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李老板。”老何的声音透着一股无奈和认命,“我现在就打。按你说的问。问完给你回话。”他特意强调了“按你说的问”,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好!好!多谢了老何!我等电话!越快越好!”李威如释重负,又带着无尽的焦虑,匆匆挂断了电话。他握着那部沉甸甸的摩托罗拉,手心里的汗几乎要浸湿外壳。他靠在冰冷的模板上,大口喘着气,仿佛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等待着那决定命运的铃声再次响起。
一旁,全程凝神倾听的罗明,心中却有些诧异。
他不仅仅是震惊于李威真有一个装着“大哥大”的腰包(这在工地上简直是核武器级别的存在),更让他心头剧震的是李威口中那个“老何”的身份!
财务外包?
在这个年代,对于罗明这种扎根工地、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或者按进度结算的工头来说,这个概念太新鲜,也太遥远了!他接触的“财务”,顶多是公司里那个板着脸、按张波指示付款的会计大姐。像李威这样,专门请一个“老何”来负责做账、报税甚至……干这种“探口风”的活儿?这完全超出了他对“生意”的认知边界!
但震惊之后,是深深的叹服和一丝庆幸。
这理由……安排得确实天衣无缝!
让一个“外包的财务”去打这个电话,简直妙到毫巅!
合情合理:年底对账,财务流程,名正言顺,任何公司都无法拒绝。
撇清关系:老何作为“外人”,不懂李威和通达之间的“弯弯道道”,他只是按“公司要求”核对数据,问出“博物馆项目”也显得是核对清单时的正常询问(虽然刻意),李威本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后续有回旋余地。
专业壁垒:财务术语、对账流程,由专业人士(老何)去沟通,更能取信对方,减少被怀疑的风险。
降低警惕:一个外包财务的询问,远比老板李威亲自打电话催问“博物馆项目”要显得无害得多,对方的防备心会大大降低。
罗明看着眼前这个仿佛瞬间被抽干了精气神、只剩下等待煎熬的李威,第一次对这个“小瘪三”似的供应商,生出了一丝复杂的、近乎钦佩的感觉。
能在这种灭顶之灾面前,迅速抓住自己这根“稻草”,并利用起手头一切资源(包括那个神秘的“老何”)去执行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精妙的试探计划,这份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求生本能和算计能力,绝非等闲之辈!
仓库门口,罗亮和司机们不耐烦的交谈声隐隐传来,夹杂着几句催促的抱怨,在午后微冷的空气里显得有些刺耳。
罗明看着眼前失魂落魄却又强撑着的李威,心里那点同病相怜的念头占了上风。他不再犹豫,一把抓过罗亮递来的送货单,看也没看具体数字,直接在签收人栏龙飞凤舞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啪”地一声拍在李威手里。
“李总,行了!”罗明的语气带着一种豁出去的干脆,“单子我签了。这10吨水泥,你不缺这点压款,我也不缺这点货垫着。咱们现在,就等公司那边的回应吧!是死是活,总得有个说法!”
李威下意识地接过那张薄薄的纸,手指捏得发白,仿佛那不是送货单,而是他命运的判决书。他木然地点点头,脚步有些虚浮地走向仓库门口,对着自己的司机老马挥了挥手,声音依旧嘶哑:“老马,你们…你们先开车回去。我…我在这里还有点事要办。等会儿…我自己想办法回去。”他的目光没有焦点,只是茫然地盯着地上的尘土。
老马担忧地看了老板一眼,又看看罗明,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说什么,招呼着另一个搬运工上车。货车的引擎轰鸣着,卷起一阵尘土,缓缓驶离了工地。喧嚣远去,留下更深的寂静。
李威却没有离开。他转过身,拖着沉重的步子,又回到了罗明身边,靠着冰冷的仓库外墙滑坐了下来,也不管地上的灰尘。他抬起头,眼神空洞中带着一丝近乎卑微的祈求:“罗兄弟…我…我一个人心里慌得厉害…能…能在这儿陪我等下消息吗?不…不介意吧?”
罗明看着他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心里也是一阵唏嘘。刚才的精明算计和腰包里的“大哥大”带来的冲击,此刻都被巨大的恐惧淹没了。他也在李威旁边蹲了下来,摸出烟盒,自己点上一支,又递了一支给李威。
“介意啥?”罗明吐出一口烟圈,语气带着点江湖气,“天塌下来也得喘口气。等着吧。”他顿了顿,忽然提高声音朝仓库里刚被罗亮喊起来、正揉着眼睛准备上工的工人们喊道:“亮子!到点了!都给我精神点!该上工了!大冬天的睡什么午觉?骨头睡软了怎么干活?!”
喊完,他又转向厨房方向,对着正在收拾的许凯喊道:“阿凯!晚上别省着了!去买点硬菜!多割几斤肉!打点好酒!晚上我要招待李总吃个便饭!”他故意把声音喊得很大,既是给李威一点人情上的安慰,也是在向工人们传递一种“一切如常”的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请大家收藏:()1994从批墙开始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