼吸,学会了“时”的节拍。届时,借势不附、王霸并行,才算真在这片地上“立住”了。/

喜欢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请大家收藏:()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