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 > 第663章 皇孙李俶和李倓的决绝

陈仓县衙,这座平日里门可罗雀的西北小城官署,此刻被仓惶出逃的帝王车驾塞得如同沙丁鱼罐头。

原本肃穆的青砖庭院,如今被车轮碾出道道深痕,铺地的石板缝隙里嵌满了干涸的泥浆和散落的草料。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混合气味。

呛人的尘土、数日未得清洗的士兵和官吏身上散发的浓重汗酸、马匹牲口特有的腥臊气,再混杂着后院临时灶台飘来的、带着焦糊味的晚炊烟火气。

这气味,是流亡路上特有的绝望与疲惫,粘稠得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夕阳的余晖,带着一种病态的橘红,挣扎着穿过县衙大堂破败不堪的窗棂。

光线在布满厚重灰尘的地面上投下长长的、扭曲变形的光影,如同鬼魅般摇曳不定,更添了几分破败、凄凉与深入骨髓的不安。

庭院里、廊檐下,乃至所有能容身的角落,都挤满了疲惫不堪的禁军士兵和随行官吏。

他们盔甲歪斜,官袍污损,或背靠着冰冷的墙壁紧闭双眼假寐,或三五成群地蜷缩在一起,低声交谈着,声音沙哑而麻木。

一张张沾满尘土的脸上,刻满了惊魂未定后的茫然与深深的倦怠,眼神空洞,仿佛灵魂已被连日来的奔逃和恐惧抽空。

唯一能带来一丝虚假“生机”的,是远处临时征用的粮仓。那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辎重官魏方进(杨国忠党羽之一)正站在一个破旧的粮囤上,声嘶力竭地挥舞着手臂,指挥着一群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当地民夫搬运着刚刚补充入库的粮草。

一袋袋沉甸甸的谷粟被扛入仓中,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景象,在绝望的流亡途中,无疑是黑暗里的一点微光——至少,暂时饿不死了。

然而,这份“饱足”带来的并非真正的安稳,反而像投入死水潭的石子,在疲惫麻木的人群中激起了不同心思的涟漪。

士兵们看着粮草,眼神里透出短暂的安心和渴望饱餐一顿的急切。

而一些心思深沉的官吏和将领,则从这“补给”中嗅到了更深层次决策的临近,目光变得闪烁不定。

……

……

县令府邸的大堂内,烛火摇曳,光线昏暗。

李隆基斜倚在临时征用的县令府邸那张略显寒酸的软榻上。

这位曾经意气风发、威震天下的大唐天子,此刻形容枯槁,眼窝深陷,两颊的皮肉松弛地耷拉着。

往日的帝王威仪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巨大恐惧和身心俱疲彻底击垮的颓唐。

他骨节嶙峋的手指无意识地捻动着一串沉香木念珠,发出细微的摩擦声。

浑浊的目光空洞地望着前方跳跃不定的烛火,仿佛那火苗中能映出他破碎的帝国和狼狈逃离长安的惊魂一幕。

消息已经传来,安庆绪率领的十万叛军铁蹄,已然兵临长安城下!

那一路仓皇西逃的狼狈与身后仿佛随时会追来的马蹄声,几乎榨干了他最后一丝精气神。

此刻,腹中因粮草补充而有了食,身后似乎也暂无追兵的迹象,那根紧绷了数日的弦稍一松弛,巨大的茫然感和失去无上权力后的空虚感,便如同冰冷的潮水般汹涌而来,几乎将他淹没。

蜀地,杨国忠口中描绘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听起来像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可是……就这么彻底放弃祖宗经营了百余年的基业了吗?

放弃那象征无上荣光的太极宫、太庙和历代先帝的陵寝?

内心深处,那点属于帝王的不甘和耻辱的火苗,并未完全熄灭,在恐惧的灰烬下微弱地挣扎着。

杨国忠此刻正侍立在软榻侧后方,微微躬着身,脸上刻意保持着恭敬和关切。

然而,他那双细长的眼睛里,却在烛光阴影的遮蔽下,闪烁着焦灼与冰冷算计的光芒。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处境有多么险恶——一旦失去对皇帝李隆基的绝对控制,他杨国忠就是众矢之的!

叛军攻破潼关,进入关中的责任,朝野上下积蓄已久的怨恨,足以将他撕成碎片。

蜀地,是他的“龙兴之地”,那里遍布他精心编织多年的亲信和势力网络,是他权力的核心堡垒。

只有把李隆基牢牢控制在蜀中,他才能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遥控帝国残局,甚至……在混乱中寻找反扑的机会,保住自己的权势和性命。

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皇帝脸上因粮草补充和“暂无追兵”的消息而流露出的那丝动摇——这让他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稍远处,靠近堂下立柱的位置,站着两位年轻的皇孙: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

他们的父亲、前太子李亨虽被祖父李隆基赐死,但李隆基对这两个孙子却颇为宠爱(至少比对其他儿子和皇孙要明显得多),此次仓皇逃离长安,甚至特意准许他们伴随圣驾左右。

李俶年长些,约莫二十五六岁,面容俊朗,气质沉稳持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此刻他眉头紧锁,薄唇紧抿,一双深邃的眼眸锐利如鹰,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软榻上祖父的神情变化,以及杨国忠的一举一动。

李倓则更年轻气盛,十**岁,棱角分明的脸上写满了毫不掩饰的不甘、愤怒和对现状的痛心疾首,紧握的双拳藏在宽大的袖袍中,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们代表着宗室和一部分尚有血性、不愿就此放弃的将领的心声。

长安虽陷,但帝国根基未毁!

他们坚信,只要皇祖父能坐镇前线(如扼守秦陇咽喉的大散关),竖起抗敌的大旗,号令天下勤王之师,再加上裴徽那支正在星夜兼程、驰援长安的精锐……局势,未必没有逆转的可能!

蜀地虽安,却是偏安一隅的死地。

一旦进入,人心必然涣散,再想收复中原,难如登天!

在他们看来,杨国忠的提议不仅是懦夫所为,更是包藏祸心,意图将皇帝困在蜀中,以便他继续把持朝政。

烛火偶尔发出“噼啪”的爆响,在这死寂的大堂里显得格外刺耳。

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堂内众人各怀心事的脸,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闷热。

此时,杨国忠见李隆基捻动念珠的手指似乎停顿了一下,眼神也略微聚焦,立刻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他趋前一步,动作敏捷得不像个文臣,声音刻意压得沉稳而充满关切:“陛下,龙体为重啊!连日奔波,风餐露宿,龙体实在辛苦万分。幸赖天佑大唐,祖宗庇佑,陈仓粮草充足,解了燃眉之急。叛军亦无紧追迹象,此乃大吉之兆!”

他先铺垫了安全的环境,然后话锋直指核心:“陛下,蜀道虽险,却正是上天赐予我大唐避祸的天然屏障。”

“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乃铁壁雄关!只要圣驾安然抵达成都府,陛下便可高枕无忧,在富庶安稳之地从容调度四方兵马粮秣。”

“届时,叛军气焰嚣张,然其师老兵疲,后方不稳,其势必不能长久,自消自灭指日可待。”

他刻意描绘着蜀地的安稳富足,试图将“绝对安全”与“蜀地”这两个概念死死地捆绑在李隆基恐惧而疲惫的脑海中,并加重语气继续说道:“臣已命蜀中官员,倾尽全力,加紧准备行宫,调集粮秣,确保圣驾抵达后一切无虞,陛下尽可安心休养。”

李俶和李倓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绝。

……

……

喜欢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请大家收藏:()安史之乱:我为大唐改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